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非洲发展问题和中非合作关系日益成为中国与西方发生观念碰撞与思想交锋的领域。在非洲研究这一最初由西方开创的研究领域,中国需以自己立场和方式重新进行思考,开展创新研究,突破西方话语高墙,建立起具有中国学术品格与思想境界的非洲研究知识体系与话语形态。  相似文献   

2.
热带非洲与东方中国的现代复兴,是20世纪最具世界性意义的历史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与非洲分别发现了对方,发现了遥远世界的对方是可以依靠的力量。虽然中非双方的历史文化背景相互有别,现代复兴之路及发展主题亦多有不同,但共同的现代命运却使双方在20世纪里建立起日益紧密的现代关系。最近十年来,中非关系之内容、形式与规模,正呈现出全面拓展与提升的态势。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在经历了长达数百年西方主导之世界体系的演进过程后,中非现代关系的建立及发展,不仅对中国,对非洲,亦将对未来世界体系之结构与性质,产生特殊而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周瑾艳  周玉渊 《国际展望》2023,(6):40-61+156
基础设施建设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在促进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美欧国家开始改变以往对非洲基础设施发展的忽视状况,通过提出新的全球倡议加大对非洲基础设施的投入,这被认为是为了抗衡“一带一路”倡议并强化对华竞争。然而,这种认知和单一思维夸大了中美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竞争关系。“差异互补”是中美在非洲基础设施领域关系的基本特征。这一结构性关系在美国对华实施“接触融入”战略时期得到中美双方的认可和肯定。当前中美在非洲基础设施上表现出的“战略竞争”更多是美国对华竞争在非洲的投射,是由美国将非洲基础设施视为权力博弈工具的认知引发和挑起的,并未反映非洲的现实和需求,“差异互补”也依然是中美在非洲关系的基本事实。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非洲国家联合自强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前行,成为非洲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之一,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非洲经济一体化从过去不被西方国家看好进而成为国际社会的热议话题。2013年10月28—30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第八届非洲经济会议上,"非洲区域一体化"再成会议主题。与会各国元首、商界领袖以及专家学者就非洲区域一体化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一事展开讨论,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开启了他任上的首次非洲之行。在非盟会议中心的演讲中,他对非洲在当代世界的地位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今天的非洲,是生机勃勃的非洲,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在我看来,非洲堪称‘三个一极’。"非洲是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一极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现有54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在历史上,非洲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掠夺和统治,400年的奴隶贸易和近一个世纪的殖民主义与种族主义统治,使非洲成为"黑暗大陆"。20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6.
2011年3月,荷兰《全球环境变化》杂志(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刊登了该国瓦格宁根大学社会科学系环境社会学教授阿瑟·摩尔的这篇文章。文章探讨了中国在非洲投资的环境影响,作者认为世界体系理论关于崛起的世界大国与边缘经济体之间"环境不平等交换"的概念,并不适合于描述中国。  相似文献   

7.
谢蓓 《当代世界》2020,(1):30-34
2019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政治形势总体平稳,经济形势趋暖向好,安全形势乱中有控,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西方和新兴经济体继续加大对本地区投入,非洲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同时,部分国家政党政治稳中有忧,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且债务风险加剧,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严峻,局部地区恐怖主义威胁上升,大国争夺非洲更趋激烈,非洲发展和安全仍面临诸多内外挑战。展望2020年,10多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将举行选举,部分国家面临的风险挑战高企;面对不确定的世界形势,非洲经济仍存下行风险;大国在非博弈态势将继续延续。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非洲话语的构建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眉 《当代世界》2014,(9):25-27
<正>最近几年,西方一些媒体不断地将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对非洲的帮助歪曲为"新殖民主义",使中国对非洲的正常投资、援助等受到负面舆论干扰。本文拟分析当前非洲的涉华话语现状及中国话语在非洲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目前在非涉华话语权由西方主导21世纪以来,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西方开始逐渐意识到中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关中国在非洲的角色和地位的负面评价开始增多。对中国的指责主要有两种论调:其一,中国正在走西方殖民大国的旧路,在非洲大量攫取资源和能源;其二,不附加条件的中国投资与援助助长或支持了非洲国家的腐败和暴政,不利于或扰乱了非洲国家的长远发展。这两种论调显示出对中非关系进行政治化操作和将其"妖魔化"的倾向。对中非关系近年来的实际发展进行考察,就能很容易地驳斥这两种不实论调。实际上,中国不仅推动了非洲经济近年来的快速成长,同时也为维护非洲社会安全和稳定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李安山 《当代世界》2023,(12):48-53
非洲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战略资源储备,特别是联合自强的发展态势使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自非洲国家独立以来,中国就与其建立起日益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并且中非合作与中国全球方略之间的关联十分密切。在世界秩序处于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中国需要进一步提升与包括非洲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的关系,坚持以发展为主轴,加强与地区大国、历史积淀深厚国家以及战略身份相对模糊国家的交往,并增进彼此战略合作对接。  相似文献   

