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本文中,作者首先描述了龙勃罗梭的犯罪人理论,特别是他关于犯罪人生理、情感和习性特点的描述,以及他的犯罪与种族遗传理论。在此基础上,作者区分了龙勃罗梭的犯罪人论与同时代菲利、加罗法洛和李斯特的犯罪学,认为前者属于犯罪人类学和生物学理论,而后者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最后,作者深入到在法哲学领域,试图将龙勃罗梭的理论纳入到西方法律思想史。作者认为,龙勃罗梭生活在19世纪中后期,社会学与人类学尚未各自独立。从这个意义上讲,龙勃罗梭犯罪人论是犯罪人类学和犯罪社会学的早期理论。龙勃罗梭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他的理论标志着形而上学法哲学向社会学法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龙勃罗梭是近代犯罪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从生理学最基本的体质特征的实证研究出发,提出了"天生犯罪人"这一在刑事法学界振聋发聩的理论。他认为犯罪行为具有遗传性,这就决定了犯罪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并且不会消亡。天生犯罪人理论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一些犯罪学家用实证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验证的支持,龙勃罗梭还根据理论和社会的发展进一步修正了这一理论。龙勃罗梭最大的功绩不仅仅在于刑事人类学理论本身对后来犯罪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重要的还在于其所使用的实证方法对以后社会科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实现创新具有开创性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区矫正目的是社区矫正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关于社区矫正的目的存在着综合论、剥夺犯罪能力论、改造论、行刑目的论、三元目的论等观点。不同的社区矫正工作者,依据不同的观点和学说,对社区矫正的目的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社区矫正的浅表层次目的是以报应主义为基础,实现刑罚目的的惩罚性;中层次目的是预防犯罪,通过对矫正对象的矫正,实现矫正对象心理与行为的改变,成为回归社会的守法公民;深层次目的是实现恢复性司法所要求实现的被犯罪所破坏的社会关系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社区矫正是一种新兴的非监禁型罪犯处遏方式,即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下充分调用各种社区资源矫正罪犯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防止重新犯罪的矫正方式,符合刑罚人道化发展趋势,有利于犯罪人的回归社会,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对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已取得了相当的工作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了法律界定不明、行政权主体分散、法律普及不足等问题,仍需相当改进。  相似文献   

5.
加罗法洛是刑事实证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龙勃罗梭和菲利被公认为现代犯罪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功绩是建立了自然犯罪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犯罪人的特征与分类进行了全新的论述。加罗法洛提出了依据自然法则确定刑罚的观点,认为刑罚的主要目的就是阻止犯罪人重新犯罪,从而保卫社会。加罗法洛的犯罪学理论突出了"自然性",为我们研究犯罪学开拓了新的视野,他的注重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方宗教矫正以神学救赎论、宗教转变论、社会学习和社会控制论为理论基础。监狱中的宗教矫正的活动主要有罪犯辅导和宗教教育等。宗教矫正活动具有非强制性、思想性、普适性、经济性、专业性和全面性等特征,不仅可以向罪犯提供希望并改造其日常行为,而且有提高罪犯自我认知、提供庇护、降低再犯率和减少监狱违规行为等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监狱矫正实践看其与重新犯罪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监狱是一个国家法制、社会状况的窗口之一.监狱矫正对改造罪犯重新成为守法公民起主导作用,成功的监狱矫正有利于防止罪犯再次犯罪.近年来,我国重新犯罪率之所以升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监狱改造质量不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从监狱职能与矫正效果、矫正方法与重新犯罪、监狱生活与重返社会、法制建设与罪犯改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利于提高监狱矫正效果,降低重新犯罪率.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犯罪数量不断增多,同时犯罪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这在给社会安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的同时,也给监狱改造工作带来了挑战。考虑到在押罪犯中生理性犯罪的罪犯所占的比例日趋加大,监狱应结合罪犯的犯罪类型以及其在服刑期间的表现采取适宜的矫治方法,因此应用药物进行罪犯矫治成为适应新形势的重要改造手段和途径。具体是在监狱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将药物矫治与心理矫治进行有机结合,从生理与心理两个层面进行改造教育引导,消除其主观恶性,促使罪犯重新社会化,这种革新的矫正理念与改造模式对于降低服刑人员再犯率具有一定的启示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犯罪未成年人进行矫正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保护代替管训、以教养代替处罚",这在国际、国内社会已达成共识。即对犯罪未成年人尽可能不适用刑罚,但对一些实施了性质恶劣、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的未成年犯罪人,给予一定的刑罚处罚,仍然是对其进行矫正的前提。但未成年罪犯毕竟不同于成年罪犯,即便判处了刑罚,对其刑罚的执行活动也要体现出未成年罪犯教育和改造的特殊需要,也就是说,未成年罪犯刑罚的执行必须在未成年罪犯矫正政策所内含的基本价值原则下进行。  相似文献   

