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李自成》是姚雪垠在逆境中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在创作中得到过毛泽东的支持。该书问世后,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喜爱,第二卷获得了首届茅盾文学奖。有人说姚雪垠创作《李自成》是“捧毛”,是替毛泽东完成一部“影子传记”。果真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爱才用才的故事广为流传。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对作家姚雪垠进行了两次保护,使他顺利地完成了脍炙人口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写作。 1966年7月中旬的某一日,毛泽东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看见王任重列席,便将他叫到身边,指示说:“姚雪垠的《李自成》分上下两册。上册我已经看了,写的不错。你赶快通知武汉市,对他加以保护,让他写完。”第二天早晨,王任重即打电话向武汉市委第一书记宋侃夫传达毛泽东指示。这一指示既挽救了《李自成》,也保护了姚雪垠的生命。 当工作队进点的时候,武汉市委根据王任重传达的“最高指示”,对工作队作了特别指  相似文献   

3.
蔡杰 《党史博览》2001,(8):50-53
“文化大革命”前几年,文化界即开始受到毛泽东的批评。许多以历史为题材创作的小说、电影、戏剧纷纷遭到批判,帝王将相更不能在新作品中占有位置。然而,姚雪垠的《李自成》正是逆着当时的思潮创作的,书中第一卷一开始就写崇祯皇帝这个令人难忘的悲剧人物,在第一个单元中就写出后妃、宫女、太监、文武大臣等等。毛泽东所批评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书中全写了,还写了封建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牛金星等。按照常理讲,《李自成》同当时的形势相悖,应当视为“大毒草”。然而,世界上有些事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意想不到的事情总是会出现。 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文艺路线”首当其冲。恰在这时,毛泽东怀着极大的  相似文献   

4.
《李自成》五卷大书,作为建国50周年献礼的长篇小说,近日出齐了。真是令人欣喜而又感慨良多。作家姚雪垠,经历半个世纪的奋斗,耗尽了毕生心血,写成这部长篇巨著,特别是他在晚年,将最后的全部精神和心力都倾注在《李自成》身上,只可惜他没有亲自看到第四、五卷与前三卷一起出齐,就不幸病逝了。姚雪垠早在青年时代就研究过明史,对农民起义战争颇有兴趣,解放前后10年间他又认真研读明、清两代历史资料,进行创作前的准备。一开始,他就有着大计划、大抱负,决定将《李自成》写成五卷。因为,它所概括的内容是“反映在17世纪中…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与《李自成》汤胜利精通历史,善于汲取历史教训的毛泽东,曾经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给以极大关注,他谆谆告诫全党革命胜利后,坚决克服骄傲和腐败,"决不做李自成第二"。毛泽东虽然对李自成的革命方式和胜利后的骄傲不以为然,但是,他对李自成个人的人品...  相似文献   

6.
六十六年前,郭老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著名文章《甲申三百年祭》,论述李自成由胜利走向失败的原因。同年,毛泽东同志把《甲申三百年祭》列为整风文献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七律·长征》二三逸闻李安葆长征途中,毛泽东"受命于危难之间",然而,那也是他一生中写诗最多的年月。那些壮丽诗篇,生动地反映了他的思想情愫和战斗生涯。《七律·长征》便是其中杰出的一篇。作家姚雪垠评价说:诗中毛泽东以"千古少有的英雄豪迈之气。极端...  相似文献   

8.
霞飞 《党史博采》2011,(3):10-14
“李自成是代表农民利益的” 毛泽东知道李自成,是他少年时代在韶山上私塾时,那时毛泽东在“正课”之外,喜欢看“杂书”。在毛泽东爱看的“杂书”里,就有关于李白成的书籍。及至年纪稍大些,毛泽东接触的关于李自成的书籍就更多了。  相似文献   

9.
正姚雪垠(1910—1999),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全国第六届、七届政协委员。曾获1982年首届"茅盾文学奖",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他在逆境中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家喻户晓,影响甚大。少年时有过短暂的土匪生活1910年10月,姚雪垠出生于河南省邓县姚营寨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交通闭塞必致愚昧落后,他刚出生母亲就想将他溺死。幸亏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20世纪40年代末,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这个小山村,向北京进驻时,在村口,曾说了一句风趣的话:“我们上京赶考去,要考上,不要做李自成。”这时的毛泽东对如何建设新中国是早有谋划,胸有成竹的。因为,《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等著述,已经完整的论述了中国革命的独具特点和必经阶段,在  相似文献   