11.
坚毅的非洲     
从"绝望的非洲"到"非洲崛起",从"游猎和人道主义救援场所"到"赚钱的地方",过去10年间,世界特别是西方不断转变着看待非洲的眼光。当欧美国家为金融危机焦头烂额,欧洲可能还需10年才能复苏,面积相当于3个中国、10个印度的非洲,正凭借出售石油、天然气及矿产等原料—更为重要的是持续增长的巨大内需,驱动着GDP7%的高增速,并且能在未来10几年保持这个速度。非洲联盟前主席让·平(Jean Ping)6月在北京发言称:"已有13个非洲国家的平均增速在6%~11%之间,加纳的经济增速达到14%。埃塞俄比亚没有石油、没有矿产,也能达到超过10%的经济增速。"  相似文献   

12.
中非卫生合作是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之一,后埃博拉时期中非卫生合作逐渐从传统友谊型援助向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合作方向转变,呈现出从双边援助到多边合作、由临床医疗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由全科医疗到专科特色医疗、从国家层面上助推中国药品走进非洲、注重中国经验在非洲的运用等趋势与特点。与此同时,中非卫生合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卫生战略与决策有待进一步规划与统筹,援助项目有待深耕细作,医药产品走进非洲的瓶颈问题有待突破,体系建设的相关技术转移和经验分享有待开发。为此,中国应调整工作思路,着眼长远,将中非卫生合作纳入中国的全球卫生外交与卫生安全战略整体布局中,以中非卫生合作为契机和支点,将中国在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全球卫生战略的实施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王涛  赵跃晨 《国际展望》2016,(6):110-131
非洲电力短缺的严峻现实与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世界潮流,共同促使非洲国家探索一种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源战略。非洲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禀赋与全球太阳能技术研发成本的不断下降,则使太阳能资源开发成为非洲能源战略转型过程中的优先选择。非洲各国政府、企业及其他团体在太阳能的热能与电能产业两个方面均已实现重大发展,使太阳能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跃升,初步完成了从以热能低效利用向以电能高效发展的转型。但战略模糊、数据缺失、法律制度不完善、资金不足、人力资源匮乏、家庭购买力有限以及安全问题等因素,共同制约着非洲太阳能产业向纵深发展。随着国际社会的积极参与,非洲太阳能开发将逐步在化解困难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中国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企业在政府引导下,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扩大对非贸易与投资;同时,还以援助带动全方位合作。中非双方在太阳能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人们正在热烈地讨论中国参与非洲发展的问题、.在北京和其他地方,不同领域的专家都在分析、研究,并希望找到中国与非洲大陆建立新的经济联系的内在动机。站在一个非洲人的角度,我应该承认,是中国将非洲带到了西方大国的利益中心之中。  相似文献   

15.
<正>从二战后至今,西方国家和国际机构为非洲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主要目标是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但是迄今为止援助效果并不理想,其援助有效性备受争议。当今非洲国家不仅面临艰巨的经济发展任务,更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发展、民族发展和文化发展任务。然而,现阶段非洲国家能力建设普遍不足,严重影响了对外来援助的充分和有效利用,成为阻碍自身发展的桎梏。非洲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展现了通过媒体折射出来的非洲当地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多数报道比较客观、公正。非洲人有自己的眼睛和理智,有强烈的发展需求,同时又对长期被殖民的历史心存忌惮,非常注重独立自主。因此,他们需要中国这个贸易伙伴,同时又不无顾虑,特别是当中国只传递出经济巨人这个单一形象之际。因此,他们对中国有肯定和感激,也有否定和指责。针对负面形象,中国最需要的是发展一种国际意识;对于正面形象来说,中国更需要的是一种积极的作为。两相参照,彼此助益,才能令中非合作之路更为平坦。  相似文献   

17.
非洲冲突后重建:中国日益增长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中国在非洲的利益正从促进向着保护的方向发展,这与非洲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国际体系转型的压力一道,呼吁着中国在非洲冲突后重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已通过派遣维和部队、提供冲突后重建投资及其他支持活动,为非洲冲突后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如此,由于多重不确定性的存在,中国未来在非洲冲突后重建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李安山 《当代世界》2013,(10):32-35
习近平主席的非洲之行是一种宣示。他在就任后出访的第一批国家包括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布)三个非洲国家,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说明中国新一届领导对非洲的发展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9.
周瑾艳 《国际展望》2016,(6):93-109
中国和英国围绕非洲和平安全事务开展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都在明显上升,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中英在非洲安全理念趋同和安全利益交叉,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非洲和平安全事务,非洲2063年愿景对和平与安全及全球伙伴关系的渴求,中英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开启。但英国发展政策的安全化趋势,非洲对中英安全合作的疑虑及中英自身政策路径依赖都在阻碍这一合作的深化。因此,推进中非在非洲的和平安全合作的关键在于双方能否在共识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管控分歧,推动中国的非洲和平与安全合作计划与英国海外稳定战略的对接,建立多层次的安全合作机制。构建中英非和平安全对话机制、从发展源头预防和应对冲突、增强非传统安全合作等是中英非和平安全合作的潜在领域和路径。  相似文献   

20.
何英 《法制博览》2011,(8):62-6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回到联合国,是被非洲兄弟抬进去的”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非洲国家为何与中国关系这么好?因为中国对非洲好,中国曾派出数万人员、牺牲了几十位同胞,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帮助非洲人民修建了一条铁路,这就是坦赞铁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