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铁路全面推行火车票实名制和电话订票、网络购票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后,倒票人员开始利用“95105105订票电话”和“12306购票网站”等以更加隐蔽的手段从事倒票活动。北京铁路公安局在打击倒票“猎鹰-2013”战役中,充分发挥信息研判作用,加强电话订票、网络购票后台数据的全面分析,实施“一案一档三表一反馈”制度,精确指导“猎鹰”小分队破获了一批利用电话和网络倒票的案件。  相似文献   

2.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加强街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市城区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居民区党支部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机关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推进我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新体制(以下简称“三加强一推进”或“新体制”)探索和实施进程,1997年6月我区116个机关党支部与116个居民区党支部结成共建对子。两年来,“结对共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的基本思考区委开展“结对共建”的基本思考主要是立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区情,以创新意识加强党…  相似文献   

3.
尤存 《党政论坛》2011,(23):25-25
随着网络信息特别是以现阶段微博为特征的“云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凸现,网络舆情对大众信息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对公共决策的干预度日渐加强。如何正确把握网络信息的集聚和传播特征,理性地研判网络舆情的深刻背景,科学应对新媒体所呈现的新诉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明方向,在《干部教育培洲工作条例(试行)》中也明确指出“推广网络培洲、远程教育、电化教育,提高干部教育培洲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把网络培训。  相似文献   

5.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既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机遇,又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网络具有快捷性、多媒体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和优势,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条件和基础。要在建设网络阵地、适应网络语境、应用网络技术、培养网络人才、提升网民素质、加强网络问政、完善网络立法等方面,唱响网上主旋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试论网络伦理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娟  吕世辰 《理论探索》2007,(2):114-116
随着网络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网络伦理的构建亦成为必然。构建网络伦理应遵循“全民原则”、自主自律原则和“无害原则”。具体实现途径为:加强网民自我角色意识、自我道德意识的培养;健全网络伦理道德的维护机制;健全网络法制,加强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7.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发展突飞猛进。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对基层党建工作来说,既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社会”虽然是“虚拟社会”。但决不是思想教育的真空地带,更不能成为党建工作的“盲点”。我们必须采用最快捷、高效、新颖生动的信息传播手段,抢占网络“制高点”,抢夺网络“话语权”,积极地将互联网的巨大优势为“我”所用,开拓网络虚拟世界的党建新领域,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党建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相似文献   

8.
方舟子遇袭与肖传国的被捕将学术界反腐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网络学术打假的功劳。网络克服了传统媒体与举报制度的诸多障碍,以“新闻事件”的形式将学术造假行为公之于众,并借助当事人及其支持者的积极互动,进行“虚拟审判”,形成强大的网上舆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对学术造假者的处理。在此过程中,作为对学术成果负有审查与评价责任的学术共同体,暴露出的腐败与失职行为,严重损害了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作为“社会的良心”,学术共同体如何加强自身建设,重塑自我,渡过信任危机?网络学术打假给我们的启示是:建立一个基于信息公开与公众广泛参与基础上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网络传播中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比较突出,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政府等社会管理部门需要疏通信息传播渠道以适时发布有效信息,在掌握网络舆情动向的基础上疏导群体舆论,将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和加强网络监管结合起来,合理规避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0.
袁浩 《民主》2013,(12):56-56
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人民网主办的“改善网络舆论生态研讨会”日前在成都召开,与会者达成《成都共识》。共识指出,要保证信息真实,加强对互动内容的核实,抵制恶意炒作,切断谣言的传播链条,努力带头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11.
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升级和网民数量的激增致使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复杂性明显增加、对抗性持续增强,舆论影响力愈发强大。“狂热追捧”“千夫所指”“道德审判”“道德绑架”“口诛笔伐”“人肉搜索”“舆论反转”“情绪反转”等网络极端行为层出不穷,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挤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空间,抢占主流意识形态发声先机,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成为危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变量”。对此,应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领力为主方向,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供给,放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声量,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空间,瞄准“群体极化”、打破“群体盲从”、狙击“网络恶语”,全面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破壁入圈”,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相似文献   