10.
罪犯个案矫正的正当性依据是行刑个别化,而行刑个别化是刑法基本原则和本质的具体化。刑事实证学派将刑罚关注的中心集中在刑罚的矫正功能,使刑罚的个别预防走上历史的舞台,把犯罪人作为犯罪预防的重点。同质主义认识论认为,一种主观恶习和客观危害行为是统一的本质问题。监狱的行刑,必须通过强制的改造,才能转变罪犯的主观恶性,才能转变罪犯的本质。多元认识论构架下的罪犯个案矫正认为,罪犯在服刑期间产生的心理危险,可能与其原有的引起犯罪行为的犯因性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是其前发性问题的延伸,但也可能是受服刑期间的变量影响而形成多样性的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罪犯的分类是作为一种适应罪犯需要的处遇方式和矫正活动。罪犯的心理危险性具有未知性、潜在性和偶发性特点。罪犯的心理危险性干预属于心理矫治的范畴,具有维护监狱的安全和秩序的价值。决定罪犯心理危险性依据主要是对罪犯以往犯罪状况所进行的预测和评估。罪犯心理危险性分类技术主要有调查分类技术和定量评价技术。  相似文献   

12.
社区矫正制度是与监狱内矫正制度相对应的一种行刑模式,是刑罚人道化和罪犯再社会化理论的制度结晶。兼顾社会的安全利益和罪犯的人权利益平衡,是国际上罪犯矫正的潮流,也是我国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研究社区矫正理论与我国现行刑罚制度的嫁接,社区矫正的理论逻辑起点与定义的厘定,以及对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的科学选择,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色彩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色彩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发展学科,在预防和抑制犯罪及改造罪犯的运用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犯罪心理与色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系,揭示色彩心理学与人格形成的深刻内涵,探索色彩心理学在罪犯教育改造中的特殊作用,对实现罪犯人格复苏、回归社会的目的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英国的社区矫正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国,社区矫正作为改造罪犯的一种法律制度和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理念,在预防犯罪方面已经显示出诸多优点.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因素,同时借鉴英国社区矫正的理论和做法.  相似文献   

15.
现代罪犯矫正理论要求通过对罪犯进行专门的、有效的矫正工作,促进其适应社会,最终回归社会。传统的封闭式监狱矫正模式,已无法适应城市化社会的发展,因而监狱对罪犯的矫正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依据中国特有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实现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罪犯矫正的社会化和矫正手段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学关于个别预防的理论还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与个别预防概念界定的不科学有关.使用“矫正”一词来替代“改造”更符合逻辑,便于将“社区矫正”和“监禁矫正”统一起来.个别预防与矫正在哲学依据、适用对象、基本目标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两者也存在一些差别.职务犯矫正目标的设定应适当高于普通罪犯.  相似文献   

17.
《刑法修正案(八)》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社区矫正制度。但是,《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社区矫正制度的规定仍存在诸多缺憾。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发展与推进,作为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刑法加以进一步完善已成为必然的选择。对于《刑法修正案(八)》中确立的社区矫正制度有必要从立法上作进一步的完善:一是应当在刑法中明确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为司法行政机关;二是应当在刑法中明确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为目前试行中的"五种人",即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三是应当在刑法中确立社区矫正前的社会调查制度,明确调查评估主体和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及在刑事司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社区矫正有利于罪犯回归社会,降低了重新犯罪的发生率。但是,社区矫正对象还存在重新犯罪的情况,究其原因,既有社区矫正对象自身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社会交往不良、心理因素复杂、犯罪的职业化等因素,也包括社会歧视、教育欠缺、社区矫正工作方法不当、监狱行刑效果不佳等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犯罪是任何社会所都不能容忍的丑恶现象.对于犯罪,不同社会给予的反应方式也不尽相同.如何选择一种能够最大限度体现公正、正义与效益,即合理的反应方式,在刑事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中,无论对于犯罪人的回归,还是构建理性化的刑事思想体系,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死刑作为目前最严厉的刑罚,其对于犯罪的反应尤为敏感.因此,对于死刑的刑法价值的研究也是本文研究的侧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随着情境预防理论的深入发展.情境已逐渐应用于我国犯罪预防的实践领域。犯罪情境就是在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的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总和。情境预防理论认为,通过对这些主客观因素的控制,可以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不同的情境在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并且不同程度地影响犯罪人、被害人以及旁观者的行为选择,最终将可能影响到犯罪的走向。从广州市白云区的情境预防实践案例,可以了解一些情境在犯罪行为中的作用、情境预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