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或许永远不会忘记,2003年春天那场肆虐横行的灾难--“非典“,它如洪水猛兽严重扰乱人们的生活,尤其是惨遭“隔离“的人更是如此,他们被封闭在狭小的空间之内,无法与外界正常交流,网络成了绝大多数年轻人与外界交流、发泄情感的主要工具,“网络日记“也随之快速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如今,非典的影响逐渐淡去,但是“网络日记“却获得了更多年轻人的注意.尽管并不是每个上网的年轻人都会写网络日记,但是很少有不知道、没有看过别人写的网络日记的.写网络日记、看网络日记,成为网民除了BBS、EMAIL、ICQ(QQ)之外第四种网上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2月2日,经过10天日夜酣战,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使用。在全国近5000万“云监工”注视下,建设者们顶风冒雨、奋力拼搏.把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一座可以容纳1000张病床的抗“疫”医院。-大批年轻的“逆行者”从四面八方紧急驰援,尽锐出战,把青年突击队的鲜红旗帜插到抗“疫”一线。年轻建设者们攻坚克难,用果敢与坚毅,用责任与担当,托起了“火神山”,创造了新的“中国速度”。  相似文献   

3.
网络标题党现象实质上属于社会失范的创新类型。网络标题党现象更多由社会行动个体信奉的价值观与制度化手段出现裂痕而致,错误的价值观影响促成了网络标题党现象,正式制度惩治力度不足助长了网络标题党现象,非正式制度影响力式微弱化了对网络标题党现象的约束,网络监管规则不精细为网络标题党现象提供了生存空间。推动网络标题党现象由失范向规范转变,需要从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设立严格的网络使用准入制度、加大正式制度的惩治力度、重塑非正式制度的软约束、制定精细化的网络监管规则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化发展,以宣传统战工作为核心的网络统战1.0模式呈现出一系列问题,无法很好适应新时代互联网的深刻变化和统战工作的深层次需求。新时期统战工作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创新工作方法,把握和运用新时期网络统战工作的特点,坚持新时期网络统战工作的准则,构建网络统战2.0模式。面对网络统战工作话语权被不断稀释、对网络特性了解不足、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线上线下衔接不紧、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等五大主要问题,统一战线应当科学地运用统战工作原理、方法和艺术,以构建网络统战工作公信力和话语权为核心,以利用网络特性开展网络统战工作为重点,以打造复合型网络统战人才队伍为基础,以推动统战工作线上线下结合为关键,以建立健全网络统战工作体制机制为保障,从五个维度着手构建网络统战2.0模式。  相似文献   

5.
青年是从儿童或青少年逐渐被承认作为成年人的一个过渡期.处于儿童期和成年期之间的青年过渡期是一个半依赖期,年轻人试图完成个人的自主性,然而仍依赖他们的父母或国家.这个半依赖期的长短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下有着巨大的差异.青年发展可以被理解为提高年轻人的地位,赋权年轻人建设他们生活的能力和潜能.积极的青年发展要求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且在稳定的政治、法律和经济环境里发展得最好,这种环境允许和鼓励年轻人自由和公开地参与政治和公民生活.青年发展指数是通过对5个领域的年轻人的进步的一个全球性的测量:公民参与、教育、就业和机会、健康和福利、以及政治参与,主要目标是在重要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对话,帮助政策制定者识别出干预和改革的优先领域,向年轻人传达信息,为那些需要数据指导他们的投资决策和宣传的人提供事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网络诽谤是利用网络平台故意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与传统诽谤行为相比,网络诽谤具有影响力大、隐匿性强等特点。近年来,数起网络诽谤事件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为打击网络诽谤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却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7.
网络诽谤是利用网络平台故意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与传统诽谤行为相比,网络诽谤具有影响力大、隐匿性强等特点。近年来,数起网络诽谤事件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为打击网络诽谤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却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8.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关高校稳定、社会和谐和党的执政基础的稳固,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适应网络的发展并结合高校师生的实际,应坚持疏堵结合:加强舆论疏导、思想引导、话语疏引、价值倡导,注重思想防堵、技术封堵和理论围堵;注意防控并举:以人防为本、技防为要、制防为重,实施空间管控、技术监控和法律查控,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9.
面向年轻人的产品设计,要充分适应年轻人的特点:年轻人喜欢多变的款式,追求个性,注重外观,一般来说能承受的价格不高。面向年轻人的产品设计要注意国情的不同,辩证对待传统与创新,警惕过度叛逆的价值观,积极传播本土品牌。未来面向年轻人的产品设计有如下趋势:年轻的企业掌门人带来转型,年轻消费群体对奢侈品的产品设计发挥影响,跨国公司面向年轻顾客的经营策略需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10.
“网络暴力第一案”折射出了对利用网络行为的规范问题。互联网的普及在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利用网络的行为进行规制,充分发挥网络有益的一面,尽可能抑制其对社会不利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自2004年底以来,QQ挂机“风潮”在我国青少年当中越刮越热,引起了众多人士的关注和思考。为此,笔者就QQ挂机的缘起、影响以及青少年QQ挂机的网络心理进行剖析,并对如何应对青少年QQ挂机热潮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网上销售为珂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购物习惯,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唐·塔普斯科特在“成长为数字一代》一书中写到,如今的少男少女——即明天的成年消费者——比历史上任何一代人都拥有更多的消费选择。“网络一代”(或称“N-代”)消费者有5个主要特点:①希望选择越多好,由于已习惯于在网上“冲浪”,在他们所期望的世界中,  相似文献   

