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文化中,以色彩绚丽的民族服饰最为瞩目,它不仅是各民族外观上的显著标志和各民族生活习俗及审美观的体现,更是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里程碑。无论在学术上、艺术上都有其研究价值。傣族在云南是一个较大的民族,大多生活在云南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居住在元江的傣族按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称,主要有“傣雅”、“傣仲”、“傣卡”、“傣掌”、“黑傣”等。各支系的服饰婀娜多姿,各具特色。下面主要介绍妇女的服饰。傣雅:元江傣雅,主要居住在大水平乡和东峨乡。傣雅妇女的服饰为:上衣两件,一件贴身内衣和一件无…  相似文献   

2.
征鹏 《今日民族》2013,(1):19-21
傣家人称节日为“摆”。称过节为“毫摆”。“赶摆”是汉、傣语混用词,“赶”为汉语,“摆”为傣语。连起来意为过节。  相似文献   

3.
“布傣”为壮语译成词,傣人的意思。金龙布傣是聚居在桂西南中越边境,龙州县金龙镇境内的一个小族群,人口1907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67%。据专家考证,金龙布傣是秦汉时期生活在中国广西南部、越南北部的骆越民族的后裔。解放初期进行民族识别时,被国家定为壮族。但一直以来,他们习惯自称为“布傣”。  相似文献   

4.
年已不惑的罗维忠家居勐腊县曼蚌寨,距我居住的昆明遥遥近千里。我是8年前到这个村寨采访时认识他的,因为是同年生,两人又投缘,所以按老百姓的习惯我们“打”了“老庚”,即结为好朋友。 “曼蚌”是傣话,意为“有盐水塘的寨子”。可曼蚌不是傣族村寨,而是生活着41户、200多人的壮族寨子。这里距离中老国境线有5小时的山路,寨子里的人经常去老挝乌德江边的勐宋壮族村寨走亲戚。这还是曼蚌小学的傣族女教师依望最先告诉我的。 曼蚌的环境有如傣家村寨,人们住着傣式竹楼,言语傣腔傣调,妇女束发穿裙,以至长久以来许多人把曼蚌的壮族…  相似文献   

5.
傣剧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傣刷子十九世纪初在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形成,流布于德宏州各县及缅甸东北掸邦地区。最初以坐唱形式出现,以后受佛教文化及滇戏、皮影戏的影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展为“进三步”,“退三步”的“三神岗”(傣语)形式,在竹搭、土筑的舞台上演出,主要为傣族的各类庆典、  相似文献   

6.
傣家有句成语:“有摆(节日)要演戏,无戏不成摆”。这“戏”指的就是傣戏。 傣戏在德宏只有100多年的历史。1880年盈江土司刀盈廷让傣族知识分子将一些京剧、滇剧的剧本翻译成傣文,并由此将傣译内地剧搬上了舞台。  相似文献   

7.
傣族取名     
依金坎 《今日民族》2013,(10):50-50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里,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取名。婴儿满月以后,父母便去找寨子里比较有威望的老人或者寺庙里的“都毕”(傣语,住持的意思)赐予孩子名字。取名字的方式很讲究,“都毕”和老者会根据婴儿出生的生辰来推算出孩子适合什么样的名字,并写下“宰搭”(宰搭,傣语即命运)。  相似文献   

8.
“树密了看天才一点点!”赵江一边开车一边这样说。从曼耗过红河进入金平后,公路变得坡大弯急,山中的树也多了起来。在赵江傣腔傣调的汉话中,我们知道了金平许多值得牛气的地方,比如路边的一处山篝便是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拍摄地,一位德国老太太到金平进行扶贫项目后,这里纯朴的山民和山野的清幽使她产生了依恋之情…… 赵江自认为汉话说不稳,讲得最好的还是母语傣话。他自小生活在傣寨,到上初中时才学会讲汉话。赵江的傣名叫“合福”,这是妈妈给取的,有双手合掌祈福之意。看着他地道傣家小伙子的模样,很难相信他的另一半…  相似文献   

9.
李宏 《今日民族》2010,(3):21-24
“串姑娘”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就在这里写成。当地傣族青年男女社交恋爱的方式傣语称“猎少”,意为“串姑娘”。  相似文献   

10.
傣族的古代历史,或者说傣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何时开始,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有的学者主张从后汉掸国写起,有的不同意这个意见。笔者同意前一说法。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汉晋时期称之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掸从单音,本读如“胆”,再转译作“擅”。《后汉书·本纪》李贤注:掸者擅,《东观记》作“擅”,掸擅一音之转。近代傣族有傣泐(音le)、傣那、傣雅、傣绷等自称。掸,源于  相似文献   

