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哲学界开展了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不少研究者出于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愿望,深入考察了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指出并论述了原有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特征表述上的缺陷,进而提出了以“实践唯物主义”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特征的看法。这就涉及到如何理解“实践”概念的含义,涉及到实践在马克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重大变革,其根本性变革就是科学地解释了实践,并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性问题,仍在哲学界存在很大分歧,因此,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从而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3.
劳动是探寻人类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哲学命题,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为"劳动"或者以"劳动"为核心,是最基本的一种"实践"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内融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是对西方实践哲学劳动思想的改造和超越。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形成了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实践逻辑,并通过确证现实的人及其劳动批判资本主义及其现代性。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反思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会发现其内含于历史、内嵌于社会、着眼于现实,这些都能够深刻地诠释出其实践意蕴。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哲学界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途径问题的理解上,出现了或是回归文本研究,或是以西方解释学为方法观照理解马克思哲学,从而形成一股“以书解马”、“以西解马”的“解释化”浪潮。实际上,由于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在空间语境及其哲学使命理解的不同,由于解释学有产生教条主义、相对主义的可能,解释学很难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形成的深刻启示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必须立足于中国当代社会实践,在与社会发展中的宏大事件的互动性结合中加以创新,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5.
总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它是哲学家不断思考和探求的概念或范畴。总体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理解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重要维度,是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钥匙,也是弄清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演进的重要线索。理解马克思总体观的历史逻辑与批判向度有利于把握马克思的基本立场和思想原像,有利于理解马克思的精神旨趣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从理论形态上阐述了"实事求是",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概念以新的内涵。毛泽东"实事求是"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它既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衍生,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延伸,更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实践论、中国传统思想和近代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创造性结晶。毛泽东找到和理解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概念的共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形成了毛泽东"实事求是"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正统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对马克思哲学传统解读的哲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柯尔施解析并批判了正统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倾向。通过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反思,柯尔施重申了马克思思想的哲学维度,并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观念哲学,而是从经济、政治、哲学与历史的统一中,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想的批判,通过革命的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理解上,主要有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哲学"之争.笔者认为,上述三种理解各有合理性又各有其缺点,辩证的实践观是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合理理解的根本途径和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之争的钥匙.在辩证的实践观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实质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实践特质和辩证唯物主义特质的统一,是以关于实践的概念逻辑体系为其基本理论形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其基本理论特征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这种理解在辩证实践观的基础上综合统一了上述三种理解中的合理性因素,并在辩证实践观的基础上消解了上述三种理解之间的分歧与争执.  相似文献   

9.
近年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形态的反思中,"回到马克思"的口号再度崛起.从哲学维度上审视,"回到马克思"对于推进哲学的发展,有正本清源的意义.但是,由于马克思思想本身是一个发展过程,包容着理论"矛盾";马克思思想的产生有特殊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解读马克思是否真正理解马克思,又怎样走出马克思,存在一系列谜点.解开谜点的关键,在于要把"重读马克思",与解读马克思主义产生150多年以来的人类发展历史,与哲学发展史,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这一现实本文相联系,才能读出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现实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过程论:一种实践过程思维方式》提出了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实质的一种新的思路,揭示了过程思想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认为过程思维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实体思维方式,实践哲学突破了传统的思辨哲学模式,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其实质上是一个具有辩证特性的过程。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实践过程思维方式。在综合论述本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比较客观地评价该书的得失。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马克思在《提纲》中首次引入了实践概念,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基础上的世界观和宗教观进行了批判和超越,同时制定了“新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世界观的要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现代性自我确证问题入手,阐释了黑格尔理性主义现代性理论的困境;指出了马克思将“劳动”确定为现代性自我理解和自我批判的规范性概念,实践哲学是现代性理论的哲学基础;论述了哈贝马斯和海德格尔对劳动现代性理论的批判;最后,指出我们应该从存在论根基处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在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视域中分析劳动现代性理论。  相似文献   

13.
念惠珍 《工会论坛》2004,10(4):94-95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自然科学的每一次进展而创新。马克思的一生始终坚持的是实践唯物主义 ,面对不断发展的时代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在哪里呢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创新是深刻的、史无前例的 ,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哲学体系改革”讨论中,一些学者从探讨主体性问题入手,提出用“实践的唯物主义”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如何理解实践唯物主义的含义及其对哲学体系改革的意义,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看法。 一、实践唯物主义能否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徐崇温等认为,马克思把实践引进本体论,把实践提升到世界本原的行列,这是马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将劳动纳入实践的范畴,将两者相关联,不仅提升了劳动的地位与作用,也改变了人们对于实践概念的理解。本文主要从劳动的角度切入,通过具体分析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来解读其实践哲学,从而发掘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理论认识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哲学的本质和哲学基本问题产生的根源,对于实证科学兴起和唯物史观确立后哲学的命运,有一系列重要论述,而这些论述与学术界的主流见解明显不同。这种认识上的差别也反映在社会实践上,主要表现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未能始终如一地得到贯彻,辩证法有时也被唯心主义地运用。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在重温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哲学",科学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本质是人的解放,其核心观点是唯实践能使理论转变为现实,使人的解放从理论转变为现实,所以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恩哲学的实践概念既属于物质范畴,又属于历史范畴,其来源不仅在于黑格尔哲学,更在于实验科学,哲学范畴的“经验”才是马克思恩格斯感性物质实践概念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实验科学思维规律的哲学表现形式,其历史实践概念是他们的历史科学概念的哲学前提和理论基石,历史科学在本质上就是历史实践观视野中的科学.  相似文献   

18.
"劳动"概念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一直是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赋予了"劳动"概念更加丰富的内涵.深入剖析马克思"劳动"概念,对理解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继宽 《工会论坛》2006,12(2):108-109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仍然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它实现了思维方式的革命变革,确立了实践论思维方式。从历史的角度看,马克思当年在哲学上实现的变革,其实质就是确立科学的实践概念、严整的实践观和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哲学观念和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七十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构历程中,苏联学者普遍确立了以"推广论"解释历史唯物主义之形成的理论模式。由于认识不到实践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基性作用,"推广论"存在着割裂自然与历史的内在关联、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辩证法的内在本质、背离马克思的"彻底唯物主义"何以"彻底"的真实意蕴等理论缺陷。全面审视"推广论"的缺陷,对于我们以"实践"为根基走向"统一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