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2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读马克思早期的一些著作,例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为了读懂马克思也开始读黑格尔的一些著作,如《美学》、《精神现象学》等,因为我那时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总结和改造。现在回忆起当时读马克思、黑格尔著作的情形,那悲惨的样子简直不堪回首。我能认识书中的每一个字和句子,可一行行读下来,竟然是一无所得。我捧着马克思和黑格尔的书,可不知他们在说什么。我开始觉得自己读的遍数不够,所以读不懂。于是我一遍一遍地读,结果还是收获有限。接着出现了20多年的读书的荒芜时期…  相似文献   

2.
我为书而读     
我是一名文学编辑,可以说是职业读者。但我经常读的,却不能说是书。它们尚未出版,还在审阅之中。最终能否面世,在我负责的权限内,也取决于我的鉴定。当然,我这里通不过,在他处却畅销,这种事情时有发生。那是另外的议题,我此刻要说的是:我希望我所读的那些原稿都能成书,我为书而读。原稿中大多数,恐难再有人读,我便是那唯一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读者。这样的读,苦不堪言,只因职责所系,必须吞咽下去,有点儿像神农氏尝百草。但又正缘于此,却也乐在其中:千淘万滤,总有真金,一旦发现值得奉献广大文学读者的佳什,欣喜之情不…  相似文献   

3.
《天津支部生活》2009,(6):53-53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相似文献   

4.
好书不厌千回读 我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出生的,五岁入小学,读书至今,真是捧着书本,陪伴着本世纪的一半。读书分精读、泛读二种。作为一名史学家,我需要读大量的史籍,这里不必说了。作为一名性喜博涉的学者、作家,不管见到什么书,我都喜欢随便翻翻──事实上,这不仅是鲁迅先生的教导,也是我读大学时周予同老师的教诲。尽管如此,有几种书,我是经常读、反复读、并要永远读下去,直至老到读不动为止。这就是:《史记》、《日知录》、《十驾斋养新录》、《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绝妙好词》、《元人杂剧选》、《…  相似文献   

5.
读钱     
读钱杜渺钱,也是一本神秘而浩瀚的书,人们虽然天天见它、用它,可有许多人却不能读懂它。近几年来,我仔细读了读,才读懂了一部分,便有如下少许感悟。(一)过去,我只知道钱的好处,有钱几乎就有了幸福,就有一切,古语“有钱能使鬼推磨”即是印证。可是这几年,我读...  相似文献   

6.
读屈原和司马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7.
滕绿凤 《学习导报》2011,(15):55-55
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我,原本不喜欢读党刊,总认为党刊枯燥、乏味、老套。刚开始是被省委组织部黄建国部长的文章所吸引。每次读黄部长的文章,就如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让人精神振奋。后来又读了《新湘评论》的其他文章,让我大吃一惊:党刊竟然能办得如此有魅力。我深深地爱上了她,至今已有8年了。每次从一大堆新来的报刊中发现《新湘评论》,我都觉得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从中收获了很多很多……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2日发表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晋研究员《读〈毛泽东传〉,读什么?》的文章,指出《毛泽东传》可有三读:第一读党史;第二读经验;第三读个性,并说《毛泽东传》有此三读即可。笔者读后很受启发,并由此联想到《陈云传》应该读什么的问题。经过思考,我认为《陈云传》可有以下五读:  相似文献   

9.
我爱读书     
刘龙骥 《当代贵州》2011,(34):64-64
我爱读书。读书使我在求学道路上受益匪浅。文革期间,我在北京读大学。由于积累了一些哲学历史知识,遇事能多问几个为什么,因而在那动荡年代能冷静观察,独立思考,持中守正,趁机读了一些书,充实了自己的学问。  相似文献   

10.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京郊当起了农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乍接触基层党建工作,很多问题不懂,觉得无从下手。有次撰写一篇党建的调研文章,遇到瓶颈问题,村支书推荐我去读读《北京支部生活》。读完三本,顿觉豁然开朗。由此,我和这本杂志结下不解之缘,我多了一位良师益友,她多了一位忠实读者。  相似文献   