11.
刘红妍 《今日民族》2011,(12):44-46
如果你来到傣家做客,听到最多的就是傣族朋友对客人表达“如利金旺”的祝辞。而在傣语里,“如利金旺”就是好吃好在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崩龙族     
崩龙族是我省边疆一个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有七千多人,绝大部分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其余分布在保山地区潞江坝以及临沧地区的镇康、耿马等县,与景颇、傣、佤、傈僳、汉等民族交错杂居,仅在德宏州潞西县三台山公社和镇康县军弄公社有小片集中聚居。崩龙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崩语支,没有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族相处,不少人能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少数人还能使用傣文。族称统一为“崩龙”。但也有“昂”(红崩龙)、“冷”(花崩龙)、“梁”(白崩龙)、“汝买”(黑崩龙)以及“布雷”、“纳安诺买”等自称或他称。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县委、政府抓住云南省委和普洱市委推进桥头堡建设,创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机遇,结合当前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和孟连实际,大力引导、助推孟连县民间至今普遍存在的“宾弄赛嗨”族际团结互助机制(“宾弄赛嗨”系傣语,“宾弄”意为亲戚,“赛嗨”意为朋友,  相似文献   

14.
傣族祖先有建寨先立寨心,建勐先立勐心的习俗。勐腊坝子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一个大坝子。勐心寨叫曼庄寨,传说是古人从勐腊坝子两端即坝头坝尾同时赶猪相会于曼庄,古人就把此地确定为勐心寨。勐腊坝子的勐心,在曼庄寨子东南方向二百米处的一块草坪上,其标志是一棵菩提树。傣语称这株菩提树为“戈西利庄勐”。“戈西利庄勐”,在傣语里意思是勐腊坝子(勐)中心标志菩提树。这棵菩提树初看是一株,其实并非一株,而是四株,到树下仔细看就能看出。在傣文《勐腊地方史》中记录的“四棵一塘”说的就是这棵树。古人栽植时是以2株…  相似文献   

15.
江严  李一 《今日民族》2004,(12):40-41
葫芦丝是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从古至今使用的一种舌簧乐器。葫芦丝傣语名“筚朗道”,德昂语称“筚格宝”,阿昌语称“拍勒翁”,意为用葫芦做成的吹奏乐器。译成汉语,曾名为“葫芦丝”、“葫芦箫”。由于它既区别于哈尼族的“芦笙”,又区别于“箫”(箫无簧),故人们将它定名为“葫芦丝”。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解放初,一些文艺工作者下乡体验生活,听傣族讲不太准确的汉语,将“笙”误听为“丝”。  相似文献   

16.
州市     
《创造》2009,(11):18-18
西双版纳:首个傣文网站 中国第一个傣文新闻网站——西双版纳傣文新闻网建成开通,在为国内外傣族同胞提供一个现代化交流平台的同时,也标志着长期以来依靠贝叶传承、口传笔录的傣文和傣族文化,在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征程中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南桂香 《今日民族》2009,(11):60-62
耿马,傣语称为“勐相耿坎”,意为追随一匹白色骏马寻觅到的黄金宝石之地。耿马地处云南省西南部,全县国土面积3837平方公里,总人口265977人。县境内世居着汉、傣、佤、拉祜、彝、布朗、傈僳、景颇、德昂、回等10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4.4%。,耿马是通往缅甸的陆上捷径,国家粮食和蔗糖生产基地,云南民营橡胶主产区,蒸酶茶之乡,孟定清水河口岸为国家级一类口岸。  相似文献   

18.
云南历史上有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一是元江东北部(内地民族区)的藏缅语族文化,以滇、西爨、南诏、大理文化为代表;一是元江西南部(边疆地区)越(傣族)、濮(孟高棉语诸民族)文化,而以傣文化为代表。傣族有今德宏的傣那和今西双版纳的傣泐两大支系,还有许多较小的支系。傣那地区于南诏西开寻传时,“革之以衣冠,化之以义礼”,特别是元、明多次征讨麓川,汉文化浸润日深,而“傣泐”地区僻在南疆,长期和内地处于隔绝状态,因而是保留我国古越人文化最多和受汉文化影响最少的地区。研究西双版纳傣泐的历史文化,不仅有助于追溯我国古代南方越文化的源流,而且对于了解中国南方越文化与东南亚掸泰文化的关系,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滚乃散记     
也许因我奶奶是孟定傣族,那里有我的“比浓傣”的缘故吧,孟定——那充满着绿色生机的美丽坝子于我总有着一种莫名的熟悉和感动,当我第一次走近她时,便不由得从心底深深爱恋上她。我曾先后两次调入孟定工作,其间流连过许多美丽的傣家村寨,而当我远离时,难以忘怀的是那一方水土一方人,尤其是那南定河畔的一个小村寨——滚乃。  相似文献   

20.
信息     
《今日民族》2010,(7):63-64
云南出版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口袋书”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编写、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团结一家亲——云南省民族团结知识简明读本》一书,近日以汉文和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景颇文、傈僳文、拉祜文、佤文、彝文、哈尼文、藏文、苗文、纳西文、白文等12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发行。7月30日,省委宣传部、省民委共同举行了出版仪式暨新闻发布会。《民族团结一家亲》以问答形式,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地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简述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