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司马迁的民族思想是在汉朝大一统国家建立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大一统”国家观念是司马迁民族思想的基础,也是汉武帝“中国一统”民族思想在《史记》中的表达。司马迁第一次系统建构了“五帝世系”,“五帝”是一脉相承具有血亲关系的中华人文初祖,也是汉朝疆域内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即“华夷共祖”于黄帝。在上述前提下,“华夷”子孙经过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一个有内在历史文化联系的民族共同体。以此为逻辑起点,司马迁在《史记》里除了《五帝本纪》之外,还为6个边疆民族列传记述,对汉代的民族共同体进行了系统的记述,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谱系。这是司马迁留给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之一,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2.
林超民 《思想战线》2000,26(1):135-137
我们中国人一提起孔子与儒家思想就会顿生“家园之感”。这是我们对自己所继承的优秀文化传统特有的亲切、关爱与认同的思想情怀。人们在谈论孔子与儒家学说时 ,大都集中在其道德规范、政治主张、教育理念等方面。很少研究他们在处理华夏与四夷的思想和策略。毫不夸张地说 ,孔子与儒家的民族思想对维护中国的“大一统”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作用 ;没有孔子“华夷一体”的“大一统”思想就没有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家园”。徐兴祥的《中国古代民族思想与羁縻政策》为我们深入了解孔子与儒家的民族思想及其在中国历代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中…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强烈的民族凝聚和国家统一思想。“大一统”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哲学基础和道义基础 ;“天下一体”是民族融合的思想基础和维护中国统一的一面旗帜 ;胡汉两制为民族区域自治与一国两制提供了历史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学术研究中,必须要有历史维度。隋唐时期是多民族中国发展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时期,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了巨大发展,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同样在孕育中得到了发展。因为隋唐两朝开明的民族共同体思想与民族政策,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隋朝君臣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提出了“混一戎夏”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唐太宗等皇帝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形成了“天下一家”“华夷一家”的民族共同体思想,这些民族共同体思想就是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龙潇 《思想战线》2022,48(6):104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中,“华夷之辨”可被视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安全思想,包含“严夷夏之防”“用夏变夷”和“王者无外”三种理论形态,蕴含着丰富的智慧。秦汉以后的汉人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的文化安全建设,皆会因时势变化地灵活运用这三种理论作为实践指导,在防止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用先进文化影响其他文化、促进不同文化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使中华文化凝聚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大文化系统:以华夏文化为主体、融少数民族文化精华于一炉,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展示出强大的文化安全构建能力。中华文明能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且五千年传承不绝的文化奇观,与“华夷之辨”不无关系。这样的思想智慧,对今日推进国家文化安全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王春霞 《理论月刊》2004,(10):57-59,64
清末十年是梁启超民族思想和民族认同意识快速发展时期:从传统的满汉不分,到建立以汉族为中心单一民族国家的矛盾,再到五族合一的“大民族主义”;其理论支撑,则有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西方的种族竞争说、民主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伯伦知理的国家学说。同时,梁启超的民族认同还与反对辛亥革命带有浓厚的种族色彩的“排满”口号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李征鸿 《创造》2020,(2):4-7
《大义觉迷录》是雍正帝处理文字狱案的产物,雍正帝在其中大力驳斥了"夷夏之防"的固有思想,表答出"华夷一家"的民族大一统观念,在此基础上,雍正帝进一步提出不应以地域或民族来作为评判君主的标准,而应当以"德"作为评判政权正统性的准则。但雍正帝的民族思想仍然有较大的局限性,以君臣伦理作为基础,无法消除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歧视以及自身的民族优越感,美化清朝的统治。《大义觉迷录》从根本上说,是雍正帝借以发动文字狱、实行思想专制并巩固清朝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称谓,但在这一词出现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频繁。以“华夷”二元为核心的民族思想就是民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华夷”民族思想在处理族际关系时充满了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成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文化能够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一直发展到现代的重要历史原因之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与处理族际关系的智慧问题,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华夷一统思想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认识,即不论汉族(华)还是少数民族(夷)均属于一个共同体.它存在于我国古代思想领域的诸多方面,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就这一思想的萌芽、成长到最终形成的历史过程作一探讨.一、先秦华夷一统思想的滥觞华夷一统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渺远的三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思想得到很大的丰富和发展,为秦汉时期华夷一统思想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1、三代时期华夷一统思想的萌芽 夏是我国有阶级和国家历史的开端.夏虽然建立了“家天下”的统治,但并未实现统一.它的内部和周边还存在着众多保有一定实力的氏族部落,如有扈氏、有虞氏、有穷氏、商部落等.这些部落为谋求生存或争夺霸权,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是自然生成的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中国民族共同体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部落联盟、“大一统”政治传统、中华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逻辑。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夯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基础,又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国家观念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建立于客观现实基础之上。在我国,有助于国家观念的形成和培育的因素有:(1)悠久历史所包容的辉煌与灾难。(2)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国家观念有非常深厚的积淀:其一,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深刻而久远。其二,我国古代社会国家政治形态是以“家国一体”为其主要特征的君主专制。排除“家国一体”维护皇权的因素,“家国一体”是对国人国家观念的形成有利的一面,国即家,家即国,国家利益代替了家族  相似文献   

