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推动"三留守"关爱工作是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可以提高对精准扶贫的满意度,助推产业扶贫取得实绩,巩固贫困村的脱贫成果。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三留守"人员的关爱对象与贫困认定挂勾,关爱措施碎片化现象明显,关爱效果考核机制缺失。对此,应坚持服务大局、互利共赢和协同作战原则,从顶层设计、考核评价和队伍建设入手,使精准扶贫助推"三留守"关爱工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2.
2020,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脱贫攻坚的成果无法巩固,那么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承诺也就很难实现。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既要保障脱贫人口不返贫,也要保证不出现新增的贫困人口。在新的形势下,通过制度创新,保持政策和机制的连续性、稳定性,使精准扶贫的成果不会因为精准扶贫任务的完成而减弱。对此,要做好精准扶贫的三个转变,即减贫的目标从绝对贫困转变为相对贫困;减贫的区域从单纯的农村减贫转向城乡统筹;并在此基础上从精准扶贫转向全面的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五个一批"脱贫措施是针对贫困多维性的制度设计。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发展生产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易地扶贫搬迁要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生态补偿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推进教育脱贫要重视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社会保障要关爱特殊群体,不断提高扶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4月6日至10日,根据全国政协安排,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住鄂全国政协委员活动召集人、十一届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为团长,率部分住鄂全国政协委员赴湖北省恩施、宜昌部分县市考察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工作,并到相邻的重庆市巫山县就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对比考察。考察团一行先后听取了恩施市、宜昌市和重庆市巫山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12个贫困村落和扶贫产业,  相似文献   

5.
伴随精准扶贫阶段性任务的达成和扶贫开发工作步入常态化,我国2020年后的扶贫开发工作将面临四个重大的转型:首先,脱贫攻坚的治理形式将转向长效机制的建设。其次,绝对贫困的治理目标将过渡为相对贫困。再次,精准扶贫的治理经验将融入民生保障体系。最后,以农村贫困为主的治理对象将逐步调整为城乡贫困统筹治理。对此,应在相对贫困线设置、严防社会救助救济化风险、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推进"一体两翼"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国民教育、巩固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成效和扩展社会福利服务等八个方面作出积极努力,以巩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长期成效。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常州市扶贫开发工作已经从消除绝对贫困进入到缓解相对贫困、推进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阶段,总体上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扶贫政策不够完善、扶贫合力不够有力、扶贫力量有待加强、保障机制不够精准、自我发展动力不足、扶贫宣传不够深入等短板。  相似文献   

7.
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嵌入贫困数据、脱贫方针、扶贫措施、扶贫机构、脱贫判定标准的大数据综合平台,可以准确掌握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与致贫原因,确保扶贫工作的精准发力;可以构建扶贫工作监测与追踪体系,解决"扶持谁""谁来扶""如何扶"的难题,推动精准扶贫战略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治理贫困的指导性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理论在扶贫攻坚阶段的发展延续。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期就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长足推进了浙江的扶贫工作。新时期,浙江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不断结合本地实际,走出了一条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为全国各地实施精准扶贫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何解决深度贫困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深度贫困问题背后折射出的非经济因素日益凸显,伴随精准扶贫进程而出现的贫困概念的泛化、经济理性与公共价值的矛盾、乡土逻辑与现代性的冲突、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脱贫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亟需要进一步厘清。同时,伴随这一进程出现的政策依赖、资金依赖、技术依赖、心理依赖等现象对精准扶贫工作产生了诸多阻滞,经济贫困转向文化贫困、精神贫困的负外部效应不容忽视,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重新回归和审视精准扶贫的过程性策略,强化贫困户精准识别,围绕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发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不断提高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返贫的特征、成因及阻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返贫预警机制,干预、阻断返贫,成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基础工程。目前精准扶贫中返贫具有区域性、突发性、频繁性等特征。返贫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抵御风险能力较差,贫困户自我发展意识不足,制度不够完善等因素有关。要构建返贫预警机制,提升精准扶贫效率,为彻底巩固脱贫成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解决贫困群众最迫切、最基本的需求是精准扶贫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直接影响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当前,对扶贫需求把握不精准、扶贫联动机制不健全和扶贫考核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制约着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群众需求的满足,因此,需要通过深化驻村帮扶、强化扶贫联动和完善扶贫考核反馈等策略来逐步化解。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具体可以通过完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互联网在教育扶贫中的投入,帮助贫困人群树立互联网思维等措施来助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3.
正为服务精准扶贫大局,助力解决精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近日,阜宁县政协组织委员视察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积极建言献策。委员们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实现全面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的重要举措,全县上下应当高度重视,形成共识,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强势推进,务求实效。委员们建议,要对照标准,深入调  相似文献   