11.
博采之窗     
毛主席亲笔赞《甲申》 360年前的甲申年,1644年农历3月19日,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崇祯帝吊死煤山,明王朝覆灭。但大顺政权在北京只存在了40天,李自成功败垂成,留下千古遗恨,令后人每每痛心疾首。60年前的甲申年的3月19日,即1944年3月19日,《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迅即引起广泛的关注。时在延安的毛泽东读到该文,非常赞赏,先后两次号召全党学习并把它作为延安整风学习的重要文件,突出强调了戒骄与防腐。  相似文献   

12.
360年前,1644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场轰轰烈烈、叱咤风云、席卷了大半个国度,且把大明王朝推翻了的李自成农民起义胜利了;可是进入北京以后,起义军一些首领因为胜利而骄傲起来,生活腐化,进行宗派斗争,以致这次起义于次年陷于失败。60年前,1944年春上,重庆《解放日报》连续4天刊出了郭沫若的长篇史论《甲申300年祭》,总结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历史经验和教训。毛泽东同志读后加以热烈的肯定和赞扬,之后不久,他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学习和时局》的报告,其中指出:“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  相似文献   

13.
1944年5月19日至22日,重庆《新华日报》连载了郭沫若的史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文章以1644年(甲申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成败转换为主题,深刻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毛泽东的重视。他不仅赞同文内的分析,还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研究。5月20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第一部作关于时局问题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把郭沫若这位党外人士的文章列为党内整风学习的材料。根据毛泽东的意见,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甲申三百年祭》,并强调:“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履辙。” 60年过去了,2004年恰又是甲申年,中国共产党已执政半个多世纪,今日重读此文,仍然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正"决不当李自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关头,毛泽东多次告诫全党同志,要吸取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失败教训,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赶考路上持久奋斗,不断交出让人民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彰显了毛泽东不忘初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  相似文献   

15.
北京宽阔的复兴门外大街一幢临街的高层公寓中,住着一位须发银白的老人,他就是著名作家姚雪垠先生。 姚先生年过八旬,依旧笔耕不辍。他的宽敞会客室墙上,悬挂着陶行知、叶圣陶、茅盾诸先生的遗墨。他居住的正是电视片《神州一条街》的部长公寓。由于毛泽东、邓小平对他的关怀,他才从武汉来京,住在这里已经10多年。尽管他与毛泽东、邓小平从未谋面。  相似文献   

16.
初冬时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学习考察。面对土墙泥顶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场,重温毛泽东当年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胡锦涛同志说:“我们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位领导干部做起!”学习胡锦涛同志在考察西柏坡时所作的重要讲话,不由想起半个多世纪前,在我们党夺取全国政权、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毛泽东风趣地说:“我们是在进京赶考,要考好,不要做李自成。”对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明史》上称赞他“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同甘苦”。由…  相似文献   

17.
《党建》1994,(4)
重温《甲申三百年祭》有益──访温济泽纪新今年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打进北京(1644年3月19日)、后因腐化等原因失败又匆匆退出北京(1644年4月30日)350周年,是郭沫若就此历史教训写出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犯》50周年,也是毛泽东号召全党学习...  相似文献   

18.
“我们要进京赶考,要考个好成绩,决不能当李自成。”1949年3月,由西柏坡挺进北平前夕,毛泽东说的这句严肃的玩笑话,在纪录片和回忆录中被反反复复提及。对于李自成这位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毛泽东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和特殊情结。  相似文献   

19.
一、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贯穿于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全部过程 历史证明,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克敌制胜的第一大法宝。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事情的关键。开国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牢牢抓住不放,并且贯穿于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全部过程,未敢丝毫懈怠。 (一)在历史转折关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抓好自身建设的敏锐性和超前意识。 中国共产党善于从历史的经验中学习。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就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甲申三百年祭》印发高级干部.告戒全党从李自成的失败中引以为戒。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代…  相似文献   

20.
翟玉琢 《党史博采》2004,(10):45-46
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题为《甲申三百年祭》,1944年3月19日在重庆《新华日报》刊出,不久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此文之所以名为《甲申三百年祭》,是因为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部攻进北京,灭亡明朝,是1644年,按古代干支纪年为甲申年,到郭沫若写这篇祭文的1944年,又逢甲申,整整过去了三百年。从《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到今年,再逢甲申,时光又过去了六十年,但重读这篇文章,感触颇深,觉得仍有很现实的意义。《甲申三百年祭》摘引了《明史》、《明史北略》、《甲申传信录》等许多史料,客观详尽地评介了李自成的成败和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