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技文化:内涵、层次与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建红 《理论月刊》2007,19(3):93-95
科技构成了人类的文化宝库,需从文化整体上去认识科技。科技文化包括科技知识、科技思想、科技教育与传播,科技体制、科技法规和科技道德等。从结构层次来看,现代科技文化已形成了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层次组成的相对独立的亚文化体系。科技文化的静态特质主要包括普适性、基础性与整体性等方面,科技文化的动态特质主要包括创新性、发展性与开放性等。  相似文献   

2.
浅论现代科技道德问题的起因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波 《岭南学刊》2010,(1):15-17
工业革命之后科技道德问题的凸显之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人类思维方式的限制,人类的知识水平的不足,人文关怀的匮乏,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使得来自于自然、但又毕竟高于自然界所有生物的人类对自然的统治理念和方式产生误区。面对未来,人类需要摆正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在尊重自然界的生成规律、保护人与自然协同演化的生存环境、懂得对自然界承担法律与道德责任的前提下确立对自然界的主宰地位。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伦理学会年会暨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研讨会”于 2000年 8月在湖北通山县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湖北社会科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大学等十几家学术科研机构的 30多名代表。此次会议围绕环境和科技伦理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各抒己见,深入探讨了与会议主题相关的各方面问题。在环境伦理方面,主要涉及到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全球伦理、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问题;在科技伦理方面,主要涉及到科学与伦理的关系、科技进步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在伦…  相似文献   

4.
刘建新 《理论月刊》2001,(10):72-73
人的生存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本文从构建人类生存亟需的精神支柱和终极关怀、确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价值观、自觉规范人的实践行为、强调人类整体生存利益实现人类整体共生共存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科技道德与科技发展是互动的,科技道德能有效规范科技发展的方向和科技人员的个体行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能促进社会和文化的理性化、道德化,要充分发挥科技道德对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6.
闫宏秀 《探索与争鸣》2022,(4):37-46+177
基于数据科学与数据技术的人类行为所带来的道德责任问题是数据时代必须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数据的智能化、多代理、全球化等特征使得关于道德责任问题的探讨从以人为中心的路径,走向人与技术的复合体,并将道德责任与人类对技术的信任问题关联在一起,由此引发了关于道德责任主体界定的争议。基于数据科学与数据技术的分布式道德责任虽然呈现出了数据时代道德责任的新特征,但尚未能有效诠释数据科学与数据技术的全球化与网络化特征,且不能满足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能的需求。因此,需要从顶层逻辑的视角,构建一种动态的、基于多元代理的结构式道德责任,并与分布式道德责任相融合,共同构筑良好的数字生态环境,助推数据潜能的激活。  相似文献   

7.
周菲 《长白学刊》2005,(5):74-77
城市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趋势,是社会与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结果.城市发展内涵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科学、健康的人格养成.科学、健康的公民人格是城市发展的软环境需要,是支撑城市道德文明的基石.城市发展是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文明、文化进步的集中体现,是公民人格养成的主客观环境.同时,城市发展也对公民人格的养成提出了内在规定性,如法制与道德原则、独立与自主原则、开拓与创新原则等.  相似文献   

8.
杨玲 《求索》2010,(3):91-93
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面貌,也极大地改变着人类本身,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科学技术的创新是否意味着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解放,面对人的介入,科技与人、与人生、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与人类命运之间是否正相关……本文试图从科技进步的人文基础及其社会评价标准的认识和探索中寻找这一系列现实问题之正解。  相似文献   

9.
伦理和科学技术是人类为寻求幸福而创造的两种主要文化手段.伦理给人类提供意义世界,科技给人类提供物质基础;伦理规定人类的生活目标,科技实现着这一目标.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类的伦理价值,但并不必然地使人的道德高尚.当代,随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各领域的日益渗透,人类在生命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环境伦理、军事伦理等方面面临着急需而又难以解决的诸多困惑.  相似文献   

10.
李国兴  黎洁 《人民论坛》2012,(5):142-143
要保证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使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具体人的精神世界的统一。实现两者的统一,有利于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在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 ,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精神困扰和道德难题。加强科技伦理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全面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实现对科学技术自觉有效的支配 ,而且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的道德建设 ,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人类的道德理性和科技理性是互补的 ,科学技术的运用必须得到道德理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财政要积极调整支出结构。要从支持教育、科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等入手,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科技哲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简要回顾了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历史发展并认为科学与道德是处于共构状态的一对矛盾。由于分子克隆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使这对矛盾具有新的表现形态,更为世人瞩目。本文对这一科学技术的由来和意义作了简要介绍,并从生命道德、环境道德和科研道德三个方面分析了它在道德领域对未来的21世纪提出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吴海文 《求索》2010,(12):125-127
孔子与康德是东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在面对社会大变动、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两人都对人类的道德信仰、人类命运给予了高度关注。孔子提出"仁"德,二千三百多年后,康德提出"至善"的学说,两人都是通过教育达到"仁"、"至善"的目的。本文通过孔子与康德的道德观之比较,阐述道德信仰在当今社会大变革时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技对人们的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就必然与维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发生种种正面或负面的相互作用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相互间的正面影响将会逐渐加强,而负面影响将会逐渐减弱,并逐渐走向科技与伦理道德共同促进、协调发展的人类美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多方面的,从目前的道德问题、要求和现状来看,首先应教育青少年学会关心。学会关心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国家和社会;关心人权;关心知识、真理和学习;关心地球的生态条件。树立这几种道德意识,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无论对本民族,还是对整个人类,都极为重要,极为紧迫。进行学会关心道德教育的方法是多样的,我们应该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尤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素以传统道德文明著称于世的民族来讲,面对今天严重的道德问题,在民族文化被漠视的情况下,用优秀的传统文…  相似文献   

17.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根据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阐述可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平等与共享的指导原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文章从区域协调发展维度、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维度、新时代中国外交理念维度和世界发展和平维度等方面分析"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多维互动关系,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规划:首先使区域内国家具备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合作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共同利益基础;其次发展形成合作与法制相对稳定的责任共同体;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朱霁  朱登武 《求索》2011,(4):115-116,71
当前,道德生活成为人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课题,现代社会仍然有必要重建道德生活。道德生活就是人类一切合乎道德的有目性的活动。道德生活构建的基础是底线道德,原则是道德律,目标是德性善。道德生活的构建有赖于道德生活主体的生成与道德生活秩序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黄霞 《理论月刊》2003,(8):134-136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潮流,是20世纪末人类做出的明智抉择.全面地阐述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对一个发展中国家尤显重要.可持续发展思想应包括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以及自身利益与人类利益的和谐共处等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科技伦理困境是人们面对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人类生活何以平衡的谨慎思考。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科学技术也成为了人类生活中的重大伦理危机之源,科技伦理困境背后隐藏着科技伦理本身的二律背反,这种二律背反急需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和解。反思西方道德哲学基础是我们探索科学技术发展面临的深层问题与科技伦理实践方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树立当代科技伦理观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