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李甡 《北京观察》2012,(7):66-69
正一封信多年前,在北京报国寺文化市场购得陈觉民1975年五一节致周建人信札一通。信较长,写了满满四页。从信里透露的信息可知,陈是一位饱学之士,家学也不一般。其父名燮枢(1874—1958),字赞卿,又作赞钦,与鲁迅先生是留日旧交。曾协助徐锡麟办学,加入光复会。绍兴光复后,任浙江临时议会议员,全国第一届众议院议员,有《辛亥绍兴光复见闻纪略》、《德育课本》等专著。陈觉民1933年在上海肄业时,曾多次随子英叔去鲁迅家造访。陈子英(1885—1950),名浚,绍兴  相似文献   

2.
章锡琛(1889~1969),浙江绍兴人。1909年毕业于绍兴山会师范学堂。1912年他到上海进入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工作。1921年接手编辑《妇女杂志》,并和周建人一起对杂志进行革新,发行由  相似文献   

3.
任铭 《中国人大》2010,(16):42-42
周建人,绍兴人,鲁迅三弟,现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鲁迅研究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高教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至1967年出任浙江省省长。周建人还曾先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相似文献   

4.
从寿镜吾的信谈鲁迅曾于1908年从日本回国寿镜吾,名怀鉴(1849—1930),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他对鲁迅也很关心。据《鲁迅日记》,他们在1923年还相互通信。可惜,这次通信没能保存下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有《鲁迅日记》上没有记载的寿镜吾给鲁迅的另一封信(原件现存绍兴鲁迅纪念馆)。这封信写于“五月朔日”,信面写着:  相似文献   

5.
雨蔚 《传承》2008,(9):39-41
"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南宋诗人陆游曾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家乡社戏上演时的场面。近千年后的今天,绍兴社戏在农村上演时依然延续了这样的壮观。去绍兴坐乌篷船、喝黄酒、吃茴香豆、看社戏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但最最令我心动的还是那里的社戏。最早知道社戏,是在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中,虽然时隔久远,但那一大群顽童穿梭于观众中的热闹场面,以及河道中停满  相似文献   

6.
寻访鲁迅     
在绍兴众多的胜迹中,鲁迅纪念地是我最向往的一处。那天我与市政协文史委视察组的同志来到这里,寻访鲁迅——中国文化巨人的足迹。鲁迅纪念地对外开放场所有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和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鲁迅光辉的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的。我踏进鲁迅纪念地,逐处观瞻,感受良多。鲁迅故居位于绍兴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现为都昌坊口19号,1881年9月25日(农历八月初三),鲁迅诞生在这里。鲁迅故居临街两扇黑漆石库门,系原新台门的边门,是当年其家人出入的地方。我从此穿过长廊,走进一扇小门,即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这里原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即由此得名。鲁迅曾在《狗·猫·鼠》一文中回忆道:"那  相似文献   

7.
在禾苗抽青、柳芽冒绿的时候,我来到江南文化古城绍兴.第一件事就是参观鲁迅纪念馆.没有想到,在参观鲁迅纪念馆的过程中,一框七律的条幅却牵动了我另一番情思.这框条幅,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九年)临死前写的一首题为《示儿》的诗.诗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即今浙江绍兴)人.他一生有不少时间生活在绍兴一带,其中沈园是他经常去游览吟诗的地方.现在沈园怎样了?我参观鲁迅纪念馆后,便迫不及待地又向沈园走去.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是鲁迅最喜欢的短篇小说。他在文中塑造的孔乙己的这个艺术典型,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不久前,我在浙江宁波天一阁查完资料后,来到绍兴,特地到鲁迅中路283号咸享酒店去寻找当年孔乙己的影子,并亲自体验一回孔乙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酒楼     
受鲁迅作品《孔乙己》的启发,傅丹舟把他的酒楼命名为孔乙己酒楼。位置选在北京城最具江南韵味的什刹海边上。 傅丹舟浙江绍兴人,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喜爱同乡文豪鲁迅的作品。现在可算是个儒商。  相似文献   

10.
鲁迅《〈呐喊〉自序》一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使得其中对中医的论断——“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并经常被人提起。这使得一些中医支持者非常尴尬。有人说,这是因为鲁迅的父亲在患水肿后被“庸医”(其实是当时绍兴著名的中医)用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蟋蟀一对、败鼓皮丸之类稀奇古怪的中药治死(《朝花夕拾·父亲的病》),他因此痛恨中医而产生的“偏激”看法。  相似文献   

11.
绍兴,呜响着史前风铃,流淌着远古诗情,有虞舜的庙宇,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的都城,徐渭、鲁迅的书屋…一篇《兰亭集序》墨香飘千年,一只“红酥手”牵动万人心,一坛老黄酒醉了整个华夏民族,会稽山水的云烟秀色,古越大地的儒雅风流,绍兴因其悠远历史而缤纷斑斓,绍兴因有水乡泽国而婉约妩媚…  相似文献   

