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数民族体育的美学研究方向多表现为对少数民族体育审美样式的挖掘,鲜少审视少数民族体育与人之间的本原关系。对此从美学的角度论述了少数民族原生态体育图景的视觉隐喻,通过分析其审美价值的多元格局,揭示了少数民族体育崇高隐退的美学追求,进而反思现代体育科技异化造成的人的主体美学地位的缺失,为现代体育发展提供全新视野。  相似文献   

2.
光在西方哲学里是真理的隐喻 ,是形而上学中主体的象征。在黑格尔美学里 ,光与理念可以互相阐释 ,具体表现在他按照艺术表现精神的程度给各门艺术的等级进行划分。黑格尔美学揭示了现代艺术反思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学界对隐喻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他们将隐喻视作种、属之间的"范畴越界",这既确定了西方隐喻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传统修辞学的衰亡遗埋下隐患。法国著名诠释学家保罗.利科用了大约十年的时间探讨隐喻问题。尤其是《活的隐喻》一书,在语词和话语等实体方面对隐喻进行了一种渐进的、彻底的考察,认为隐喻不仅提供新的语义,更为重要的是,隐喻具有本体论价值。利科走出了一条隐喻研究的新路。本文选取能彰显利科隐喻特色的两个术语进行评述,进而探讨其隐喻理论的意义与缺憾。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提出“美是一种价值的形容词”,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用价值论观点论述美学问题的学者。新世纪之初,又有学者提出将“美”归之于一种独特审美价值的“价值论美学”观,不仅成了当今美学领域的一道风景,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多少还为日趋衰退的现代美学赢得了一份迟到的尊严〔1〕  相似文献   

5.
艺术真实是衡量影视作品美学价值的最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达到"低碳美学"的标尺。电影《里约大冒险2》借3D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直观真实"和"超现实真实"的逼真度,并利用3D手段更好的通过动物之间的故事隐喻了真实人性,通过"主观真实"的创作手段逼近"客观真实"的高度。首先,作品通过在母题的设置上低碳化探讨人性中最深刻、最本质、最普遍、最真实的成分。其次,虚构的动画人物性格具有内在合理性,从而引发的人物行为和故事冲突有利于真实人性和母题的表达。再次,本部作品展现了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有效利用低碳喜剧元素丰富真实的人性内涵。  相似文献   

6.
曹霞  ;华少庠 《求索》2008,(4):193-195
在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的诗作中,颜色形容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了表达当时语境下的特殊感受,诗人赋予了它们超越传统意义之外的含义:红色、黑色和金色被分别隐喻为罪感、死亡和复归。这些颜色词奠定了诗人美学思想的基调,从而实现了一种质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杨向荣  雷云茜 《探索与争鸣》2022,(7):118-123+179
木心的《从前慢》不仅是一个怀旧文本,同时也是一个“慢速审美”生存的镜像文本。当下《从前慢》以二次创作的方式被广泛热议,诗中的“慢记忆”书写隐喻了一种“慢速审美”理念,表达了现代人对加速现代性文化镜像的回应和反思。“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观念为对抗竞速文化下的新异化提供了一种美学反思路径。现代人提倡慢速的生活态度,呼吁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正反映出竞速时代的审美救赎诉求。  相似文献   

8.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一位来自新英格兰乡间的农民诗人。诗人笔下的新英格兰与维吉尔创造的阿卡迪亚所具有的隐喻意义颇为相似,传达出诗人对理想社会和真挚情感的向往之情。新英格兰世界不仅是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灵感和素材来源之地,也是诗人在现代文学群体中确立自己文化身份,重塑美国自新大陆被发现以来所传承的文化精神的关键所在。弗罗斯特发现了他熟悉的乡土生活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当之无愧的重要诗人。  相似文献   

9.
朱全国 《前沿》2010,(10):145-148
西方隐喻研究的传统始于亚里士多德,他确立了隐喻在诗学和修辞学中的地位,隐喻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隐喻得以在这两个学科中存在的根源。对于语言不同方面的重视,隐喻呈现出不同的功能。从宏观上讲,亚里士多德的隐喻既是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同时也赋予隐喻修辞和诗学的双重身份,这种身份特点决定了隐喻在后世研究的方向,同时也决定了无论是修辞学还是诗学,隐喻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范畴,对隐喻的考虑必然要从这个双重身份出发。  相似文献   

10.
萧公弼是中国现代美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其《美学·概论》是最早系统译介现代西方美学的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美学概论类著作之一,具有重要的美学史价值。该书自觉借鉴西方美学对佛教美学、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等传统美学思想加以创造性阐释,在保持现代性品格的同时也彰显出独特的本土品格和传统特色,对客观评价中国现代美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学界对该书涉及的部分西方美学家认定有误,为此本文做了适当校正。  相似文献   

