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传统哲学体系的“板块说”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严密逻辑性。无法显出“整钢”的性质。其原因,从发生学角度上看,是由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产生过程加以人为的割断,明显地表现在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和贯彻,或者认为马克思在创立体系时,首先是历史领域的变革,至于自然观,则是以后的  相似文献   

2.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的新见解施一青在《哲学研究》第5期上发表题为《哲学的历史发展来看码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一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问题上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他指出,近年来广泛流行于我国哲学教科书和报刊上的一种观点;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另一种观点: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为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科学, “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而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相似文献   

3.
卢冀宁 《理论学刊》2012,(4):66-69,128
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构建》一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优先地位、前提地位,辅之以若干部门哲学,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思路独到且合理,但也有个别地方有可商榷之处.与黄老的看法商榷之处有三点:一是近二三十年我国一些哲学家试图以实践核心范畴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尝试和努力还是值得尊重的、有意义的.二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研究和宣传,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以创新并提出斯原理、新观点在今天恐怕更加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构建》一书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哲学界的丰硕研究成果的概括和吸纳似嫌不够.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无疑具有超时代、超当代的意义,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其体系又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相似文献   

4.
冯靖 《世纪桥》2009,(5):85-86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重要的基础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称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表现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新唯物主义”哲学,实践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并体现马克思哲学的时代精神,实践观点和思维方式是我们未来研究、发展、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几乎所有的哲学教科书都只讲了五对,其中之一就是“必然和偶然”,或“必然性和偶然性”。《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还提到“必然与自由”。1982年春,我在哲学上提出“一分为三”、“三分法”、“立体思维”,尔后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立...  相似文献   

6.
世界观的定义打开任何一本哲学教科书,几乎第一句就读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请看下列几本有较大影响的著作和教材给世界观所下的定义。苏联出版的《哲学百科全书》说:“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一般观点的体系。”1963年苏联出版的哲学教科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说:“哲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从产生之日起就是或多或少完整的世界观,也就是世界即自然界、社会和人的一般观点的体系”。  相似文献   

7.
“条件”是马克思主义极为重要的范畴,传统哲学教科书却仅仅在讲“联系”范畴时联系了一下,能深入全面地予以论述,笔者认为这是不够的。 (一)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范畴的“条件”,是指制约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条件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马俊峰 《唯实》2010,(8):64-70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合法性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内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的兴起,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也势在必行。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散见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还处在构建之中,没有一个完整的现成思想体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对“是否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表示质疑。解决此问题,需要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是否有一个政治哲学分支”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性质问题,国内外历来存有争议并逐渐形成了三派观点。一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二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仅是一种社会学理论。早在1957年,刘丹岩、高清海和邹化政就分别撰文提出历史唯物主义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应将它从哲学中分化出去而构成社会学。第三种意见断言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哲学和社会学的双重名称与地位,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哲学,又是一种社会学。王复三、陈锡林在《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属性》(《文史哲》1994年第2期,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中重新肯定了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三个维度的考察,阐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应当以“现实的人”作为其逻辑起点。正是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逻辑地展开它的全部内涵。以“现实的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既符合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本意,也能够经受历史的检验、回应现实的呼唤。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为本”的哲学。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先进地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匈牙利共产党人卢卡奇、德国共产党人科尔施和意大利共产党人葛兰西,一般被认为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以及葛兰西的《狱中笔记》被认为是这股思潮的理论基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发  相似文献   

12.
实践的本质和形式新议蔡永生,李明富随着“实践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讨论的深入,我国学术界更多的人认识到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有的学者提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范畴。有的学者提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普遍使用了“世界的本原”这个概念,并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然而,只要细究一下“本原”概念,就会发现上述提法是难以成立的。 一、“世界有本原”是旧哲学的主张 何谓“本原”?按照哲学词典上的解  相似文献   

14.
即将在全国各级干部和党员中普遍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中,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以下简称《学习纲要》)一书无疑是一本极其重要的教科书。如何搞好《学习纲要》的教学工作,使广大干部和党员在新时期下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是一项涉及到这次学哲学成效的关键问题。通过学习《学习纲要》,我们感到,在《学习纲要》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切实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哲学界部分同志明确指出,存在概念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参见黄楠森著《〈哲学笔记〉与辩证法》;张奎良:《存在、实在和实体》,载《哲学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九期;孙云、曾杰:《哲学体系要朝着一体化链式结构方向发展》,载《学习与探索》一九八四年第六期;常青:《存在—应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范畴体系的逻辑开端》,载《求是学刊》一九八四年第三期,等等),存在究竟是不是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涉及许多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本文主要想从哲学史的角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式的体系。这个问题关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与一切非科学的哲学的根本区别,关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和前途,因此不能不说清楚。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创立,标志着哲学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结束了辩证法同唯物主义长期分离的局面,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宣布了一切旧的,企图创立“终极真理”哲学体系的想法,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任何一派哲学体系的重大区别就在于,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最一般的立场、观点、方法。并且从根本上克服了哲学同实践的对立关系,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说什么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就是极为荒谬  相似文献   

18.
刁隆信 《探索》2004,(2):134-13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首先必须“回到马克思” ,弄清其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方法 ,弄清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认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 ,吸收其合理因素 ;还要批判地研究哲学史 ,研究西方形而上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哲学。进一步发掘哲学史宝库中的珍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包括其教科书及其体系的创新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与其教科书体系是有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理论体系只有一个 ,而其教科书体系应具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王福敏 《世纪桥》2007,(8):62-63
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马克思哲学就是一个知识论体系,这种观点由于过分强调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而重新陷入旧的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之中,没有领会马克思哲学的实质与精神。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也许人们会不加思考地回答出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但从马克思创建其哲学体系的根本目的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大众哲学。辨证性和唯物性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方法和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伟大之处,就在于它颠覆千年以来哲学的精英性、贵族性、缥缈性,取而代之的是大众性、实践性、应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真正具有普遍实践意义的大众性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