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视角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共同文化精神演进的趋势 ,认为霸权主义是多元文化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并危害着人类文明的缔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人类文化精神走向具有高度一致性 ,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将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中国文化虽历经多次转型,但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邓小平文化思想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芒,实现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新文化基因若干问题思考提纲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内在于各种文化现象中 ,并且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传承和展开能力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 ,以及具有这种能力的文化表达或表现形式的基本风格 ,叫做“文化基因”。当代中国新文化基因的顺利成长有赖于全社会自觉的提炼、培育和传播。当代中国新文化基因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活力 ,同时也应当促进其与经济全球化和人类文化多元化、多样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于文俊 《理论月刊》2003,(9):117-119
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构成严峻挑战。重视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加强网络管理、继承和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和主要内容。要在多元文化并存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指导地位,抓好主流文化建设,允许健康的非主流文化存在,构建和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5.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主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睿 《长江论坛》2002,(6):57-59
全球化浪潮正以波涛汹涌之势迅猛发展,对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全球化进程的主线是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扩大和频繁,必然带来国际间政治、文化的交往,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趋势。文化全球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是文化的国际化、世界化、多样化,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激荡、融合的过程。它包括:第一,在平等交流条件下不同文化传统之  相似文献   

6.
构建新世纪中国对外文化战略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国际社会文化化的要求,是当前对外文化交流现状和战略机遇期国家发展的要求,也是保障文化安全的要求。国家力量的不断提高、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飞速发展为构建中国对外文化战略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构建必须以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中心,以坚持相互借鉴,寻求共同繁荣,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为目标,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以清醒认识中华文化在国际文化秩序中的地位为前提。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开放性、时代性和前瞻性是其本质特征。民族性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鲜明特色,科学性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石和先导,大众性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源泉,开放性和时代性展示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精神风貌,前瞻性指明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以其独特的内涵和方式自立于世界先进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8.
那拓祺 《理论月刊》2001,46(1):15-17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集中反映,又对社会经济、政治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理论文化成果.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一切旧的社会制度,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汪世珍 《理论月刊》2003,(4):114-116
本文认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机遇和挑战.中国先进文化必须面对经济全球化,积极吸收和借鉴一切对我有用的文化成果,走融合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0.
罗保华 《前进》2004,(2):44-45
全球化不仅带来世界经济的交流与渗透,也给人类文化与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由此也将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深刻的变革。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注重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以及先进价值观建构问题。全球化:文化建设面临的时代背景全球化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它无情地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必然带来“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