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文化历史背景角度详细论述了梁启超的宪政思想,认为尊君权、兴民权、开民智、设议院以及变法图强,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期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喻中 《政法论丛》2015,(2):28-37
从总体上说,梁启超不是坐而论道的书斋学者,他的宪法思想不是学术研究的结果,不能从体系化与本质主义的角度来理解。梁启超的宪法思想是对实践过程的表达,是宪法实践在梁启超心镜中的投射。因此,应当根据"见之于行事"的理路来看待梁启超的宪法思想。从19世纪末到1918年,在大约20年左右的时间段落里,梁启超在不同的时势背景下,分别强调了宪法的多个面相,这些随势赋形的宪法思想,是流淌的宪法思想,是梁启超"见之于行事"的思想结晶,具有鲜明的液态属性。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宪政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作为活跃在中国近代政治和思想舞台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提出来自己的建国主张,并舍身投入现实政治。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梁启超的评价有失偏颇,特别是对其宪政思想的研究,缺乏应有的力度。本文拟初步探讨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理论渊源、一般原理和宪政模式,以期对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在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一生,不仅著述众多,而且思想善于变化。梁启超的法律思想作为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同样呈现出了多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梁启超是一位高产的、百科全书式的大思想家,他的宪政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成分之一。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源于西方的进化论、民约论和分权学说,其宪政思想之核心在于废专制、兴民权、立宪法、分三权而立宪政。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公共财政理念来自于其宪政思想,对于公共财政的理解,梁启超认为其是存在于宪法之下,受代议机构的管辖,经法定程序授权,由政府负责征税和执行预算的一整套法律、制度和体制。梁启超提出的税收法定的原则和税收调节贫富以实现社会公平的原则,凸现了其超前的和超群的思想境界。在举借外债的问题上,梁启超没有把它仅仅视为一个经济学问题,而是把外债致害之源与生利之本归结于政治因素,与其一贯主张的对政治制度进行宪政改革的思想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7.
戊戌维新失败后,梁启超远走日本,在看了日本翻译的大量西方译著后,其思想开始转变,也在深深的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他通过办《新民丛报》发表《新民说》,阐释了关于中国国民近代化的思想,也在思想文化层次上思考了中国落后的根源,本文结合梁启超的《新民说》对国民近代化思想做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李敏 《中国审判》2013,(7):69-69
<正>本刊讯2013年6月14日,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政府、新会区人民法院联合承办的全国梁启超法治思想学术研讨会,在维新先驱梁启超先生的故乡—新会隆重举行,并取得了圆满成功。今年是梁启超诞辰140周年。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法学家之一,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元勋。他是法治主义的最早宣传者和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是一部体裁模糊的作品,它有小说的外壳,却内含大篇幅的政论.其中,黄克强和李去病之间的辩论是全文的一大焦点.作品中有对未来中国的想象,也有对现实中国的描述,更有采用两位主人公激烈辩论的方式探讨如何改变中国现状,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客看,他并没有全盘接受西方民族国家思想,而是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国民的精神状态与民族国家的基本要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力图通过国民精神价值的重建而为政治理想的实现找到一条道路.由是现之,<新中国未来记>充分体现了梁启超的民族国家思想.  相似文献   

10.
认识法学家梁启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少有人认识法学家梁启超。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首屈一指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大思想家。他对中国近代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文学、社会学、宗教学、伦理学的开创性贡献,是无与伦比的。这一切人们都已认识到了。但是,作为一代法学家的梁启超对中国近代法...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之前,梁启超在"中央集权/地方自治"的框架下,强调了地方自治的价值与功能。在辛亥革命期间,梁启超针对"各省独立之事实",在"单一制/联邦制"的框架下,论述了建立单一制国家的必要性。梁启超对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认同,是中西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其西方渊源,主要是经日本人转手的伯伦知理的国家主义;其东方渊源,主要是古代中国的法家思想。梁启超希望借助单一制国家结构,在列国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实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体现了一个中国式"反联邦党人"对于国家结构以及国家建构的想象与期待。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法治思想与宪政主张是中国近代法制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宪政的设计和推动促进了晚清政治和法制改革,他改革司法制度、倡导司法独立的主张和实践对于中国法律思想和法制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由于“左”倾思潮的干扰,对梁启超的评价是偏低的,甚至认为他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物”,这不是实事求是的。列宁曾经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梁启超在他的一生活动中,和他们的前辈相比所提供的新东西确是不少的,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不应低估的。戊戌变法前后,梁启超的政治法律思想是和变法维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告诉我们一条重要经验,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清除封建社会的人治主义影响。本文拟从理论上剖析“人治主义”观念的历史根源,这对我们当今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是没有裨益的。“人治主义”这一概念是梁启超于1922年汇辑出版《先秦政治思想史》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他说:“儒家此种政治,自然是希望有圣君贤相在上,方能实行,故我侪可以名之曰‘人治主义’。”儒家的  相似文献   

15.
丁晓原 《金陵法律评论》2005,1(3):126-132,144
梁启超、严复、王韬等晚清的思想者散文家,以散文的方式参与其时代话语的建构.他们的写作凸现着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写作所通常具有的模式特征.时代的命定、社会身份的规定和个人特殊的心路历程等因素,决定了他们的散文--晚清主流散文,是以时代主题的表达为要务的.这一类散文有着思想的偏至和审美的弱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作为中国的"精神之父",他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尤其是他的女子教育思想,在深刻的批判了传统文化陋习的同时把兴女学与国家的富强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并且倡导创办女子学堂,提出男女平等、女子也是人才等先进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淮法治》2009,(18):6-8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有精彩论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对国家富强有着强烈的渴望,他把国家富强之希望寄托于少年。所以我们要塑造的是有思想、有责任心、有坚强意志、有健康体魄、有崇高理想的青少年。那么这样的青少年从何而来呢?源自教育。  相似文献   

18.
程燎原 《现代法学》2011,33(3):3-14
在中国"传统内"的释评系统中,法家的"法治"思想这个"故物",没有得到新的阐述与发展。到了近代,西方法治思想这个"洋货"成为重新解读"故物"的利器。但梁启超与萧公权同样用"洋货"观照"故物",却得出了法家"法治"思想之"真"与"伪"的不同结论。用"洋货"观照"故物",已成为具有重大影响与意义的思想学术路向,但也应克服其"强为比附"的结习。  相似文献   

19.
晚清“新法家”的“新法治主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晚清的特定时势与学术背景之下,出现了章太炎、梁启超、沈家本等"新法家",他们反对传统上对法家的不合理批评与抨击,大力为法家平反正名,称赞法家的历史功绩,用"法治"或"法治主义"来认知和解读法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开出"新法治主义"。这一开新,具有重要的思想、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央视<小崔说事>节目曾对梁启超的小儿子、中国导弹控制系统创始人之一梁思礼院士,进行过一次访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