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执行和解既是民事诉讼法赋予当事人处分实体权利的一种诉讼权利,也是人民法院执行案件的一种结案方式,在执行中因其具有便于履行、有利于缓解当事人之间的冲突、节约执行成本等良好功能而为世界多数国家的执行立法所青睐.我国法律中的执行和解缺乏制度的特点,存在着种种弊端,尤其是和解协议的履行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使执行和解应有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完善执行立法,使执行和解在我国执行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和解自古以来就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民间解决纠纷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和解游离于现行的法律规范之外,因此又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要充分发挥和解的积极作用,必须对现行和解制度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3.
民事执行和解制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司法制度,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其性质、效力及救济等问题上的争议。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执行和解制度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执行和解是民事执行的一项重要制度,当一方当事人不执行和解协议时,执行债权人只能申请人民法院恢复对原执行名义的执行,而不能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和解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审查执行和解协议内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可执行性,并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因此,赋予和解协议以执行力既是维护诚信、和谐的法治社会的需要,又节约了司法资源,提高了执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执行和解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执行和解作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在执行程序中的运用,由于立法的纲要性,导致了理论上的良好意愿和实践中混乱、对权利人显失公平的不平衡局面,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赋予执行和解协议以执行力,而法院对人民调解协议经过司法审查确认其效力为执行和解的效力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执行难是人民法院工作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解决执行难?既需要在思想上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又必须在措施上做到循序渐进,以造就被执行人一日不履行义务,就如有芒在背、有梗在喉的感觉,形成当事人主动履行义务的局面,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经过悠长曲折的演化,民事执行才逐渐制度化和人性化。其中,执行主体由自力救济过渡到自力救济与公力救济并存,执行手段由野蛮走向略显文明,执行范围从基本无限制逐渐到有所限制,是演化的总体趋势。在这缓慢的酝酿中,民事执行程序终于在近代具备了作为独立程序阶段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包括程序上的救济——执行异议和实体上的救济——执行异议之诉,但两者的法理基础并不相同,并由此决定了制度构建的不同。执行异议以执行行为违法为前提,基于执行行为的行政权属性,从权力制约和权利救济出发,应采取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相结合的方式。执行异议之诉不以行政行为错误为前提,而以执行当事人及案外人之间的实体权利义务争议为基础,该争议构成独立的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9.
马登科 《求索》2011,(8):234-237
有了古代民事执行长期酝酿的基础,在人文主义和法制思想照耀下,民事执行制度在法、德、英等近代法治先进国家迅速完善。其中,公力救济成为主要执行方式,法制日益完备,废除以刑代执的执行方法,实行对物执行,民事执行日趋文明化和人性化是其基本特点,这些特点随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形成扩展到其他国家。我国的民事执行的近代化也体现了该特点,现代的民事执行,在充分注意和保障生效法律文书实现的同时,十分注意执行方式和手段的文明科学,在民事执行中体现以人为本以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张伟 《人民论坛》2014,(7):42-44
执行和解制度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司法效益,有利于切实维护司法权威、提升司法公信力,有利于当事人之间遭受破坏的关系得到修复。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我国执行和解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包括:执行和解的效力问题不明确,执行和解的审查程序不规范,对当事人恢复申请执行原生效裁判文书的期限不合理,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健全我国执行和解制度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执行难、执行乱一直是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突出问题。尽管造成执行难、执行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民事强制执行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我国制定单独的民事执行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在逐步完善法制的同时,还应该对我国的执行机构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执行不力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民事执行担保制度是民事程序制度的组成部分,结合民商事担保制度,又将强制执行制度纳入其中。民事执行担保制度既具有私法制度的性质,又具有公法制度的性质,法律适用比较广泛,横跨程序法和实体法,在实践操作中比较复杂,具体运行起来比较混乱,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本文阐述我国民事执行担保制度相关的法学概念,分析实践操作过程中民事执行担保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建议通过制定《民事强制执行法》从根本上解决民事执行担保制度运行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民事检察和解是检察机关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新的纠纷解决方式,其正当性源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民事检察和解符合现代司法理念,是法律监督方式的理性发展,也是检察机关完成其政治使命的必然要求。但民事检察和解缺乏法律依据,合理的制度构建和明确的立法规定是民事检察和解良性发展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4.
代娟  李建军 《前沿》2010,(20):119-121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引起了一系列颇具争议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基于基础地位的首先应当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建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是否具有现实必要性;二是在我国现行法律所规定的体制框架内,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进行监督是否具有可行性。本文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5.
民事执行监督作为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法律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使得人民检察院不能行使对人民法院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的权力,妨碍了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人民检察院实行民事执行监督在理论上是可行的,问题是制度上的“法无明确规定”。因此,法律上对人民检察院实行民事执行监督做出明确规定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大陆地区的立法中,对法定孳息清偿义务人的通知应当是抵押权效力及于法定孳息的生效要件而非对抗要件。从解释论上讲,无论是通过法律解释抑或法之续造的方法,均得不出对法定孳息清偿义务人的通知是抵押权效力及于法定孳息的对抗要件这一结论。从立法论上讲,该通知不管是作为生效要件还是对抗要件,都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因此最终的条文应该是立法选择的结果,法院不能舍近求远。  相似文献   

17.
18.
法律是一种规则,适用是规则的生命,执行则是法律获得生命不可少的形式与途径,更是法律的目标与果实。然而,我国民事执行中被执行人规避执行行为日趋严重,规避手段复杂多样,使得权利人的合法利益难以实现,司法权威受到严重损害。为此,各级法院创新执行方法,积极探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系统等反规避执行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的制度设计、具体实施及社会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的准确把握与分析,对于完善我国反规避执行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姜虹 《公安研究》2013,(7):36-42
作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民事权利保护的有效措施,民事保护令在家庭暴力防治中具有积极作用。民事保护令的执行主体应当以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和司法警察为主,这一方面符合司法资源配置和对行政权力行使制衡的要求,同时也可有效地避免保护令执行程序中以公安机关作为执行主体的机制设计缺陷。  相似文献   

20.
尤婷 《求索》2023,(1):187-195
环境纠纷指导性案例制度发展至今仍然存在体系不健全、规范不完善等困境。通过对环境纠纷指导性案例131、132号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这两个指导性案例性质相同、案件相似,但存在赔偿额度确定上的多层规则、虚拟成本计算不确定性、赔礼道歉适用方式多样性等问题,以至于环境纠纷指导性案例在审判实践中并未完全产生预期效果。究其原因,环境纠纷指导性案例中存在概念尚须进一步统一、司法解释与行政规范性文件有待进一步衔接、遴选和清理程序还可进一步完善等因素。环境纠纷指导性案例体系化能够实现规则的可预期性、构建司法适用的统一性、强化守法的通融性。因此,完善环境纠纷指导性案例体系化的规范路径在于确定其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推动法律规范的有效衔接、优化指导性案例制度的创制程序等,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案例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