11.
王进 《理论月刊》2006,(5):140-142
隐喻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隐喻的创新表现在四个方面:隐喻是在创新心理驱使下的言语活动;隐喻促进了语义的更新;隐喻生成了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新视角;隐喻在依赖于语境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语境。  相似文献   

12.
葛旭东 《求索》2010,(9):133-134,143
美的本质问题在哲学美学中具有核心地位,通过对美的本质问题在西方哲学美学中的历史演进及其重要形态的逻辑梳理,特别是对柏拉图哲学美学、黑格尔哲学美学的认真考察,正确分析美的本质问题在西方当代美学中的意义,对于解决当前美学研究的困境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杨琦 《人民论坛》2012,(20):172-173
康德美学对西方美学影响深远。无论是心理美学、表现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等都受到康德美学的影响,文章从各流派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美学家和美学理论思想来讨论,以期把握和理解康德美学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过去的一百年里,五四运动的启蒙作用在政治、文化、历史等不同领域都得到了深度研究,但在中国美学的现代性问题上,相关研究主要见于零散的个体人物美学思想分析,缺乏整体性的学科探究。五四运动对中国美学的现代性启蒙包括三个方面:对学科独立的理性意识启蒙,对作为审美价值新根据的个体自由意识启蒙以及美学意识形态的现代性力量之启蒙。这三层意义开启了中国美学不同于欧洲美学的现代性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从四个维度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人学旨趣进行了审视:马克思美学思想以人的劳动、人的需要和人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回答了美学的产生根源;以人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奠定了美学的理论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定位了美学的价值取向;对基于人的美学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的自由时间的争取和伸张,确定了美学的评价方式与标准。马克思美学思想是实践美学、人本美学等中国气派美学思想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6.
又美学的维度探寻法与美的情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文明的高层境界是法律与美育的交融互摄。美和法均追求"真"和"善"的永恒价值,美学和法学所遵从的都是美的本质。法虽然表面上丧失了令人愉悦的直观趣味,实质上却隐蔽了法学所内蕴"真"与"善"的美学价值。从"美"的特征与"法"的属性探究二者内在关系发现,和谐与秩序构成法学与美学的共同交会点。法美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的高级操练,是"美"为"法"体现美的内在价值,司法的价值在于最终实现和谐的美。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机器有三个隐喻——“器官”“竞争者”和“武器”。“器官”隐喻指明了作为对象化知识创造物的机器是人的身体的延伸,是实现人的意志的肢体。“竞争者”隐喻描述了作为劳动资料出现的机器,在资本主义应用过程中,把工人贬低为“机器”,且随时可以使工人“过剩”。“武器”隐喻则揭示出被改造为工人敌对力量的机器被资本家所控制和利用,充当了资本统治的帮凶,成为镇压工人反抗资本统治的最强有力的武器。马克思的机器隐喻表明了机器在本质上是增进与确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性存在,阐明了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是主客体关系,论述了资本逻辑衍生出的机器异化的现实存在,传递了消除机器异化,使机器复归于其本质的迫切诉求。马克思关于机器的三个隐喻对于科学认识当下智能机器的本质以及构建和谐人机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美丽中国”的价值解读与环境保护新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丽中国"作为我们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新理念,体现了经济、环境、美学价值的统一和共赢,而"美丽中国"对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驱动力的环境保护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美丽中国"新理念的指导下,必须理顺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突出体现其美学价值。同时,通过对环境保护价值的重新定位,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着力"经营环境",践行"美丽中国"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美学价值的整合,实现三者的共赢。  相似文献   

19.
张瑞婷  胡晓红 《求索》2013,(8):174-176
法律以理性的方式追寻正义和真相,常常表现出其冷酷与保守的一面.看似与美学完全对立。相反。美恰恰是法律的应有之义.是法律本身的性质和使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法的美学价值是值得我们去向往和追寻的。以法作为审美判断的对象进行评价,找到其在美学方面存在价值的学术据理,有助于人们了解法律本身易于为人所接受的一面。当一种事物具有了美的特质,它便可以使人接近、欣赏并享受,也便具有了美的价值。我们从法的价值、法的强制性、法的本体、法的运行等方面进行研究,都可以发现其美学上的价值投射。研究法之美学价值的学术据理及其存在方式有利于强化社会公众对法律的理解.消解民众于法之冷酷情感的心理距离,强化社会法治理念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20.
马升 《新东方》2013,(4):72-75
法美学是现代才出现的一个法学边缘学科,目前并没有完全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学科体系,但是研究法美学,则为法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对于多层次认识法律和法学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在我国古代,法学研究并不发达,当然法美学研究就更是无从谈起,但是梳理自我国古代和现代先哲与学者们对于美学的思考与认识,对我们研究法美学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