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革命的德莫克拉西(民主主义)》,是少年中国学会1922年7月杭州年会上该会北京的部分会员的一份提案(即《北京同人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发表于《少年中国》第3卷第11期,署名依次为黄日葵、陈仲瑜、邓仲、刘仁静、李大钊、沈昌。该文被收入1989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文集》(续)和1989年9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遗文补编》。该文到底是不是李大钊的文字呢?笔者认为,很值得重新研究。现据考察,该文的执笔者并不是李大钊,而是邓中夏。一、关于《提案》产生的背景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最…  相似文献   

2.
许进 《世纪风采》2008,(8):28-29
日前,我读到刘文澜女士所撰《父亲刘仁静的“监护”岁月》一文,对刘老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境遇有了详细的了解,也唤起了我对刘老的回忆。我是从中学课本上第一次知道刘仁静的,当时的课本上介绍说陈独秀和刘仁静是中国“托派”的头头。托派是托洛茨基派的简称,中国“托派”又称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当年,所有被列入党的历史上十次路线斗争中的人物都是十恶不赦的罪人,  相似文献   

3.
刘仁静(1902—1987),作为最年轻的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的最初成员,是中共北京组织乃至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亲历者。其早年在北京的革命经历.是其从进步学生成长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也是其参与党的创建.并为之发挥了积极作用的过程。本文将党早期组织的创建与刘仁静个人成长转变这两种过程紧密结合,梳理、阐释刘仁静在这个时代大势中的收获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仁静,1902年生于湖北应城县,与陈独秀次子陈乔年同年,是陈独秀理所当然的晚辈。从14岁起,刘仁静就开始接受民主、科学等启蒙思想,开始对陈独秀的思想追随。而行动的追随始自北京大学,刘仁静1918年考入北大,参加以陈独秀为"总司令"的著名的五四运动。此后,刘仁静加入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并作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参加中共一大,且与各地代表公推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开始了组织上的追随。1922年底,刘仁静  相似文献   

5.
恽代英与王光祈——五四时代同始异终的典型余三乐1919年秋至1925年,恽代英是当时全国有影响的进步团体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王光祈则是这个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早期负责人。时代的激流大浪淘沙,少年中国学会最终一分为三,以李大钊为首的一部分左派成员成为中国...  相似文献   

6.
1902年,刘仁静出生于湖北应城。16岁那年,刘仁静考入北大物理系,后转入哲学系,又转入英文系。刘仁静博览马列群书,得到陈独秀、李大钊器重,与张国焘、邓中夏并称北大三杰。  相似文献   

7.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11):F0003-F0003
刘仁静,湖北应城人,生于1902年,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刘仁静参加过五四运动,参与发起了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的成员,领导组织了北京社会手义青年团,作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一大”以后,创办并主编了团刊《先驱》,1922年与陈独秀一起出席了共产国际四大。  相似文献   

8.
邓中夏与少年中国学会余三乐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进步青年的组织,从1919年到1924年间,邓中夏不仅是该学会的热心参与者,而且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他曾是学会第一届(1919──1920年)的庶务主任,第二届(1920──1921年)的执行部主任,...  相似文献   

9.
刘仁静,湖北应城人,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后又转入哲学系和英语系学习。1920年,经罗章龙的介绍,刘仁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刘仁静作为“一大”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10.
正1922年,对于正在四川泸州主持川南教育改革的卢作孚来说,是他人生中十分不寻常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他由川南师范学校校长王德熙和教务主任恽代英等5人介绍,加入了当时在中国青年中极具感召力,并荟萃了一批青年才俊的进步社团——少年中国学会。历史上的少年中国学会少年中国学会之所以用"少年中国"作为会名,实际上是受  相似文献   

11.
徐云根 《党史天地》2007,(10):41-44
在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刘仁静可说是一个少年得志,却又“高开低走”的悲剧性人物,他有着辉煌的开始,却并没有赢得美好的结果,他曾经是激进的.最后却落伍了,但是他自己却始终固执地以为真理仍然掌握在他的手里。刘仁静是“一大”代表中最晚去世的一个,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既平凡又不平凡,曲折复杂,令人深思。正如他的儿子刘威力所言,“他曾走在潮流的前列,又曾自外于潮流。  相似文献   

12.
1976年7月2日,。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在北京去世,同年9月9日,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在北京逝世,还是这一年的12月3日清晨5时,中共“一大”代表、82岁的张国焘客死在了加拿大多伦多郊区的一家老人病院里,就此,当年的13名中共“一大”代表只剩下刘仁静一人了。常言说“物以稀为贵”,历经政治磨难的刘仁静其价值被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13.
褚朝新  赵月若雪 《党课》2011,(20):90-94
数十年后,多位党的一大亲历者忆及当年,都会提到—个年轻活跃的小个子——刘仁静。  相似文献   

14.
《党史天地》2007,(10):F0002-F0002,F0003-F0004
一大 1921年7月23日晚8时,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8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3人:李汉俊、李达、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周佛海、陈公博、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也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李颖 《党的建设》2012,(11):62-62
党的“一大”最后一天会议进行中央局选举时,其中有—个很有意思的插曲。“一大”代表刘仁静是这样回忆的  相似文献   

16.
<正>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一次副总理陈毅将要去成都,临行前向毛泽东告别。陈毅的浓重四川口音唤起了毛泽东对一位老友的思念,他向陈毅问道:“你们四川有个王光祈,你知道吗?”陈毅答:“不知道。”毛泽东说:“你到成都时可以问一问是否有人知道。”到了成都后,陈毅在宴会上遇见成都市副市长李劼人,向他打听王光祈的下落。李劼人说:“王光祈是我中学同学、少年中国学会会友。  相似文献   

17.
同刘仁静一样,另一位"一大"代表包惠僧也是中途脱党后又迷途知返.不过,包惠僧与刘仁静不同的是,刘仁静的"一大"代表资格清楚,而对包惠僧的"一大"代表资格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8.
在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刘仁静是最年轻的一位,也是最晚离世的一位。纵观他的一生,可谓一波三折,历经磨难,命运多舛。而他的命运与其思想转变又息息相关。青少年时期,他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毅然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中共“一大”代表。这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然而,时间不久,他即信奉起托洛茨基的理论并加入托派,后因高傲自大被赶出托派;因生活所迫,他一步步投靠国民党,最终竟走到人民的反面。建国前夕,刘仁静翻然悔悟,抛弃反动立场,重新回到人民怀抱。中国共产党以宽广胸怀给他以生活出路。1987年刘仁静因车祸身亡,终年85岁。近年来,全面介绍刘仁静一生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述,颇值一读。  相似文献   

19.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举行。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和外国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艇举行。参加党的一大的有12名代表,他们是:李达、李汉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日)。包惠僧受当时在广州的陈独秀派遣,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 7月 23日— 31日在上海和嘉兴举行。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 12人:李达、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指派代表 1人:包惠僧。他们代表着全国 50多名党员。由于敌人发现,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举行。会议通过了党纲和有关决议,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一大”通过的党纲主要内容有: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废除资本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