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导语:西安事变发生后,正在上海的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接到南京来电,立即告诉了宋美龄。宋美龄听到蒋介石在西安被捉、生死不明的消息后,一时昏厥了过去。当她苏醒过来后,十分懊悔自己没有随同前往。随后,冷静下来的宋美龄立即与孔祥熙、端纳商议,决定先立即返回南京,再由端纳去西安。于是,宋美龄一行在事变当夜搭乘专车返回南京……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力促事变和平解决。22日,宋子文、宋美龄也从南京到达西安。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六项协议。在蒋介石承诺"决不打内战"和"一定要抗日"后,西安各方同意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的和平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时,作为蒋介石首席秘书的陈布雷,当时由于身患“腹疾”而没有同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2月26日,蒋介石一回到南京,就指使陈布雷篡改事实,把蒋介石被迫接受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过程篡改成蒋介石在西安“对张、杨的训话”。 在西安事变中,蒋介石因翻墙逃跑而摔伤了腰。1937年1月2日,蒋去奉化溪口养病。在奉化,他又要求陈布雷按他的口径去撰写《西安蒙难记》。蒋介石说:“布雷先生,回京以后,许多中外人士常询问蒙难经过,你能否费心代劳?”陈布雷回答说:“布雷没有随同前往,情况不明……”不等陈说完,蒋即插上去说:“没有比你更适合的,你不必推辞。”  相似文献   

4.
<正>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时,蒋介石当面表示,希望能在南京与周恩来直接会商两党合作抗日的问题。中共中央注意到这一意向,可就在周恩来的南京一行酝酿之时,张学良因送蒋介石去南京而被扣。中共中央考虑到周恩来的安全,不得不改变了原先的打算。1937年1月5日和6日,毛泽东等连日给在西安的周恩来、秦邦宪发去电报,"此时则无人能证明恩来去宁后,不为张学良第二。""恩来绝对不可去南京。"但是,中共中央仍对和平谈判寄以希望,便改派潘汉年前往南京,并表明自己的态度:"周暂难  相似文献   

5.
世人皆知,爱国名将张学良为了民族大义,1936年同杨虎城将军联合发动了丙子“双十二”事变。事变后又无私无畏,亲自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但言而无信的蒋介石一到南京,便翻脸变态,以种种理由将张学良“管束”起来,并不断变换“管束”地点,断绝张与外界的联系。从此,一代爱国名将销声匿迹,在“囹圄”中渡过了近半个世纪。然而,人们很少知道,在这个期间,张学良曾有过两次复出的机会,但因都是蒋介石施展的阴谋诡计,为张识破而遭到拒绝。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以“兵谏”的方式突然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进程中,由于蒋介石在南京背信弃义扣押了张学良,又引发了东北军内部兵变的“二二事件”。能否正确处理这两个突发性事件,关系到中华民族分裂内战或团结抗战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以“少帅”闻名于海内外,尤其是他同 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更是震古烁 今。周恩来曾将张学良誉为“千古功臣”。但是,张学良的政治生涯太短暂了,他被蒋介石囚禁了半个多世纪,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遭到蒋的  相似文献   

8.
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冒死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后,张学良不顾个人安危,以至诚和无私,陪送蒋介石回南京。不料,蒋介石回到南京后翻脸不认人,把张学良囚禁起来。1937年1月4日,蒋介石颁布了对张学良的“特赦”、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的命令。就这样,这位被周恩来称赞为中  相似文献   