11.
一位文学编辑曾对我说:如果不是工作,我决不读小说,现在的小说让我厌恶。不久前,也有人在报上以《不读文学》为题,撰文声明拒绝阅读当下的文学作品。我因一个时期远离文学而焦虑难安,为了回到文学的状态,我采取的方式恰恰是阅读文学,但我读的不是当下的作品,而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相似文献   

12.
梁衡 《新湘评论》2009,(9):48-52
文章是思想的载体、艺术的表现。我向来主张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当然,读文章也应从这两方面来读。如果让我在古今文章中选一篇最好的,只能忍痛选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13.
《苗寨春秋》读后陈之光世红写完《苗寨春秋》,要我作序。读了县委书记先开金同志作的序言,觉得情理并茂,无需我再罗嚏,于是匣想赖帐。不料,欠钱还可拖到年关,欠情却叫我坐立不住,而且一读世红的这些文章,故乡苗家的一些情景,便联翩而至地飞到我的眼前。我少年离...  相似文献   

14.
我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父亲是一位南下干部,“文革”时期他遭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迫害,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农村“劳动改造”。我也因此受株连,断了“读书梦”。从小学到初中,我的学习成绩本来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如果凭考试成绩读高中,升大学,应没问题,但因父亲是“右派”,我哪有资格被“推荐”进高中、上大学呢 ?求知欲望极端强烈的我,作梦都在想读大学,我梦见我坐在窗明几净的大学教室里聆听老师讲课,在图书馆内读中外名著……回到农村后,我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借来高中教材坚持自学,祈盼有朝一日能圆大学梦。 …  相似文献   

15.
老同学     
张映勤 《党课》2011,(14):117-119
说来惭愧,从小到大,我都没能走出这块地界。小学中学、大学,我都是在同一座城市读的,这说明,我的同学圈子几乎就限于一座城市内。  相似文献   

16.
郭玉海 《当代贵州》2011,(25):70-70
读书是一种精神修炼,是我们工作学习的“充电”。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目不读。”就当今的发展形势而言,读书应该是每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重视的大事。但是,读什么书?这需要我们进行“过滤”和筛选。我认为,读书要结合社会的实践,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相似文献   

17.
我幼年时,在我的家乡(山东菏泽)有两位教育家,当时在全省都是有名的。一住是山东省第六中学的校监葛象一老师,一位是南华学校校长曹兰亭,香谷老师。两所学校,都在菏泽城里。我高小是在南华读的,中学是在六中读的,两位老师都教过我,都是我的老师。我现在想说说香...  相似文献   

18.
自研究瞿秋白那天开始,瞿秋白就义前写下的《多余的话》就进入我的视野,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曾一遍又一遍地认真研读了瞿秋白在1935年5月22日写下的《多余的话》,广泛寻找并研读了学界对瞿秋白《多余的话》的诸多评论。《多余的话》让我一次次越读越感动,深惜烈十之不幸;有些评论则让我越读越难过,哀叹世人之不解。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事业单位的员工,贵刊我每期必看。以前读“心灵沟通”栏目的文章,都是看别人的烦恼,没想到,我自己也身陷烦恼之中。  相似文献   

20.
记得,毛泽东同志曾要求领导干部“读点鲁迅”。我理解,读点鲁迅,主要是读点鲁迅杂文。我还觉得,鲁迅杂文固然要读,而其他人的杂文,例如眼下报刊上时常发表的杂文,以及现当代人的杂文集等等,也该读一读。领导干部多读点杂文,从哪方面讲都是无害而有益的。杂文的主要特点是开展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其矛头所向自然是假、恶、卫之类。所以人们将杂文比作匕首、投枪、银针、解剖刀,是很恰切的。杂文瞄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假、恶、丑,区别对待,加以抨击,“使不是东西之流缩头”,使有毛病的入改邪归正。其实,在很务情况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