13.
解读“网络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网络文化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普及。现在网络文化已成为我国当代社会生活中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认真分析研究网络文化,对于网络文化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我们编发一组由清华大学哲学系的专家学者撰写的关于网络文化笔谈,以期引起大家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网络素养的含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技术操作—价值理解—伦理遵奉为分析框架,以2018—2020年发生在国内的严书记事件咪蒙公众号关停227大团结这三个网络热点事件为个案,对影响国民网络素养的结构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影响国民网络素养的结构性因素主要在于网民公共意识不足、娱乐至死的社会心态进一步膨胀、网络社会管理思路和方式的相对滞后,以及传统江湖文化的负面影响等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培育青少年对网络社会公共性价值的共同认知、培育青少年个体公共文明伦理的内在尺度、建立适应青少年网络文化特点的网络社会治理思路等几个方面对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培育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一、“QQ群“介绍   “QQ群“是腾讯公司继“腾讯QQ“聊天系统之后推出的可以与群中许多网友一起进行即时交流的新的聊天工具.目前,“QQ群“已升级到3.0版本,集群聊、BBS、网络相册、共享文件等多项功能于一身.……  相似文献   

16.
汪国真的诗里说:“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们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我的身边有一群像我一样根植泥土的年轻人,他们或像麦田里的稻穗一样埋头只知道生长,或像冬日的向日葵般永远面带阳光,或像石头问的小草般开出了不老天荒的花。  相似文献   

17.
网络作为新的认知空间和实践领域,几乎所有的传统犯罪都可以在网络中找到痕迹。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犯罪遵循着同样的发展轨迹,但也有着显著的区别。利用网络技术敲诈勒索、强迫交易、欺行霸市甚至控制某个行业的行为也已成为网络黑社会现象,其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和实际危害与传统的黑社会组织犯罪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加大对其的惩防力度已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绝大多数企业对网络营销的青睐,使得各种“网络公关公司”、“网络营销公司”开始风靡。伴随而来的涉及“网络打手”进行恶意攻击和诋毁商誉的案件也愈来愈多,对于“网络打手”通过网络实施诽谤、诋毁其他商家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目前尚处于刑事立法和司法的打击半径之外,更处于刑法理论的真空地带,但是,此类案件的爆发态势,导致司法实践已经到了无法回避的地步。因此,基于“网络打手”这一网络营销模式的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19.
由民间发起、参与、推动的"网络打拐"行动,主流是健康积极的,效果是好的。政府应给予充分支持,切实保护和发挥网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实现民间打拐与官方打拐的有效对接,增强官民互动,以规范和推动"网络打拐"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网络反腐现已成为我国反腐败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而来的也有一系列法律问题。由于我国网络立法比较滞后,在民间网络反腐行的过程中言论自由权与隐私权、监督行为与诽谤行为之间极易发生冲突。只有健全和完善相关立法,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矛盾,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反腐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