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出海”是展示中国形象、影响国际舆论、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路径。面对国际偏见误读、西方文化霸权、全球治理赤字等问题,新时代文化“出海”要勇于承担讲好中国故事、宣介中国声音、彰显中国价值的使命任务。中国底色是文化“出海”的民族根魂和基因密码,必须充分挖掘、传承发展以突出的连续性、包容性、统一性、创新性与和平性为特色的中华文化。文化“出海”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出海正确航向;构建特色战略传播体系,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力;培养国际传播复合人才,增强中国话语说服力;推动文化内容转化创新,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延伸数字文化产业链条,扩大国家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并没有转化为话语权力的相应提升,与西方话语权相比,中国国际话语权严重缺失。近年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国内学术界对此给予极大关注并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国际话语权的科学内涵以及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性、机遇、现实挑战和路径等重要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评析。今后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研究应该把握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生成逻辑:抓住学术话语权基础,突破西方话语体系障碍;拓宽研究视角,加强对话语传播过程的研究;重视中国话语世界性意义的研究,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题中之意。以话语的国际传播为着力点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能够有效应对西方话语霸权的冲击,坚定中国人民的话语自信和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在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过程中,还面临着西方大国主导国际议程设置,曲解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客观差异和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机制建设滞后等主客观方面的现实困境。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要始终坚持党对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的领导,大力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国际传播体系和积极开拓国际传播突破口,以此推动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竭力重塑公平合理的国际话语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国际话语权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国际政治权力博弈中占据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国际话语权先后经历了曲折构建、缓慢发展、稳步提升三个阶段,形成了包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根本遵循,加强对外援助、承担国际责任是道义基础,构建多边合作机制、开展主场外交是重要平台,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底线思维在内的演进逻辑。这种发展逻辑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国际话语权,但当代中国的发展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国际话语优势,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仍然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展望未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必须增强中国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合理优化国际话语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5.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构建国际话语权既迎来了自身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机遇,又面临西方话语霸权、西方话语陷阱以及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严峻挑战。中国必须在继承自身国际话语权演进逻辑的基础上,依据不断提升的实力,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兼顾全人类共同利益,从制度性、道义性和科技性三个维度构建国际话语权,积极提供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努力提升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能力,与国际社会共同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化思维与文化方式,也是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文化思维与方式介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必然导致以下结果:国家发展方向的确认、社会进步的目标锁定产生革命性意义;文化的影响力和作用大大体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目标、规划更加科学有效。文化思维与方式介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国家软实力的建设是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目标;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重要补充;中国梦是崇高目标。在文化思维与方式介入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关键在于:执政者应当是文化的行家里手;以文化思维思考、观察、解决问题应当成为各个层次执政者一种潜在的意识;要统筹兼顾,善于“弹钢琴”;善于运用传统文化介入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整个过程。以文化思维与方式评判国家治理的绩效标准为:人民群众精神素质明显提升、精神面貌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程度的明显显现,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全民族精诚团结、国家认同感的明显增强,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杨威 《湖湘论坛》2021,34(1):47-53
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具有天然的内在一致性,中国智慧正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国家治理经验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国家治理范本,亦成为与其他国家一道进行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同步,离不开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不断提升,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则有赖于中国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面对西方话语霸权的挑战,中国亟须精心打造融通古今中外的现代话语体系,使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我们可以按照明确构建目标、夯实构建基础、优化构建策略的逻辑理路,来把握和构建中国的现代话语体系,使之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话语权本质上是思想统治权,本体论维度的话语权体现为一种具有历史、社会和制度独特性的语言和文本,知识论维度的话语权体现为具有独特性的陈述、术语、范畴和信仰之结构,实践论维度的话语权则体现为人们塑造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产生逻辑以及意识形态话语权与国家信息安全的辩证关系等内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主要问题域,而进一步科学回应时代主题、实现话语体系的时代转换与逻辑创新、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持续提升提供了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辩证有机整体,其生成具有一定的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成的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成动因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内在诉求;生成路径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伟大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0.
