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网络虚拟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虚拟社会正逐步介入人类生活空间,这种“数字化生存”方式,正在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笔者认为,要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忽视网络虚拟和谐社会的建构,网络传播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和谐问题加以认真研究,以探索网络传播对现实和谐社会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4,(2):16-17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已经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从链条式传播变为圆规式传播。在网络浩瀚海洋中,技术驱动着传播模式的深刻变革,信息流向很难被控制。从实际情况看,网络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导致新闻舆论场正在发生一场历史性变革。网络从“边缘媒体”变身为新闻传播主阵地,后来居上。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最为迅速的传播手段,各种消息一经上网,便迅速传遍世界各地。世界头号恐怖组织“基地”也看到了互联网这个快速有效的传播手段。在伊拉克,大部分恐怖事件,包括绑架外国人质、斩首等,无一不在互联网上率先公布。同时,它们的“高层”也会在一定的时间上网“露个面”。所有这些都可以证明,“基地”组织已经“移师”到了互联网这个新阵地,正在酝酿着新的“战争”。  相似文献   

4.
数字新闻漫画具有超文本性、交互性、评论思想性以及绘画艺术性等特征。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新闻话语载体,数字新闻漫画在互联网政治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政治信息交换、认知及评论,交际、舆论引导及操纵,左右受众“善恶审美”及促进网络舆论团体和文化圈层形成四个维度的功能。随着中国国际传播格局向“多极化”“综合化”发展,数字新闻漫画不仅带来了多元的政治信息、催生了多样化政治传播内容、实现了新闻漫画传播主体和时代青年间的新型有效互动,还在传达大量的跨文化和社会政治议程、引导国际舆论风向、增强国际传播议程设置能力、增强东西方民众的政治沟通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应该注重数字新闻漫画的网络政治传播价值,关注数字政治空间中“数字原住民”政治交流的偏好、使用“政治公关”策略对数字新闻漫画的传播环节“保驾护航”、使用“冲突”互动策略打破当代西方社会民众对其政治生活的固有认知的网络政治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5.
传媒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媒体把世界搬回了家,每一个角落的“地球村民”,都能和五大洲人民同一个脉搏跳动。距离拉近了,交往频繁了,矛盾也增多了,我们在感受人类群体力量的同时,文明冲突也不断出现。“文化传播的扩大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它还伴随着激烈的摩擦和冲突;文化传播的背后,还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计算机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信息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它在各个方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表明传播业与网络的联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象征着网络对信息产业的超越。随着因特阿的发展,网络文化将使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迅速扩大。 一、网络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因特网因其传播信息的跨时空超量综合特征以及双向互动功能,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第四媒体在20世纪末的异军突起,大大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理念,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走上新闻传播数字化发展之路。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7.
“被时代”是最近两年流行的网络词汇,用它来描述当前在El本核危机的影响下人类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恰当的。因为科学技术已经不再是装在人类手中瓶子里的那个可以改变世界的“魔鬼”了,它更像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科学技术令人陶醉的时代已经过去,“被”时代的科学技术使现代文明异化,现在到了我们思考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8.
快乐大叔 《党课》2014,(21):106-107
“科技改变生活”,这是显而易见的;可要说科技改变文学,快乐大叔却觉得难以接受。快乐大叔不否认,网络文学就是科技发展印证在文学创作上的结果,其作品的大量涌现,的确已经改变了文学固有的生产、传播、写作及营销模式,但是,文学观念和文本优劣的标准以及文学自身的秩序并没有改变,而且很难说日新月异的科技到底是改变了文学,还是绑架了文学!  相似文献   

9.
林坚  张宝根 《唯实》2009,(12):47-51
社会主义包括理想、学说、运动和制度等方面。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实践的重要问题。还要了解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和被接受以及具体实践的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基层干部形象的现状,与网络时代社会舆论传播的特征密切相关。“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网络时代更是如此,无论多么不起眼的事情,通过网络传播都可能添油加醋,甚至炒作得面目全非。事实上,有基层干部认为,绝大多数亲身接触的群众对他们工作很支持、理解,但素不相识的网友则喜欢恶语相加。这种来自网络的评价往往带有偏见,因为不少网民往往凭借网络新闻或者小道消息认识和评判基层干部,可能用情感取代了现实理性,甚至跟风式地认为“基层干部很坏”。  相似文献   