12.
2012年,资兴市把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列为此后三年的中心工作之一i具体途径是大规模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资兴市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实践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启示。即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加大宣传,实现环境优化;加强协调,部门联动;完善机制,强化绩效考核。  相似文献   

13.
“网络问政”话语领域的良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问政”是一种新型的公民个人与政务管理之间以话语形式建立联系的方式。它为网民参政议政提供了最为广阔、自由的话语公共领域,也成为了政府查民情、聚民智的新潮方式。但网络问政话语出现了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等现象,因此我们不得不正视网络问政话语空间的良性建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培育“网络问政”话语领跑角色、主流传媒对“网络问政”话语的良性支援、培养公民“网络问政”的责任意识和健康心理等方面加以思考,借以寻求具体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中流行话语作为网民共同创造的“全民语言”,既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符号缩影”,也是公众思想动态、舆情表达的“服务窗口”,已成为媒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件。“数智化”生存方式下,网络流行话语已然超脱简单的交际语言范畴,“热门事件”“民生民情”“解嘲生活”“时尚娱乐”“圈地自萌”等多类化表达无不成为话语权力实践的工具,而其发展演化过程则以符号、传播与模因为理据,呈现出多模态“效应图景”。需正视的是,网络流行话语并不皆是积极向上的思想传递,仍存在着正负相对的“双效作用”,对此应辩证对待、因势利导,最大化激发有利因素,使其成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灵动载体。  相似文献   

15.
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是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为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健康,于1952年以她荣获的“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创办的一所妇幼保健专科医院。目前医院职工734人,工会会员734人,其中女职工607人,非在编会员30人,其主要工作是:(1)加强学习,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2)建立健全工会组织网络,完善各级管理职能。(3)协助党政做好院务公开工作。  相似文献   

16.
西长安街街道工委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把扩大为民服务范围作为扎实推进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基础上,做好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成员、下岗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社会流动性人员等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消除思想政治工作“空白点”和“盲区”,建立完善覆盖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大学自1994年建成计算机网络,目前已有3800台计算机与校网络中心连接,有91%的学生经常上网获取各种信息和收发邮件。面对网络发展的“双刃性”,校党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以“灌输、引导、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学校十分重视利用校园网对学生加强正面教育。在BBS上,设立了用于校方发布各类正面信息的科大资讯类版块(20个),还设立了新闻时事、环境与发展、素质教育、爱心行动、文学艺术、青年志愿者、普法园地等大批主流板块,通过这些版块开展大量的正面灌输工作。比如“新闻时事”版,…  相似文献   

18.
2010年9月21日《解放日报》刊发题为“把握网络文化的现代性”的文章,分析在网络文化推动形成的“地球村文化”中,中国如何找到自己的文化位置和价值基点。文章说,与传统文化形态相比,网络文化是一种形式更为开放,内容更为多元,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界定 所谓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而出现的新文化,是人类文化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衍生。网络文化既然是一种衍生文化,表明它是同人类文化既保持着紧密的“血缘”关系而又具有独有特点。“血缘”关系表明网络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衍生出来的:独有特点表明网络文化有很强的独立性,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存在于人类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喧嚣的表象下,青年网络爱国主义的个体潜存着动机“利己性”、过程“娱乐性”和评价“割裂性”的三重异化。消解异化的前提是厘清行为的内在逻辑,诉诸理性的内外部动机、技术与主体之间“赋权”与“驯化”的紧张角力、价值评价绝对化和相对化的极化倾向是形塑青年网络爱国主义行为逻辑的关键变量。多元教育主体应深入到关键变量张力交织的动态关系中,基于动机的连续性,着眼于主体性原则和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多重价值意涵,引导青年网络爱国行为实现内部、外部动机的协同驱动,传媒赋权和主体建构的共同形塑,以及外部评价引导和自我约束审思的同向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