胡正荣 《人民论坛》2022,(3):119-122
当今,寻求新时代国际话语权建构的进路已成为中国从世界大国迈向世界强国过程中必然要面临的时代挑战和历史选择。国际话语权的建构是一个内生力量向外延展的过程,其取决于中国自身繁荣发展的制度基础、文化表征和社会景观。新时代我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的进路必须以战略传播体系为底层支撑、以制度文化基础为内生力量、以核心价值观为终极指引,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其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为实现这一工程,可以通过确定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地位、加强中国话语体系的形成等途径以突破现有意识形态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格局,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上获得更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以系统论为指导,尝试从系统要素与系统思维原则的分析视角,来探索一个能够完整阐释科学家社会责任的系统分析框架.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系统由求知责任、职业责任及公益责任三大要素构成.求知责任是科学家社会责任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求知责任要求科学家在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中坚持对客观实在的本体论承诺,对科学事实的高度尊重,对科学方法的自觉运用,对科学精神的自觉弘扬.科学家的职业责任包括遵守基本职业准则、公开科学研究成果和推进科学创新三个方面.促使科学的健康发展、积极参与或影响政府的决策和积极加强科普宣传工作构成了科学家基本的公益责任.科学家社会责任的系统思维分析过程还体现了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动态发展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和反馈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话语权是各大国博弈的重要方面,话语权决定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并没有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中国国际贡献的增加同步,还存在一些短板。近年来,基于中国本身以及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中国从多个角度提升国际话语权。在外交领域,中国外交不断提出新理念,完善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外交理论;加大主场外交、元首外交、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力度,以国际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努力塑造外交新格局,提升国际话语权。未来,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理念和传统思想的宣传,处理好制度改革与制度增量的关系,加强中国在地区秩序和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提高话语能力,使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能够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贡献等相匹配。  相似文献   

14.
话语是观念权力与物质权力之间的媒介工具,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做好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是其中关键。在提升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过程中,需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内在支点,以多模态的话语表达,形成中国特色的价值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链接各政治话语主体实现对国际话语霸权的突破,探索政治话语文本的社会共写来力避官方话语独白,从而形成有效的协同传播机制。此外,还要成为中国政治话语构建与流通的主导者,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政治话语精准译介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15.
社会的改革开放所涉及的,实质上是社会结构的变革,特别是社会体制的转型。要把握改革开放的内涵、过程及必然性,首先要明社会的结构系统,特别是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分析方法,研究社会结构的“一般”与中国社会结构的“特殊”,并相应引出合乎生活实际的新结论。一、社会生产力的结构:主体性、实体性、结合性、智力性要素的统一关于生产力的结构要素,马克思曾作过广泛的研究、阐述,并在《资本论》中作过这样集中的概括:“劳动生产力是由各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传统安全威胁与新时代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全球安全治理话语权成为影响国际安全极为重要的变量。当前中国全球安全治理话语权建设面临着现实挑战:西方国家建构并极力维护“中心——外围”二元安全体系;西方国家极力阻碍中国全球安全治理话语权建设;中国全球安全话语权构建处于弱语失语状态。同时,新时代呼吁新的治理理念和机制,中国正不断建构安全理念和话语平台,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等,这些都是中国全球安全治理话语权建设的现实机遇。为此,本文提出中国全球安全治理话语权提升的几点对策思考:凝练文化内核,建设中国特色学术话语;做好技术创新,构建立体、多元、智能的话语传播体系;提高话语分贝,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际话语权在国内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和工作概念。综合借鉴学理研究和实践需求,国际话语权可以划分为理念性话语权、制度性话语权、事务性话语权、传播性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在前述四个层面都实现了明显进展,但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新时代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要从夯实话语基础、协调话语主体、提高话语质量、做好话语传播、进行话语斗争等五个方面着手,展示好中国形象,维护好中国利益。  相似文献   

18.
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话语权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权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各种社会主体进行话语表达及意义再造的基本权利和手段,也是以话语方式影响他人乃至政治决策的控制过程。从社会控制的视域分析,舆论是实现社会控制的必要手段,而话语权则能够有效影响舆论生成、克服舆论弱点。在突发事件处置中,政府部门掌握话语权,可以及时传达准确信息,统一公众认识,减少认知冲突,疏导稳定人心,同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促进危机解决。当前我国突发事件处置中话语权控制存在的诸多不足,借鉴系统论的建构方法并结合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应从理念、原则、机制、方法以及公信力建设等方面同步加以改进,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国家和国际体系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近代以前,中国是区域性国际体系的中心国家。近代以后,国际体系出现整体化和全球化趋势,将所有国家纳入其中。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近代以来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探讨中国千年外交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总结应对国际体系问题的经验和教训,无疑有助于丰富我们的外交思维,增强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影响力和在制定国际秩序方面的话语权,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也有利于中国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从四重维度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社会观,即"社会是一个分化生成的历史演进程","社会是人的本质力量展现的场域","社会是生活整体结构性存在的关系范畴"以及"社会是以生产劳动的经济领域为基础的整体结构性解放",呈现马克思此时的"社会观"所蕴含的历史性、主体性、关系性特质和人类解放的价值立场;由此,从唯物辩证性批判思维、历史性思维和未来性思维以及结构性思维等视角启思其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和美好生活逐步生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