14.
<正>阻断隔代贫困,教育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提高整体脱贫效果和质量的长效之策。3月8日,在鄂全国政协委员省民进副主委龚胜生委员接受采访时说,针对部分地区教育扶贫中存在的扶贫对象识别不够精准、对贫困生关爱不够精准、对职业教育贫困生的资助不够等短板,需要加大力度补齐。他建议,完善贫困学生建档立  相似文献   

15.
正贫困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我国反贫困工作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尚未摆脱贫困人口多、贫困区域分布广和贫困程度深的局面。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成为热词。那么,如何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来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指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来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是有条件的农  相似文献   

16.
正五指山市是国家级贫困市,地方财政收入不高,扶贫治困任务不轻。目前全市共有22个整村扶贫推进村庄,13253名精准贫困人口。要实现三年脱贫,两年巩固目标,五指山市在精准扶贫政策宣讲方面开动脑筋,想方设法让贫困群众了解扶贫政策,实现"明白政策,拥护政策,用好政策,脱贫致富"的目的。聚焦短板,宣讲政策。针对贫困户多为读书少、技能缺、病致贫等实际情况,根据年初市委印发的《五指山市脱贫攻坚工作方案》,从  相似文献   

17.
正福建在具体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其中以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三明市的具体实践为典型。"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一是"三步"工作法。在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工作中,采取"一申请、两比选、三公示"的方式最终确定贫困农户名单;二是"四因四缺"分类法。即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把贫困农户按照"因病、因残、因学、  相似文献   

18.
教育扶贫研究,是建立在广泛认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即承认教育的扶贫功能这一基础之上的。教育既是贫困的内容,也是贫困的原因;既是脱贫的目标,也是脱贫的手段。教育扶贫主要是指针对贫困地区致贫的教育因素,切实加大作用于贫困人口的教育资源投入和资助,努力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进而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一种扶贫方式。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路径,精准扶贫是教育扶贫的根本工作机制;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精准扶贫是教育扶贫的重要保障。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教育扶贫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使贫困人口彻底脱贫,防止脱贫人口返贫,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加强教育扶贫。  相似文献   

19.
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内涵阐释、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准扶贫思想是党和政府未来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对我国实现全面脱贫起关键性作用。就精准扶贫的内涵来讲,差异性是精准扶贫的基本前提、精准性是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系统性是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发展性是精准扶贫的本质属性、托底性是精准扶贫的政策底线。当前,精准扶贫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识别模式中的瞄准偏差、人口流动背景下的贫困户参与度不足、内部分化导致的成本激增、管理机制中的效率低下、资源链接中的社会力量参与欠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精准扶贫脱贫作用的发挥。为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消除障碍,以增进精准扶贫的顺利实施和提高其扶贫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次重大战略创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精准扶贫战略有利于实现资源的精确配置,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但基于L县的实地调查发现,精准扶贫政策在基层执行过程中仍遭遇着结构化困境。贫困的"多元性"与帮扶措施的"简单化"、精准扶贫内涵的"丰富性"与基层实践的"局限性"、脱贫攻坚的"暂时性"与能力建设的"长效性"之间存在矛盾,贫困群体参与的主体性缺失和反贫困实践中的性别盲视等,都导致精准扶贫实践陷入了结构化困境。基于此,从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角度出发,提出要严格执行多维贫困识别机制,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不断进行基层扶贫治理机制创新,并纳入社会性别意识等优化路径,从而帮助贫困人口实现永久脱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