13.
陈科华 《求索》2014,(11):20-24
"协和万邦之道"是传统中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华夏之中国与周边民族及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要靠什么样的政治理念与外交实践原则去维系,才是最具正当性且最具有效性的。它以"夷夏之辨"为民族国家认同的理论基础,从"天下一家"或家国一体的民族国家观出发,建构了一个具有天然合法性且具有等级尊卑秩序的和谐世界图像,对当代中国民族关系处理及世界和平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参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看祖国统一的历史必然辉县市文物管理局张有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追求统一与和谐,称之为“大一统”思想。“大”是重视、尊重的意思;“一统”,原意是指周朝时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来泛指统一。“大一统”,指封建王朝统治全...  相似文献   

15.
“一国两制”维系了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和思想文化传统。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才得以生存、繁衍、发展、昌盛。一部中国历史,一条耀眼的主线——追求统一,反对分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粹。以“大一统”观为核心的国家理念自古至今都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分”与“合”,逆历史潮流的“分”是野心家和民族败类利令智昏的结果;“合”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条件,是智者统治和人民奋斗的结果。综观中国历史进程,统一是主流,为国人所称颂;分裂是逆  相似文献   

16.
陈赟 《探索与争鸣》2023,(4):163-176+180
费孝通以“多元一体”理解“中华民族”的格局,“中华民族”在“名”上是现代的发明,在“实”上却与中华文明同样悠久,西方族裔民族主义视角不但不能理解它,反而会解构它。当代学术界倾向于以“多元性”解构族裔民族主义在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单一对应原则,而对“一体性”不够重视。然而,正是这种“多元”中的“一体性”,才是中华民族在有实而无名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始终具有凝聚性与向心力的奥秘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立身的基础。可以从以下四项内容理解这种“一体性”:一是“中国”认同,构成多个具体民族的凝聚中心;二是礼义,一种基于华夷之辨的文明论归属;三是斯文,一种超越具体族群及其社会的文化宇宙;四是经史,一种在民族混杂流变中的处变贞常之道。2014年起,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在上海市社联党组的领导下,《探索与争鸣》推出了一揽子青年学人支持计划—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总主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于2022年11月20日—2023年1月7日举办,主...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从未中断。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上有一个强大的内生动力存在,这个内生动力,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政治家都把追求国家的大一统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且不断实践。大一统思想中包含着正统观念,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所具有的合法性。在多民族中国处于多个政权同时并立的历史时期,正统观念的实践是十分丰富的。正统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凝聚力之一,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几十年来不懈追求祖国统一的思维发展上升的必然与智慧结晶。同时,“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智慧的发展超越。它远承传统的以国家民族统一为核心的大一统观念。它也是对传统的“因俗而治”与“意在羁縻”的边疆政策的一种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9.
政治传播理论可以对传统中国主流观念的传播形成有效解释。传统中国的主流观念主要由大一统观念、华夷观念、家国观念、和合观念等中华民族的共性观念构成。传播主体主要由统治者阶层,包括中央权力阶层、官僚阶层以及“士阶层”承担;传播客体包括农民阶层和羁縻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生产方式、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等是界分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标准,同时,其相似性也是民族共同体得以巩固的支撑要素。主流观念由传播主体向传播客体的扩散增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部共识。内部共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政治传播机制对于当下具有重要启示,持续凝聚共识仍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龙向阳 《求索》2007,(8):199-202
从世界体系思想来看,所有非内生型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一个被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融入”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就叫“近代化”。受近代史与近代化研究的影响,中国学界对“外交近代化”进程的存在及其概念与内涵等问题的研究一直处于争议状态。本文认为,“中国外交近代化”就是特指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化时期,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以国际法观念为主导的近代西欧“条约体系”转型的过程。它介于历史学、国际关系学、外交学和政治学之间。“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完成于1943年的开罗会议。受近代国际体系的制约,制度性的不平等是其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