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是犯罪人还是被害人都不是一个绝对静止的概念,它们是犯罪行为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体。犯罪被害人存在被害性,有其被害性的心理表现。因此,重视对犯罪主体的心理研究,加强对犯罪被害人心理的探讨并提出有效对策,是预防或减少犯罪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犯罪被害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犯罪被害人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在回顾我国犯罪被害人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的同时,总结其间的经验得失,有利于认清我国犯罪被害人研究的基本贡献、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各种犯罪问题也层出不穷,与犯罪密切相关的刑事被害人问题亦不可避免地出现。构建我国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已经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重点课题。建立和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有利于使被害人切实得到法律的保护,抚平被害人所遭受的创伤;有利于缓解被害人所面临的生存和正常生活的危机;有利于缓解和消除被害人心理上的愤恨;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被害人的研究是对社会犯罪现象的一个研究角度,犯罪与被害都不是一个绝对静止的概念,二者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研究被害人的心理演变,提高防范被害的意识,减少被害的发生,亦即减少了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女性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纽带,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女性参与各类事务以广阔的机遇,同时也为女性犯罪提供的机会,女性犯罪占整个犯罪比率不断上升,对整个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影响。本文针对当前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提出了可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女性被性侵害后再犯罪是女性犯罪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且占有较大的比例,文章尝试性地对女性被性侵害后再犯罪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女性被害后呈现的一些心理表现形式、再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犯罪现象是影响社会正常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犯罪现象的本质而言,它是由特殊的行为主体所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从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来看,某种行为的出现离不开一定心理的支配,即行为是心理的外化。因此,我们在研究犯罪现象时必须从相关的心理因素入手。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犯罪心理的形成必然受社会因素影响,而消费活动是构成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出现问题必然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本文从当前我国消费领域  相似文献   

8.
互动关系是故意杀人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在杀人犯罪前、犯罪中和犯罪后这三个阶段,被害人与犯罪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影响甚至推动了杀人犯罪的产生和发展。在杀人犯罪行为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被害人过错这一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犯罪人社会生活背景的分析,了解犯罪人的心理历程;通过对犯罪人自卑的人格特征、追求完美的性格模式、压抑的情绪模式和被害人人格特征、被害风险评估的分析,揭示犯罪发生的心理成因;通过对犯罪诱发事件和犯罪现场行为的解析,进一步印证犯罪的必然性。揭开一个大家眼中的"好人"是如何走向犯罪道路的,以期给世人一些警醒,给社会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0.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被害人心理隐损是被害人被骗后心理演化过程中出现的隐性损伤。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被害人心理隐损进行质性研究,厘清被害人被骗后的心理表征,对及时修复被害人心理、促进案件追赃挽损、提高司法机关的执法公信力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采用NVivo12质性研究软件,对51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被害人的访谈材料进行文本分析,发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被害人在被骗后存在萎靡衰败型心理、创伤应激型心理、乖戾怨恨型心理、恶逆变型心理等心理隐损的现实表征。对此,需要关注被害人的心理健康,警惕其产生报复性逆反犯罪倾向;强化沟通交流,提高追赃挽损的实效性;完善纾困援助,搭建倾诉性交流平台;重视多元主体协同修复,拓展多元化纾困路径,有效修复被害人的心理隐损。  相似文献   

11.
当前女性犯罪呈现数量上升、所占犯罪比例增加、初中及以下文化的流动人口为主,暴力犯罪、性犯罪、毒品犯罪突出等特征。影响女性犯罪发展变化的因素主要是,传统道德观念弱化、自身素质较低等。抑制女性犯罪,需要加强对女性的道德、法律等教育,切实贯彻男女平等原则,加大“黄、赌、毒”的根治力度。  相似文献   

12.
论被害预防的不足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被害预防是从被害人角度研究防止犯罪的自我防范举措,是根据犯罪诱发因素与制约因素的互动关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制订并实施的对策。实践中对被害人被害责任追究和被害人权益保障制度的缺乏使得被害预防并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建立被害人过错责任机制和犯罪被害补偿制度,并将被害人纳入法律援助体系之中将更有利于被害预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女性性女犯罪是女性犯罪的主要类型,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探讨女性性犯罪形成的规律,对搞好社会治安,寻求教育改造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分析了女性性犯罪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隐匿型女性被害人的心理及询问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询问被害人是侦查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调查取证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办案人员的询问 ,被害人的表现一般可分为控告型、隐匿型、诬告型三种。隐匿型女性被害人有害羞、惧怕、怜悯、抵触、无奈与求安等复杂的心理活动 ,可采取减压、情感支持、心理疏导等方法对其进行询问 ,唤起其与犯罪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使其放下心理包袱 ,如实地陈述被害事实及其他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与犯罪组织相比,有组织犯罪中的被害人处于弱势地位,其权利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有组织犯罪的受害者具有众多性与分散性,不少侵害行为的发生与被害人自己的行为也有一定的关联,加上有组织犯罪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且犯罪组织往往自行控制犯罪后的事态,由此增加了被害人权利保护的难度,导致被害人知情权、程序参与权与被害恢复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因此有必要建立信息通告制度保障知情权,妥善地运用自首、立功制度并适度地推动合法化进程,解除被害人维权的顾虑,并设立被害人补偿基金,保障被害恢复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犯罪被害人责任是一个尚未受到广泛关注和接受的概念,但是随着犯罪被害人学的发展,社会互动理论、被害性理论等充分论证了犯罪被害人责任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世界上一些国家也通过立法肯定了犯罪被害人责任的存在。认定犯罪被害人责任有助于强化广大潜在犯罪被害人的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有助于构建科学的犯罪预防模式,实现刑罚正义和社会正义。为了将犯罪被害人责任应用于实践,需要首先明确犯罪被害人责任的判断标准,然后对犯罪被害人责任进行分类,最后通过立法、司法等环节建立我国的犯罪被害人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17.
“心理测试”是近几年来在公安实践中引起人们重视的一项新的心理学技术。在犯罪心理学课程中增加“心理测试”的内容,是公安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的犯罪心理学课程内容和体系中增加“心理测试”内容是必要的,并应尽可能使犯罪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犯罪被害人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因各种主体内外因素的消极影响而处于的不健康状态,其特点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发生的可能性和状态的不健康性。心理学中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学习理论、认知理论都可以对被害人化作出一定的解释,而被害前、被害中和被害后的因素都影响被害人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在犯罪实施过程中,犯罪动机受外界情境等因素影响可能发生现场转化,其包括恶性转化和良性转化。被害人在犯罪现场的积极应对,可以促使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向着良性方向转化,进而弱化甚至放弃犯罪行为,使被害人免受或者少受伤害,从而达到控制犯罪、预防被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女性犯罪问题凸显,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是推进社会和谐的要义之一.通过实证材料的分析,从生理、心理、社会、家庭等多角度分析女性犯罪的原因,进而剖析女性犯罪的特征及其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女性犯罪防控措施,以建立较为系统、完善的女性犯罪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