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找我的老人     
终于有了个不用备勤的周末,逃也似的回到离单位40多公里外的家里,赖在妈妈身边,卸下坚强的外壳,还回原本的自我。只有妈妈和家,能让疲倦的心灵和身体,得以片刻的休憩。可是同事的电话跟踪而至:“值班室这来了一个老人,说要找你。”“找我?什么事?”“不大清楚,说是要还你钱。”在脑海里拼命搜索,我没借钱给过一个老人呀。“说是湖南的,去年9月份你给他60元钱。”哦!有印象了。“哦!是他。麻烦你告诉他不用还了,他的情况看起来还好吗?”“看上去很精神,那我就转告他不用还了啊?”“好的,谢谢。”挂断电话,却想起了同事电话里说的那个老人,那…  相似文献   

2.
<正> 矫揉造作的举动使我讨厌,实实在在的说法让我心动。下面这个事例让我感怀: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欢,有人问其中一位老人:“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老人没有答以哈佛或普林斯顿、剑桥或牛津,却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学到什么?”“诚实!”老人回答。显然,这位老人并不是要低估从大学所学到的宝贵知识。他想要告诉人们的是,让他受用一生的东西,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那些简单的道理和基本的准则,并不高深玄奥,却是最重要的。他的话里似乎还隐喻着另一层含意有些人后来把最重要的东西视为“幼稚”而丢弃了,那就是丢掉了最可宝贵的东西,这才可惜呢! 常识差不多就是真理,大实话往往就是大哲学。当一些花花绿绿的高论妙语说得天花乱坠,弄得人眼目迷离五色  相似文献   

3.
随感录     
比约定的时间早了半个小时,记者来到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硬是从会议室里,将吴泗宗教授请了出来。其时,在他的办公室里和门外的大厅沙发上已有几拨来客正等着他。吴教授谦和地与那些来客打招呼,说:“待我与这位《现代领导》的记者谈好后再接待你们……”  相似文献   

4.
在木樨地部长公寓一间朝北的小屋里,80高龄的荒煤老人给我讲述过去的事情。他思维清晰,话音徐缓。随着他沉静的诉说,我眼前仿佛慢慢展开来一长卷色彩斑斓的现代文学史稿、现代戏剧史稿、现代电影史稿……后来我问到冯牧同志的住处,荒煤马上说:“他住203号!”说罢,他抬眼望着窗外湛蓝的天空,沉默良久,然后轻声告诉我:“我对203这个数字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我便想到“203”后面或许藏着剪不断的友情,或许藏  相似文献   

5.
王立常 《创造》2001,(1):47
“吕氏春秋”上有则故事说,梁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村子,“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乡里有个老人到集市上喝醉了酒回家,这个奇鬼就装成这个老人的儿子的形状,一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里,酒醒了,责备他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的嘛,哪一点对你不慈爱啊 ?我喝醉了,你一路上那么捉弄我,是什么道理 ?”儿子急得哭着跪在地上说:“作孽啊 !没有这样的事情啊 !昨天我到东边村子收债去了,不信可以问东村的人啊 !”他父亲相信了他的话,怀疑是奇鬼折磨他,准备“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剌杀之”。第二天,老人到市上去喝…  相似文献   

6.
张旭 《小康》2009,(10):34-36
在老北京的一家澡堂子里,有几个老人互相询问,咱们建国以后“国号叫什么”。有人答说,“各界都倾向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算不算人民?”一位老人谨慎地问。舞美队队长田震英回答,“算,当然算了。您,我,还有毛主席。”“毛主席也算人民?那谁登基啊?”“谁也不登基,现在的天下是老百姓的天下,是您的天下。”老人们笑着连声说“不敢当!”  相似文献   

