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重大战略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来自于实践,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主题都是又好又快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刻地展示了一种反思、批判及超越的哲学视角。"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正是对"属人"的社会本位的回归及价值理性的重塑。在全球化的今天,"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构成为密不可分的领域,而能够放眼世界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密切联系二者的纽带。  相似文献   

3.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一概拒绝构建体系,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式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整体对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把“以人为本”明确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社会价值取向从“物本”到“人本”的重大转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旨归。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一脉相承,促进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5.
建立在“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科学发展观和传统发展观不同,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理性与价值、手段与目的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密切联系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两者相互促进,内在统一,既不能离开发展去片面追求社会和谐,也不能只顾发展而无视人们对社会和谐的渴望。要力争做到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7.
公安执法力求实现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是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分析公安执法实践中“三个效果”不一致的种种成因,要正确理解在执法中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重要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践行“三个至上”的理念,加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运用理性、文明的执法方式,提高正确处理法律和政策的关系的水平,不断提高公安民警的政治素养和执法水平,从而实现公安执法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传统发展观只关注“如何发展得更快”,而对于“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才是好的”这样一个目的论和价值论的问题漠不关心,这不仅是对发展本质和发展目的的疏离,恰恰是对人本身的遗忘。“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理性与价值、手段与目的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9.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我们必须科学认识、正确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现实对发展的最新科学解释,是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与人类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共产党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终极目标在现阶段中国的具体实践的指导理论,它的科学精神、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指引和促进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我国和谐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它的本质"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反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发展形态上的根本要求。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是科学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是人的各方面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充满活力的社会,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三者内在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