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修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道德教养的一个重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礼记·大学》就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在这种“修齐治平”之中,“修身”又是最为关键的,所谓“自天子以至庶人,  相似文献   

2.
《诗》心刍议张福庆在我国古代,由于人们误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所以把人的情感、意念、思想的出现,统统归结为“心”的活动。在《诗经》中,许多表达感情之处,即言“心”之如何。“心”字成了诗三百篇中使用得最多的实词之一。《诗经》中的“心”字,共有168个...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文明教化:根本任务是引导受教育者的精神发展,使某种“人”的理念转化并保持为其人生的信念。道德教育的知识必须承载受教育者确信为不言而喻之真理。西方道德教育的基本知识资源来自基督教信条;中国道德教育的知识以中国先哲所创“思想范式”为本体,融文史哲艺知识为一体。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文化传承,中西道德教育面临不同问题。中国道德教育学科应建设为学科制度中的特殊学科:拥有独立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知识之外的、承载中国人确信为不言而喻之真理的知识的独立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古代先贤、当今名家的著述颇丰,不少论述且早已被奉为经典。这些哲理是前人留给我们民族独自享受的巨大财富。这些思想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作为统战人,在提升"四种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修身之道,切实把宪法作为信仰,工作宪法化,宪法工作化,生活宪法化,宪法生活化。注意把握一些分寸,留  相似文献   

5.
以赤诚之心树立正确的忠诚观。组工干部要用一颗赤诚之心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用一颗赤诚之心坚定信仰、凝聚力量、播撒阳光;用一颗赤诚之心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全国组工干部的楷模王彦生,用生命谱写忠诚,他在博客里写得情真意切:“工作30年,变换过几个地方和岗位.从未刻意追求过名利之物,常怀感恩的心对待工作和生活。扪心自问.所得几何?和我共事或接触过的人,说一句‘那是个好人’,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社会在数千年的治安管理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管理经验。概括起来,有如下一些基本方面:第一,中国古代的治国者在谋求王朝的长久统治中,注重犯罪原因的理论分析与社会控制理论的总结与深化,从而完善了治安对策理论,并将其置于“图治之大本,救时之急务”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地保障其实施。第二,通过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具有政治远见的王朝统治者确立了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心向背,事关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66年前,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共进京赶考,警醒全党,决不当李自成。党执政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尊重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取得伟大成就。21世纪的今天,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进步,全面小康即  相似文献   

8.
“官”,自古有之,清官、贪官大抵是对“官”最为常见的划分。清官、贪官有着截然不同的为政作风及社会影响。鉴于贪官的社会危害,历代励精图治的帝王在大力嘉奖清官廉吏的同时,总以各种手段预防、惩治贪奸。我党自建党以来,对反腐倡廉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尤为关注。然而即便在今日,贪污腐败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依然存在,当前进行反腐倡廉建设仍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对包括中国古代的清、贪官文化在内的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资源进行再挖掘,对当前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1683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二年,施琅为清朝取得台湾,统一全国立了大功。施琅原是郑氏部将,顺治年间投降清朝,康熙二十年能被复授为福建水师提督专征台湾,这与康熙慧眼识人知人善任有很大关系。因为,康熙一贯重视用人之道,深知正确的决策要由“贤能”的官员来执行。认为“从来有治人,无治法,为政全在得人”;“得一人则事治,失一人则事败”。他在多年听政中认识到,用人“必才德兼备为佳,若止才优于德,终无补于治理耳”。他把是否忠于封建王朝的政治标准,列为用人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康熙关于统一台湾的决策所以能够实现既不在于他“洪福齐天,威灵远暨”,也不在于他“庙略指挥,决胜万里”,而在于他善于选用“才德兼备”的“贤能”官员。  相似文献   

10.
漫谈中国古代法制对死刑的慎重态度赵恩龄中国古代的法制,历来有重视人命的传统。据《国语.鲁语》记载,禹在会稽山大会诸侯,“防风氏后至,禹杀而谬之”。防风氏迟到,既已处死,又何必尸(陈尸示众)?用心自然是杀一儆百。如此看来,禹杀一人而希望众人远离死刑,其...  相似文献   

11.
2006年9月12日,温家宝总理一行抵达伦敦,对英国进行短暂的工作访问。当晚,温家宝总理接受西方各大媒体采访。其中,英国《泰晤士报》的一名记者问他:总理阁下.您经常读什么书?思考哪些问题?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温总理回答时引用了六句话:一是左宗棠23岁时贴在新房门口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二是屈原《离骚》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三是郑板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四是宋朝张载的座右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五是艾青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相似文献   

12.
“人梯”就是为了别人的成功而作自我牺牲的人。“人梯精神”就是顾全大局、淡泊名利、牺牲自己、成就他人的精神。正是这种人梯精神,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给我们整个社会带来了许多美好。然而一段时间以束,由于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一些人思想出现偏差,价值观发生扭曲,他们信奉自我奋斗、热衷自我表现,不愿当“铺路石”、“孺子牛”,而是要出人头地,誓为人上之人。他们有缝就钻,有道就抢,有铝就要,有利就争,相信抢得赢的为上,得到手的才真。人们不禁要问,人梯精神去哪儿了?  相似文献   

13.
急则治其标浅析刘家义(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室济南250014)关键词:治标;治则;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42标本之治,取决于病之缓急。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病情稳定,当以治本为法,即所谓“缓则治其本”;病情危急之际,应以治标为要,即所谓“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有“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理论,国外有“用错一人,失掉一国”的典故,现在人们常说,用对一个厂长,就救活一个厂,用好一个经理,就能搞好一个企业。这话似乎过分强调经理厂长的作用,过分强调了“能人”的作用,其实这话并不过分,它强调的是“人才”的重要。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  相似文献   

15.
张载的大心说是其重要的为学工夫论,认为人不应止于见闻之狭,而应该“大其心”。所谓“大其心”即是通过涵养自己的德行,体认到主体之“我”与客体之“物”统一于天地共有的本然之性的过程。这一阶段,既是学者尽其心的阶段,也是学者尽其性的阶段,甚至可以说是人之成圣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百行德为首,德为官之魂。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更要带头潜修为政之德,坚持以德立心、以德促干、以德正气,在“忠诚、务实、清正”中不断提升政德修养。  相似文献   

17.
仁,是二人合而为一,亲如一体。二人相容相合,有视人如己之意,故“仁”的本意作“亲”解。“二”字之象,上为天下为地,盖“仁”为天地生万物之心、天地佑人类之意。人若有宽恕之心、容忍之心,则所到之处,莫不如春风化雨般,处处见一片和煦之气象。“仁”,诚为立身处世之根本,国家如此,企业如此,家庭如此,人与人之间也如此。  相似文献   

18.
张栽的大心说是其重要的为学工夫论,认为人不应止于见闻之狭,而应该“大其心”。所谓“大其心”即是通过涵养自己的德行,体认到主体之“我”与客体之“物”统一于天地共有的本然之性的过程。这一阶段,既是学者尽其心的阶段,也是学者尽其性的阶段,甚至可以说是人之成圣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治心治气”论是徐渭对孙子“治心”与“治气”思想的进一步拓展,徐渭主张“心气相得”、“儒将合一”,将帅素养须“文”“武”并举,“心”“气”共养。  相似文献   

20.
当代企业面临着由管理理念向治理理念的转变。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智慧,企业治理的文化基础和理念抉择应立足于由"道"的层次延伸至"术"的层次,修己立人、自正正人、身企共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