9.
张学良和蒋介石,一对现代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军政生涯;从抗战爆发到后来蒋囚禁张的漫长岁月。蒋介石和张学良的感情有着藕断丝连的变化。西安事变后,蒋与张之间的“礼尚往来”则更为这种特殊关系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抗日战争爆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6,(12)
从西安事变爆发至今,已经过去整整80周年。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人们普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是,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坚持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的做法,直到现在都未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史学界对这一事件的评价,有褒有贬。本文希望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梳理分析,浅谈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的行为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以及抗战全局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他在中国度过了38年,曾在孙中山身边工作过,是蒋介石的顾问。他的建议、计划不光被蒋介石所采纳,在生活上只有他和蒋介石夫妇同住一栋别墅,吃饭同一张桌子。在蒋介石聘请过的众多洋顾问中,只有他能与其形影不离。他又是张学良的密友,陪同张学良到欧洲旅行。中国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其中不少他都是见证人和参与者。在西安事变中,他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然而,对于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问题,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条件,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至此基本结束。笔者认为,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并没有由此结束,而是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3.
沙平 《世纪风采》2006,(4):30-31
威廉&#183;亨利&#183;端纳,澳大利亚人,早年在香港做特派记者,后进入中国内地采访,曾因最先披露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密约而轰动一时,并由此成名。此后他投身政界,先后给孙中山、张作霖、张学良、蒋介石等实权人物充当私人顾问。他虽然不会讲汉语,但这不妨碍他掌握别人难以掌握的内幕。端纳做蒋介石的私人顾问近十年,颇得蒋器重,  相似文献   

14.
1928年底,澳大利亚人威廉·亨利·端纳进入东北,成为刚刚领导东北归入南京政府的张学良的政治顾问。 少帅的政治顾问 初入东北,在和张学良几次谈话后,端纳就认定张学良是块“领袖”的料,决心全力辅佐他。  相似文献   

15.
1936年12月12日凌晨2时30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陕北保安党中央办公室骤然响起。话筒那边传来了我党驻西安代表刘鼎焦急的声音:“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正在捉拿蒋介石,以兵谏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如此突然,事起仓促,震惊中外。不仅引起国民党人士的极大恐慌,就连共产党人也始料不及。13日下午,就在宋美龄派出专机、特使朝西安飞去时,张学良已乘专机离开西安,飞抵陕北保安。尽管事变之  相似文献   

16.
1936年“西案事变”后不久,蒋介石返回南京,即令胡宗南部大军开进西北,接替张学良,杨虎城部,封锁陕甘宁边区。1943年6月,周恩来与邓颖超,林彪率百余人乘汽车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接到毛泽东电报:胡宗南部队有进攻边区迹象,嘱周恩来在西安与胡交涉。7月9日,周一行至西安。胡宗南指示部下以师礼相待,并规定:对周恩来一律称周先生,对邓颖超一律称周夫人;拒绝邀请林彪。席间,拟将周恩来灌醉。  相似文献   

17.
孙果达 《党史纵横》2010,(11):45-47
西安事变发生后的第一份电报是通知红都保安中共中央的,但这份电报究竟是谁发的却是个谜。多年来,学界对西安事变的研究都把张学良或当时中共中央驻东北军联络员刘鼎所发的电报作为保安得知西安事变的开始。但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8.
在西安事变发生后,应张学良将军的邀请,中国共产党派出的是“代表”还是“代表团”?笔者早在1983年曾著文指出,“中共代表团”之说,是一种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传统说法,因为当时只有“中共代表”,而无“中共代表团”。但至今在一些有关西安事变的史书论著①、回忆录和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中,仍然把“中共代表”说成是“中共代表团”,或称之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根据档案文献记载,在西安事变时,党中央只派了“中共代表”,并没有组成“中共代表团”。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与毛泽东、周恩来的来往电报中均未提出派团问…  相似文献   

19.
因为“九一八”当夜的不抵抗,张学良被骂为“不抵抗将军”,但多年以来一直流传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下令不抵抗、张是代人受过的说法。其中最有名的是曾任张学良机要秘书的郭维城在1946年8月15日发表广播演说时称:“‘九一八’事变当时,张学良将军在北平,一夜之间,十几次致电南京蒋介石请示,而蒋介石却若无其事地十几次复电不准抵抗,把枪架起来,把仓库锁起来,一律点交日军。”  相似文献   

20.
文进 《世纪风采》2006,(12):19-19
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2日,宋子文、宋美龄飞抵西安开始与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代表会谈。24日,双方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多项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