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相远 《同舟共进》2010,(12):61-62
楚人宋玉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蕨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目前,“三俗”之风已“侵淫溪谷”久矣,若再任其发展到“盛怒于土囊之口”,就为时晚矣。  相似文献   

2.
张贞 《理论月刊》2008,(2):104-107
中国逐渐进入"以消费促进生产"的社会形态,"日常生活"的地位和重要性随之提高,成为当代文化建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态格局主要由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组成.这三种文化形态的本质内涵和相互关系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精英文化认为日常生活是应该被否定、被超越的对象;主流文化出于政治目的总是倾向于在意识形态层面对日常生活进行隐秘性的组合拼贴:大众文化则充分肯定日常生活的本体性地位和意义.从"日常生活"角度分析、评价并建设三种文化形态,是构建当代中国和谐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付蓓  张永亮 《人民论坛》2012,(36):202-20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以往研究鲜有从大众文化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然而,大众文化环境对马克思主义推进的影响不容小视,因此,首先应当肯定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但也要注重文化生态的平衡,在主流文化的基础上丰富、引导大众文化,使文化形态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以“大话”、“戏说”类影视剧和娱乐选秀类节目为代表的“另类文化”蔓延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这场追逐风暴中,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军营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正视“另类文化”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引导青年军人科学认识和对待“另类文化”.因势利导利用“另类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现实课胚。  相似文献   

5.
目前"三俗"文化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如放任自流,传统的优秀道德文化就难以继承和发扬,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会迷失,青少年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三俗"文化之所以泛滥,有其侵扰的生存土壤;抵制"三俗"文化,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弘扬"三气",即浩气、雅气、骨气;抵制"三俗"、弘扬"三气",青少年须先行。  相似文献   

6.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人文知识分子创造的精英文化以及伴随着近代工业发展而出现的大众文化,构成了当代中国多层次文化体系的主要内容。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中国多层次文化体系建设,就是要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精英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朱穆之 《人权》2002,(6):9-10
达赖一直在宣传“西藏的文化遭到灭绝”,西方一些人也不断指责中国毁灭西藏独特文化。人们应该追问一下,究竟西藏文化现实的具体情况如何?究竟西藏的文化怎样遭到了  相似文献   

8.
钟建华 《前沿》2013,(22):125-126
“三俗”文化的流行,扭曲了社会的主流价值,颠覆了人们的道德底线,造成了人们价值虚无,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三俗”文化的界定入手,分析了三俗文化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青少年的人生观树立和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等四个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提出政府、媒体、青少年三方面共同着手,消除三俗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原本以精英分子为主力的文化民族主义开始在大众文化中大行其道.文化民族主义的一般性特征,如语言中心主义、跨国性、稳定性等,在大众文化中均有明显表现,而文化的角色则有所变化.近年来的文化民族主义热情,有复杂的原因,如果在大众文化的视角下来审视,则市场性和可读性是重要因素.大众文化中的文化民族主义,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但不能以独特性的名义拒绝普世性.把民族文化制成消费品,这无可厚非,只是不要为了猎奇而歪曲传统.以文化民族主义为卖点,也未尝不可,但不能走向狭隘偏执.  相似文献   

10.
《时事资料手册》2010,(5):95-95
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是近年来中央最高层首次明确强调抵制“三俗”之风。  相似文献   

11.
现实生活中但凡需要民众去“挤”去“抢”的地方,往往都是民生最急迫的地方。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既然公众对需要“抢”的地方痛感最深、求治最切,有关部门就应借此人手,认真梳理一个个“抢”字背后的现实之困,找准破题之道,并以与百姓之急切相一致的力度去有力推进、切实解决。那种对各种“抢”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一句“资源紧张没办法”了事,以为事情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想法,绝对要不得。  相似文献   

12.
廖悦 《当代广西》2010,(12):53-5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文化跨国交流日趋兴盛: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多元化倾向,在为各国民族文化发展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对各国民族文化的兴衰存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们认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策略选择是“正视、坚守、创新”。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影响是历史必然,又要看到在全球化面前坚守民族文化的个性是民族义化的生命所系,还要看到不断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力所在和走向世界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流行起吃野味的风气。有些人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大肆猎食野生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林中爬的、水中游的,无所不吃,仿佛又回到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有的还竞相攀比,愈吃愈珍稀。有的地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野味餐馆和野味市场,并且日见兴旺。吃野味不仅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且可能将动物身上的病毒传染给人.危害人类的健康。已有研究显示.非典型肺炎的病毒很可能来自于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14.
颜玉华 《今日海南》2009,(10):32-33
古往今来,没有哪项发明能像手机这样,如此迅速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今天,如果你的手机只是用来通话和发短信,那你就显然落伍了。因为手机摄影、手机音乐、手机文学、手机报、手机电视剧等一系列新兴手机文化样式,已逐渐成熟,并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拇指文化”已从“亚文化”不知不觉走向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5.
柏欣 《长白学刊》2008,(3):141-146
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对一个国家的民族法律文化认同具有循环性的影响。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各自依照自身的运行程序在法律文化认同结构的三个子系统(法律物质文化认同层、法律制度文化认同层、法律精神文化认同层)中循环,不断冲突、融合,共同塑造着一个国家的民族法律文化认同。文革以来中国法律文化认同结构性演化的过程历史性地演绎了其规律。  相似文献   

16.
蔡楠心 《群众》2010,(12):90-91
<正>日前,有权威媒体请专家们谈如何破解城市"堵局"。其中有个观点给我印象极深:"战略的失误要用战术修正,何其困难!"如今,中国许多大城市纷纷陷入"堵局"。有报道  相似文献   

17.
以《集结号》公映为标志的中国电影在2008进入了一个“后大片”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在短短的5年之内进发出了强烈的生机。中国电影应该认真思考进入大片之后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合理规划分配资源,努力提高主旋律电影和武侠大片电影,继续做好“三方营销”。积极针对受众调整视角,在观众需求,平民视角,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嫁接打造主流电影,不断将“美国梦”变为“中国梦”,培养并发现其电影公共话语空间,打造类型杂糅的“综意”电影,努力提高大量中小成本电影的传播和发行,努力实现大片、中片和小成本电影的和谐发展,力争在“后大片”时代创造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8.
“贝叶文化”十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张荐华 《思想战线》2000,26(5):36-38
"贝叶文化”的研究代不乏人,近年已有专书专论出版.综观研究所及,史论俱佳,但略嫌细碎;评价公允,但疏于定位.时人对博大精深的"贝叶文化”,还等待着一种框架性的描述和恰如其份的定位,这便是"十论贝叶文化”的归旨.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关系问题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近年来出现的众多文化现象也成为这一问题研究的素材。然而这一划分本身在消费时代的合理性还有待探讨,通过回溯源于西方的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历史,阐释这一二元划分的思想基础,在消费社会及媒介构建下这种思想基础遭遇的颠覆,进而得出结论:二者的二元划分已经不能成立,由此产生的争论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筠 《两岸关系》2009,(5):35-36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前已知的市场空间的萎缩之势,乃至“僧多粥少”的局面如何改变?对于身临庞大的大陆市场的台商而言,如何抽身困境,开辟另一片“蓝海”?上期的“经贸广角”里阐述了关于台资企业随“机”应变的几条路,以下,介绍另一途径,以开辟蓝海、转危为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