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决定着人生观,支配着人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而对人生抱什么态度则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接受什么样的哲学,决定着人们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一九八二年五月四日,某大学的一位大学生因服  相似文献   

2.
《新东方》1995,(3)
诸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一)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二)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2.哲学世界观与自发世界观、宗教世界观的区别: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依靠理论论证、逻辑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由一系列范畴、原理组成的世界观的理论体系。√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具体科学只是关于世界某一领域特殊规律的科学,哲学则是从总体上…  相似文献   

3.
《松州》2017,(3)
<正>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世界,称之为"世界观",这是哲学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一个人应该有怎样的世界观,作为哲学家尤其是人生哲学家的庄子,不能不对此做出回答。在笔者看来,《齐物论》所阐释的,就是庄子的基本世界观。但毕竟,在人们眼中世界是一个价值的世界,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取决于一个人内心的状态与水平。所以,在阐述"世界观"之前,作者先告诉了人们,什么是"天籁"。  相似文献   

4.
谈起哲学?人们通常习惯这样的理解: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因而哲学以客观世界为对象,以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为任务。不能说这种理解根本错误,但至少对于正确认识哲学的真正性质是不利的。考察人类思想史,诸多著名的哲学家(包括身兼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哲学  相似文献   

5.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根红线。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基本立足点,辩证法是实践的基本方法。认识论的最终目的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唯物史观是指导人类变革社会关系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实践。  相似文献   

6.
胡孝四 《传承》2013,(11):52-53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根红线。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基本立足点,辨证法是实践的基本方法。认识论的最终目的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唯物史观是指导人类变革社会关系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实践。  相似文献   

7.
试谈哲学的功能叶志华(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在职博士生)哲学有什么用?我们是否还需要哲学?这个尖锐的问题来自急剧变化的现实世界,来自人们认识的进步,也来自人们对哲学的误解。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急剧地改变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问的关系;中国...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思想文化界的一位伟大的先驱者。关于他的思想发展的历程,学术界已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但令人感到十分不足的是:对1924年以前郭沫若的思想研究却显得比较薄弱。虽然有些研究者从他的政治态度、文艺思想和所受泛神论影响等问题,作过一些有益的探讨,但是,这种研究还欠全面和系统,特别是未能从哲学上,即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上,揭示其认识发展的特点。例如对哲学上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是不  相似文献   

9.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在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所谓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  相似文献   

10.
宋清华 《求索》2007,(12):118-120
哲学对我们是有价值的,它借助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沉思和分析,为人们提供明晰的思考和理性的选择。哲学本身是一种本体的或形而上学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前提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思。哲学可以通过对人生的价值、意义的思考及对时代的关注,来显示它对智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只是现代哲学在特定的条件中提出来的。由于现代哲学所关注的只是哲学存在的合法性问题,这样就决定了现代哲学只能局限于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关系来寻找其答案。必须跳出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关系,把哲学置于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中,从而把握哲学的独特性。与此同时,也必须改变问题的提问方式,不应再局限于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追问“什么是哲学?”而应追问“如何哲学地思考?”哲学是人类思想的反思性维度,哲学就是哲学地思考,简称“哲思”。  相似文献   

12.
一、哲学把握的逻辑发展人对世界的哲学把握不是静止的,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因而必须放在历史发展中加以考察。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要求我们坚持两点:其一是可知论观点,即人类理性对世界的哲学把握基本上能认知、能反映对象世界的本质规定性;其二是决定论观点,即人类理性对世界的哲学把握并非完全是随心所欲、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13.
焦玉玲  姜建成 《求索》2012,(9):124-126
实践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实践概念的泛化和对实践这一概念不同视角的诠释,以至于当今学界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解释也意见纷呈。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说明实践观点对于构建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经历了从思辨思维方式到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不但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地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在此基础上能动地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对西方哲学中道德实践与技术实践的整合与超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反思的价值哲学。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来梳理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哲学是对人类精神最后支撑点的追求 ,这种追求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人们思想中的一些根本信念、最高原则和一般方法 ,表现为人们对待整个世界的总的态度。这就决定了哲学的方法不能局限于某种实证的或纯粹直觉的方法范围内 ,而应是实证与思辨、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因此 ,那种企图依照某种具体的科学方法来建构哲学体系的做法 ,是不足取的。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不加区别已经是很远的事情了。在哲学发展的初期 ,它是包罗万象的智慧之学的总称 ,这时的哲学与其说是哲学 ,还不如说是哲学、科学、甚至还有宗教在内的三者的混沌统一体。因为从文化人类学…  相似文献   

15.
论哲学反思思维的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是哲学思维的特性,哲学反思思维具有事后之思、纯粹之思、本质性之思和批判性之思等特点。哲学反思思维是人类把握现实世界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是事业成功的伴侣,是人生征途的灯塔。人类不断在发展中反思,又在反思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生价值观浅议田晖人生的价值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永恒的命题,也是人们热切关心,常论常新的问题。时下,社会上许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混乱,尤其是少数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对人生、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评价和态度。因此,有必要谈一谈究竟怎样衡量一个...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世界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及构建和谐世界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哲学与和谐社会问题:第一,和谐社会的提出和演变;第二,社会的不和谐问题;第三,用哲学方法认识和谐社会;第四,用哲学方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在经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问题上,自中国哲学学科建立时起就形成了中国哲学需于经学中求的传统思维定势,并且大多数研究者认同并采用了这种观点。这种定位是奠基在上世纪初对“什么是哲学”和“什么是中国哲学”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西方的学科分类标准对其亦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随着对“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合法性”等问题的深入反思和对经学地位的重新认识,先前的这种定位需要加以认真思考和重新认定。  相似文献   

19.
何必完美     
完美的人生是什么,印度诗人泰戈尔云: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然而,现实的人生要臻于完美的境界,又何其难哉。但是一切人生的教科书都异口同声,告诫人们:人必须完美。于是芸芸众生就像黑压压的蚁群般艰难地攀登这其实永远也达不到的高峰,到头来得到是一份永久的憾,甚或是永久的悔。但是,人们的欲望也还是太强烈,尤其是在当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太多的诱惑。很多人恨不得把什么好事都占了,认为这才是完美的人生。什么都不想丢弃,什么都想得到,一个指头按十二只跳蚤,一双眼睛盯满河滩卵石,乱花迷眼…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走向21世纪世界哲学主流”的文化哲学认为:人类社会文明可分为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个层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有关文件与新闻宣传中,只提加强“双文明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是否表明我们否定了文化哲学的观点呢?其实并非如此。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