7.
职责与谎言     
11时 40分,忙完手中的工作,铺开一张报纸,端起一杯晾好的香茶,我惬意地靠在沙发上等着到点下班。   “吱——”刑警大队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一条不大的缝,一位农村老妇伸头向里观望,在我喊了声“请进”后,她才怯生生地进了屋。   “同志,俺想打听个事……”   “大娘,您有什么事坐下再说。”我客气地让座。   老人只坐上半个屁股,她上身前倾,双手放在两膝上,虽然面朝我,但目光没有和我对视,既像回话,又像自言自语地说:“俺打听个事,九月九那天,俺家老头上银行取钱,路上被两个小偷抢走了……”老人眼圈发红,…  相似文献   

8.
会心茶座     
□尹玉生爱在心间那是一个忙碌的早晨。大约8点半,医院来了一位老人,看上去80多岁,是来给拇指拆线的。他急切地对我说,他原本应在一个小时后去找另外一位大夫拆线,但因9点钟他有一个重要的约会,希望我能照顾一下。出于对老人的尊重,正好我当时又有一点空闲时间,我就为老人拆起线来。在治疗过程中,我和老人攀谈了几句。我好奇地问:“来这么早干什么?”老人不好意思地笑道:“我要在9点钟到康复室和我的妻子共进早餐。”这一定是一对恩爱老夫妻,我心里猜想。话题便转到老人妻子的健康上。老人告诉我,妻子已患了老年痴呆症。我问道:“如果你去迟…  相似文献   

9.
礼节     
有位医生朋友对我说了一个故事。他为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做了一个胆囊切除术,手术非常成功。几小时后,他去探望老人术后情况,老人已从麻醉中清醒过来。看到他进来,从病床上挣扎着想坐起来。老人的女儿连忙按住老人:“爸,你现在不能动。”老人喃喃地说:“给我做手术的医生来了,我得鞠个躬啊,感谢他呀!”病友们都觉好笑,劝他躺着不要动。只见老人伸出两只瘦骨嶙峋的手,合在一起,努力抱了个拳,说:“谢谢医生了。”我的这位医生朋友当场就愣在那里,他真的被感动了。他从医整整二十年,不知为多少病人动过手术,但那个老人的这个抱拳,差点让他掉泪。不想讨论医患关系,也许来讨论这位老人身上所传承下来的传统礼节要有意思得多。  相似文献   

10.
心有净土     
乔兆军 《现代领导》2014,(12):52-52
一次,我去邮局取稿费。邮局的人不多,我前面是一位老人,他递给营业员一本存折,说要取4500元。营业员递出一张单子让他签字。老人拿起笔,手颤抖着不知签哪儿,我指着那个签字的地方.说:“您签这儿。”老人说:“干脆你帮我签下吧,人老了眼前一片模糊。”行啊,我接过笔。照着那个单子的名字给签了字。  相似文献   

11.
花篮作为社交大使,早已进入我们这个尚未富得流油的社会了,且来势之猛,令人咋舌。应该说,花篮本身没有错,它是经济活动的需要。但是被人弄糟了。这很有点像吃喝送礼,被搞大了,就招来一片反对声;也有点像搓麻将,有人当作深奥学问, 悟出灵性;有人闻“牌”则赌,直进班房。我倒不是对花篮作“大使”有意见。花篮的花儿香,用花篮来表达一种喜贺之情, 这主意不错。可我对花篮始如座上宾、继而弃一旁无人问津的境遇却深表同情。一日看见一家新开张的酒店前齐刷刷排着足有  相似文献   

12.
“怎样才是爱国?”我冥思苦想,却找不到一个适当的答案。我被这个问题纠缠得烦恼不堪,只得向历史老人求教。老人微笑着,说要带我去历史长廊里走走。我虽然有点疑惑,却没贸然说什么,只是紧紧地跟随老人。  相似文献   

