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建立在自由主义的国际规范基础之上,国际秩序的原则理念和决策程序总体上体现了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和精神。自由主义的国际规范主张建立开放性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非零和性。在这样的秩序中,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都可以成为体系的受益者。中国的意识形态与西方不同,更需要一种开放的国际秩序。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国际经济秩序还是国际政治秩序中,总的来说,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处于一个较为有利的位置。中国应积极地利用现存国际秩序推动国内的改革与发展,继续融入现存的国际秩序而不是挑战它。  相似文献   

2.
伦理规定构成关于社会安排和人类行为的最富有意义的理念,而伦理传统构成一个民族或文明蕴含的文化传统当中最具特征的内容。一方面,可以认为世界上至少绝大多数民族或文明都共有某些最根本的伦理信念,它们由诸如中国传统的“天理人伦”和西方悠久的自然法之类术语或概念得到表述;另一方面,必须肯定它们互相间在形形色色具体的伦理准则、道德惯例和道德判断方式上有重要差别,或者说体现了非常丰富的伦理多样性。不仅如此,在同一个民族或文明内,无论就同一时段还是就不同历史时期来说,一般都存在不同的伦理信念,它们只要是被许许多多人信奉,…  相似文献   

3.
国际关系理论是对国际体系运行状况、运行规律的一种抽象性说明和解释。由于学者都是基于本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来进行理论思考,因此,一国所诞生的原创性国际关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由于历史的变迁,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多次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学者对国际体系运行的理论认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要么与西方国际体系隔绝或者孤立,要么是西方体系的配角,中国没有对国际体系的原创性思考,因此也谈不上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中国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要角色,这为中国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关系"核心问题"及随之而来的"问题组",从而给中国学者的国际关系研究特别是理论创造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未来10—20年的时间里,如果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能够进一步完善学术制度,并深入探索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行为特征及其带来的国际后果,中国学者有可能继美国学者和欧洲学者之后为国际关系学科贡献巨大的知识财富。  相似文献   

4.
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是国际关系伦理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主义的诸多形态中,康德主义是影响力最大的。哈贝马斯是当代康德主义的重要代表性人物,其理论有鲜明的康德主义色彩,但也不乏黑格尔主义的成分。一个好的国际关系伦理学不能只采取康德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立场,而必须同时兼顾黑格尔主义与社群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5.
人权是个人和集体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人权象征着人类价值的永恒。人类文明的基本精神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权的概念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人权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是平等,因而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民族国家,由于地域的不同、社会发展历史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对人权观念的理解和解决人权问题的轻重缓急就有所不同,因而又存在着“差异”、存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非洲发展问题和中非合作关系日益成为中国与西方发生观念碰撞与思想交锋的领域。在非洲研究这一最初由西方开创的研究领域,中国需以自己立场和方式重新进行思考,开展创新研究,突破西方话语高墙,建立起具有中国学术品格与思想境界的非洲研究知识体系与话语形态。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全球治理——进程、行为、结构与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内外政治分离而产生的大量置于各国管辖权以外的全球性问题,不仅是21世纪国际政治,同时也是各国国内治理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治理呼唤新的全球合作形式和解决方案。内外政治互动的三种方式分别是内外政治互为支配的一元论、内外政治并行独立的二元论和内外政治相互合作的二元协调论,其中,内外政治二元协调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种独特模式,这一模式贯穿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确保了中国以合作和负责任态度处理全球性问题,促进了全球治理和国内治理在结构上的相互支持。  相似文献   

8.
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大都与讨论者的意识形态有着微妙的关联,有的甚至于任意扭曲该理论本身。本文首先力图澄清经典自由主义的几个问题及其特定的历史条件,这是该理论的大致背景;接下来的探讨参照了该理论的背景和近代中国变革的“三个假设”,希望对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命运的解释更加严谨。  相似文献   

9.
张中云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最终成果《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发展史研究》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了,我有幸在第一时间阅读了这部著作,感到这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国际政治理论研究领域均具有开创性、富有研究深度和创新见解的著作。  相似文献   

10.
唐小兵 《南风窗》2014,(20):88-90
《今天我们如伺谈政治》这册精选集中的商人群体、政治人物和知识分子,都或深或浅地在涉足这个时代的政治,政治在塑造我们对这个时代的特定理解形式,而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其实也在参与塑造这个时代的政治文化和公共文化。  相似文献   

11.
12.
Aleksandr Lebed, the populist former general, is a leading candidate in the 2000 election for president of Russia. He is currently the governor of the Krasnoyarsk Territory (Siberia), one of Russia's richest regions. His remarks are adapted from an exclusive interview he granted to Genrikh Borovik for NPQ in Moscow during the August crisis.  相似文献   

13.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老子一语道出了软实力的真谛。当今世界,国家实力不仅仅包括经济、军事、自然资源等物质方面的硬实力因素,更蕴含着政治、文化、价值、意识形态等精神方面的软实力因素,软实力日益成为21世纪世界权力竞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北京共识"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北京共识"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北京共识"是未竞的中国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必须走持续、协调的发展之路,必须建立一个充满关怀的宪政国家,让世界分享中国的增长带来的益处,走一条和平、共赢、开放和自由的发展道路,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The double whammy of job‐displacing technological advance and wage‐deflating globalization has demoted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 even as the rich get richer from access to global markets and from their slice of profits from managing massive global financial flows. The specter of growing inequality is haunting free‐market capitalism as never before since the early day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at is happening? What is to be done? Top economists take a hard look at a hard reality.  相似文献   

16.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煜 《当代世界》2010,(8):56-58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仅是表达思想和描述事实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建构社会事实,建构思想,甚至建构人的身份。由话语产生的权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话语权,就能通过议题设置(设计),占据舆论制高点,引导舆论,使之导向有利于己的方向,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纵观中国与国际金融体系互动的历程可以发现,中国从建国初期的国际金融体系游离者和挑战者,逐渐转变为普通的参与者,进而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许多学者在分析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动力时,大都认为国内和国际的双重作用决定了中国的自身定位,继而造成对于国际体系的不同态度以及融入程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19.
HIV/AIDS is fundamentally an issue of human rights. To the right to medical provision must be added rights to the provisions of social justice necessary to the prevention and alleviation of HIV/AIDS. China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over HIV/AIDS. Applying the concepts of 'capabilities poverty', 'discursive democracy', gender construction, 'structural violence' and the 'hypermasculine state', the study identifies the threat to China's women from HIV/AIDS; evaluates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is threat with reference to issues of human rights; and assesses the quality of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sponse to the HIV/AIDS threat. It is argued that there is a growing threat to women from HIV infection in China; that there are gender-specific factors that render women in China especially vulnerable; that the belated epidemiological response is weak and its capability to meet the threat seriously weakened by social patriarchy; and that, ultimately, the HIV/AIDS threat to China's women is an issue that can only be resolved through political reform leading to discursive democracy and social justice.  相似文献   

20.
The new element in governance is social media. Inexorably, its fertile networks of shared information shift power from authorities to citizens and amateurs, including to the “unknown” experts in the “dorm rooms and edges of society” who drive innovation. Tweets may bust trust and undermine authority, but can social media also be a tool for building consensus through deliberation and negotiation among interests? When it comes to governance, is crowd‐sourcing any better than populism at generating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instead of disruptive “dumb mobs?” Can networks aid the self‐administration of society, or does that take institutions with governing authority? In this section, leading Silicon Valley entrepreneurs, technologists and network theorists from Google, Microsoft and the MIT Media Lab join with political scientist Francis Fukuyama and top thinkers from Asia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