12.
70多年前,一位神情冷峻刚毅的青年,怀着深沉的忧患与思索离开了家乡绍兴。后来,他用那支产自家乡的“金不换”毛笔,写下了许多风靡中国、惊世骇俗的小说与杂文。1921年底,一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阿Q正传》在他笔下诞生,活画出一个像压在大石下的草一样已有4000年之久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上世纪30年代,我省有位美术教师,在当时沪杭铁路局的支持下,个人创办了一本命名为《艺风》的美术刊物。这本刊物是我国现代早期历时最久、出版期数最多、影响最大的美术刊物之一。他就是浙江绍兴人孙福熙。孙福熙(1898-1962),又名祜熙,字春舌。1915年毕业于绍兴浙江第五师范学校。1919年与胞兄孙伏园一起赴北京,经鲁迅介绍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同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经北大校长蔡元培推荐,赴法国勤工俭学,考入法国国立里昂美术专科学校,专攻绘画与雕塑。1925年回国,在北京协助孙伏园编辑《京报》副刊。曾为鲁迅散文诗集《野…  相似文献   

14.
从1912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其间,曾在北京绍兴会馆、新街口公用库八道湾11号、西四砖塔胡同61号和阜成门三条21号居住过。绍兴会馆 鲁迅是随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迁到北京的,一时找不到住处,便借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鲁迅独自—人住在会馆西侧的僻静的“补树书屋”。 鲁迅在教育部的同僚,大多沉湎于各自的嗜好,或嫖或赌,或把玩古玩或摆弄书画。鲁迅生性俭朴,  相似文献   

15.
访鲁迅故里     
终于有机会造访我向往了二十多年的绍兴了。对于造访绍兴,那份期待,那份虔诚,那份好奇,一切皆源于鲁迅。在鲁迅笔下,绍兴一次次呈现出它的古朴、它的厚重、它的挥之不去的人文气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乌毡帽和乌篷船、故乡的社戏、咸丰酒店的茴香豆……这些事物,通过鲁迅的笔触,以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吸引着人们走进绍兴,走进鲁迅当年生活过的土地,感受她特有的风情,解读她特有的文化。去的那天,天公并不作美,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隔着车窗玻璃和雨帘,街上的景色似真似幻。导游像背书似的,一会儿叫我们向左看,说这是鉴湖女侠的倩影,为…  相似文献   

16.
1 胡风与鲁迅,曾经有过非同一 般的来往关系。翻开《鲁迅日 记》,我们即可发现,胡风与鲁迅自从1934年2月13日第一次在上海见面后(胡风《回忆参加“左联”前后》谓第一次见面为1933年7月,但《迅日记》没有记载),关系一直十分密切。 他们之间的书信来往十分频繁:从1934年1月起到1936年10月鲁迅病逝止,胡风曾给鲁迅书信五十二封,鲁迅亦曾给胡风书信二十三封(《鲁迅书信集》现存六封)。有时鲁迅几天内能连续收到胡风的书信,而鲁迅也几乎重要书信必复。这个  相似文献   

17.
心萦百草园     
一川 《天津人大》2006,(10):45-45
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一课文,我能背得烂熟。从那时,就清楚地知道绍兴周家新台门后有一个百草园。作为鲁迅先生童年“乐园”的百草园,在我的心目中是一块非常神圣的地方。百草园记载的是鲁迅先生对童年甜美的回忆,衬托出先生一颗天真的童心;百草园也承载着先生儿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新知识的追求的天真幼稚和欢乐的心理。我从十几岁就想:能亲自到百草园看一看,玩一玩是莫大的幸福、自豪。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17,(21)
<正>很多年前,我到过绍兴,一条绿绿幽幽的河道,添了几分古城的灵动别致。今天的古城绍兴,往来纵横的流水给城市带来古老的诗意,只是不见了乌篷船。怎么样进入绍兴会稽?进入鲁迅的故乡?"我还记得天上那轮金黄色的圆月,下面是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田。"据说,大部分的人,尤其是1972年以后的日本学生,都通过那轮皎洁的明月,进入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的故乡。  相似文献   

19.
李涛 《当代广西》2010,(11):52-52
到今年,绍兴建城已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提起绍兴老街,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鲁镇。在鲁镇,最吸引人的当然要数多次出现在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成亨”二字,源出于《易经·坤卦》句“品物成亨”,意为“少长成集,群贤毕至,财运亨达”。“成”意为全、都,“亨”即亨通,寓意是大吉大利。  相似文献   

20.
欧阳健同志《鲁迅是怎样评论〈水浒〉的?》一文(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均引自此文),主要论点是:“鲁迅关于《水浒》所写的是‘侠之流’的‘强盗’,《水浒》供市井细民‘娱心’,‘为市井细民写心’的论述,是鲁迅论述《水浒》的精粹所在,又是被掩盖、被歪曲得最严重的部分。”笔者认为,所谓《水浒》“强盗”说、“娱心”说、“写心”说(作者还说鲁迅认为后两说是《水浒》的创作动机)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