13.
听说电影《五十一号兵站》里的“小老大”式的人物——傅共安老人就住在济南市槐荫区营市东街省燃料公司宿舍楼里,我怀着崇敬和好奇的心情拜访了他。当我敲开他的家门时,出来迎接我的是一位中等身材、体态微胖、脸面红润、满头白发的老人。他就是颇多传奇色彩的傅共安。当我说明来意之后,傅老陷入沉思,讲述了他五十多年前惊心动魄的经历。那是1945年春,日本鬼子还没有投降,我在山东日照地区当  相似文献   

14.
很热的季节,很热的午后。兰花教师公寓。在新居古色古香的客厅里,胡守钧教授斜倚在沙发上,向记者介绍“社会共生论”。他对记者说:“一个单位、一个企业能不能搞好,对领导者来说,维持良好的共生形态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凌君 《台声》2001,(11)
我去台湾采访的日子里,在晨光里看着老人翩翩起舞,在公园里看着老人缓缓散步,在茶馆里看着老人悠悠地品茗,尤其是在马路旁看着老人骑着摩托车飞驰,使我产生了解台湾老人的愿望:他们如何面对人生的晚年?台湾新闻界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把老人称作“银发族”。多好的比喻啊,这是辉映着雪山之光的群体,因为岁月的积累而饱含着聪慧。尽管儿女成人,颐养天年,许多老人的银发之下,仍然有一颗年轻的心。“活出快乐健康的余生”成为众多老人的信条。乐观是无价之宝在台北的一个老人协会里,有一个“银发族”的宣言,颇有启示性:“银发族”…  相似文献   

16.
日前,笔者去社区报刊阅览室,听到几位离逗休老火在谈论爱民模范——湖北宣恩县椿木营乡民政助理周国知的事迹。有位老人说,他从周国知平常的三件用品中品味出周国知的平凡而伟大.老人把这三件用品称为周国知的三件“宝”笔者听了周良有同感。周国知有哪三件“宝”呢?一是背筐。周国知中当干部20多年来,走村串户,总背着背筐。曾有人劝他,你大小也是个官,总得有个公文包。他憨厚地说,背筐就是最好的“公文包。”他当张长时,背筐里装的是农民急需的农药、化肥、种子和小农具,他当“计生”对象的红糖、挂面当民政助理时,背筐里装的是粮食、衣服…  相似文献   

17.
新年刚过,布赫在他家里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采访。人们都说蒙古族人能歌善舞,待人豪爽,这些在这位已经80高龄的老人身上依稀可辨。岁月和不同凡响的经历使老人身上更增加了睿智和诗人特有的激情。老人舒适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将他鲜为人知的往事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18.
安妮 《今日广西》2010,(21):24-25
门口响起了钥匙在锁孔里转动的声音,先生回来了。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地一进门就喊:妞妞,妞妞,我回来了!他坐在沙发里发呆,我喊了他几声,他没有反应,我走过去一看,他神情黯然地委顿在沙发的一角,衣服上血迹斑斑。我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19.
佞佛岂是好佛王尔龄人们常说“含饴弄孙”,我却在“弄孙”之际听到了一。句使我惊讶的话。小孙孙尚是学龄前的小孩子,有次竟然说;“我不要长大,我不想老。”小小年纪,当然不会有“老之将至”的感觉,只不过认为“我每天要玩”,而所见的老人却没有一个像他现在那样玩...  相似文献   

20.
故事发生在1993年,那天从香港海关到大陆来的人很多,而一位衣着朴素、手提一个瓶子的老人却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一位女士问到:“先生,您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呀?”“半斤香油。”老人淡淡地说。千里迢迢来到大陆,竟带着半斤香油。另一位女士忍不住问道:“您这是为什么呢?”老人脸上浮出凄楚的神色,缓缓地说:“这是我母亲要我买的。44年前的一个中午,母亲正在做饭,却发现家中没有了香油。母亲拿出一些零钱,让我到不远处的一家卖油铺去打半斤香油。临走时,她还说:‘孩子,你跑快一点,娘马上就把饭做好了,别耽误吃饭。’”这时,泪从老人的眼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