11.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 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产生,人类从语言的形成到文字的出现用了近10万年时间,从文字传播跨入印刷传播花了约4000年,从印刷传播迈入电讯传播用了1200年左右,从电讯传播进入互动传播只有100多年,从电子媒介到如今的网络传播时代,才只有几十年时间。新媒体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其容量和集合程度却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1933年5月14日,已蜚声文坛的著名左翼女作家丁玲在其位于法租界昆山花园的寓所中突遭绑架。这一扑朔迷离的绑架案随即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热点,亦被称为“丁玲事件”。在这一事件中,除时任中共中央“文委”负责人的潘梓年一同被绑架外,还有一位牺牲者,即时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有“湖畔诗人”之称的应修人。  相似文献   

13.
今年12月,是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李汉俊牺牲80周年纪念。李汉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具有十分重要影响的人物,曾被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誉为中共党内“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如果说在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上,历来有“南陈(独秀)北李(大钊)”之说,那么说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中,由于李汉俊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合作,推动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毫不过分的。李汉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奋斗》2014,(11):53-54
加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双鸭山市通过壮大主流宣传,增强舆论引导力;弘扬主流价值,增强社会感召力;建设主流阵地,增强传播竞争力;打造主流网络,增强网络影响力,不断加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建设。  相似文献   

15.
当代,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和普及带来了一系列新兴传播媒介和传播工具的迅速发展,使网络媒介成为当今理论信仰、思想观念、文化意识、价值理念、社会思潮传播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充分利用网络传媒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服务、为“大众化”服务,使理论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深刻理解,并在实践层面转化为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力,对于提高理论宣传、普及和教育成效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行政主体在运作过程中实际上是在执行行政传播的功能,或者说行政主体是通过行政传播这一形式行使行政主体职能的。所以,在人类日益政治化、传播日益现代化的今天,每一个关心政治、参与政治、投身政治的人要想不断增强政治传播能力和信息接收能力,成为传播王国里的自由公民,就必须认识政治传播现象,反观、内省自己的政治传播能力。   一、关于政治传播   要想正确地理解政治传播在行政主体执行行政职能过程中的作用,必须对政治传播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那么,什么是“政治传播”呢 ?列宁说:“下定义是什么意思呢 ?这首先就是把某一…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传播技术的发达程度塑造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不同的地位。纵观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传播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不发达阶段、较发达阶段和发达阶段,与之相对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与传播者相比依次是平等的受众、被动的受众、主动的受众。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是传播技术的发明者和受益者,未来传播技术的发展将会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促进人类传播活动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王航  唐莉 《理论建设》2010,(1):38-41
在当今社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互联网络和通讯网络的建立和迅猛发展,使信息传播的载体和方式发生了巨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借助信息化发展的先进成果,通过构建现代网络信息传播的摸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大众中更好地传播和普及。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传媒“碎片化”的特征日趋明显。以“短小精炼”为传播特征的“碎片化”环境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分享信息和理解、倡导自我赋权的需求,这种传播观给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挑战,也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本文从传媒“碎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平台建设的重点目标、对象、内容、领域、时间、路径、载体和队伍方面进行探索,规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20.
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虎 《理论建设》2006,(5):66-68
在巴赫金丰富多彩的理论宝库之中,狂欢理论己成为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作为20世纪人类生活奇迹的网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现象,更是一种凝聚着人类的狂欢精神和对生活独特的狂欢化世界感受的文化现象。网络传播与狂欢理论无疑具有紧密的关联:狂欢节的全民性与网络传播的自由开放件和交互主体性、狂欢节的仪式性与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以及狂欢的平等、对话精神体现了网络传播的内在要求。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看网络传播,一方面可以深刻地体认到网络构成了人们的第二种生活,是人们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的乌托邦承诺;另一方面也会警醒地体察到在现实世界中,全球网络传播背后错综复杂的权力、支配和霸权的不平等关系与狂欢的平等、对话精神的矛盾。狂欢理论的乌托邦诉求和现实品格的辩证统一正映射着理想而又现实的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