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伍德是政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阶级分析法和经济分析法,凸显了经济背后超经济要素的作用,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功能是批判资本主义。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政治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政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与当代价值,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重释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观点,并将其运用在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全球化、现代性等问题的分析上。伍德构建了政治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结构和逻辑,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乔纳森·休斯是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批判了生态中心主义者的抽象伦理价值观,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差异;他批判了马尔萨斯主义者的意识形态意图和人口决定论,彰显了技术和社会组织对生态问题的解决的重要性;他也批判了本顿等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解,凸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价值和内在的生态意蕴,初步挖掘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内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的语境中,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试图重新恢复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理论,因此目的,他们重新探讨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强调文化所具有的物质属性,将文化看作是一种与经济和政治等平行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其理论的主要特点是试图用生态学理论去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生态视域,以此来揭示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深层内在联系,并提出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这对大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思维方式、低碳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方式的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之所以发展滞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理论的缺失。社会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人文社会科学衔接的中介,历史唯物主义需要通过社会理论,才能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精华,从而进行创新发展。从方法论、具体内涵,以及思想史和实践意义的层面来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与古典社会理论具有同构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支持来自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独特的社会理论意义,其方法论核心是社会历史结构分析。因此,当代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的突破点在于,要以社会结构“解剖”为逻辑中轴,建构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主要有三个批判对象:本性上反自然、反生态的资本主义;缺乏明晰生态维度、需要重新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中存在严重生态失衡问题的苏东式社会主义。应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辩证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苏东式社会主义的生态批判。  相似文献   

7.
正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是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哲学基本问题、核心范畴和逻辑结构三大转换,从而产生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实践,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体系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体系是广义认识论。开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二战以后,英国马克思主义发展面临停滞,社会主义运动陷入困境。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试图将英国文学批评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文化维度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其基本理论主张是坚持文化的大众立场,宣扬工人阶级文化的正面价值;坚持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反对苏联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这种理论阐释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具有明显不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但其也存在明显的理论局限,过于重视文化的作用,而忽视了经济基础的根本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孙颖 《前沿》2009,(13):12-16
作为英国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之一,考德威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主客体辩证统一的认识论为基础,开创性地建构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不但与片面强调主观性或客观性的资产阶级文学批评划清了界限,也拉开了与斯大林主义批评模式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缘起于学者们对全球化背景下生态危机问题的关注,它以其特有的问题意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生态问题、观察社会历史现象。在整体主义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以整体、多元、开放、发展的生态思维方式来处理现实问题,为我们看待和尝试解决当前我国的生态问题提供了参考。以此反观当前我国的生态问题以及全社会对生态文明的呼唤,我们看到,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重任的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现状令人堪忧。在当代背景下,生态价值观教育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很有必要向生态化转向,指导大学生将生态意识转化为生态行为,提升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感,引领他们担负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学"者提出的"两个马克思的对立"的命题,从事实的层面上说是正确的,这不仅无损于马克思的光辉形象,而且有利于摧毁"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合法性"基础.从价值选择的层面上看,我们与"马克思学"者和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不同,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不赞成回到"青年马克思"和让"青年马克思"走入当代,主张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让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走入当代.  相似文献   

13.
相较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错误地理解生产关系、过分注重消费异化乃至将注意力转移至科技、文化等上层建筑过程形成的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偏离,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引入系统科学、生态科学的同时,以具有"多元中心主义"形象的"有机体"本体论、万事万物皆有"内在价值"的价值论、"辩证否定"变成"辩证肯定"的方法论、"过程哲学"补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分析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大相径庭的修正。而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改造行为做出合理定位,厘清其正确与失误之处,对于推进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6,(7)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旨在寻求生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代生态环境及其危机的根源。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有自然资源的减少或衰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运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模式,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晚年的总结性巨著《唯物主义历史观》中,考茨基透过达尔文主义和实证主义等理论的透视镜,通过与经济决定论的辨识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内涵,而这些实际上回答的是马克思主义怎样继续走入当代的问题。考茨基在通俗化、体系化、具体化马克思主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不过他思想中的达尔文主义和实证主义等倾向,严重影响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翻译和转述,也造成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范式的分化,为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形态向多维的次生形态的转变提供较为关键性的助力。  相似文献   

16.
《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蕴涵着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精准论述,以及结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积极推进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实践所作的严谨思考。它深刻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当年为思考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科学方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性文献,是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的一次建设性对话,其思想精髓对于我们今天自觉发挥历史唯物主义在改革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并通过实践进一步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从而不断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有着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玲  陈娟 《传承》2010,(36):30-31
奥康纳在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构的基础上,引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认为其不仅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引起的经济危机,还面临着生产条件不足所引起的生态危机。奥康纳的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对正确认识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相较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错误地理解生产关系、过分注重消费异化乃至将注意力转移至科技、文化等上层建筑过程形成的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偏离,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引入系统科学、生态科学的同时,以具有"多元中心主义"形象的"有机体"本体论、万事万物皆有"内在价值"的价值论、"辩证否定"变成"辩证肯定"的方法论、"过程哲学"补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分析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大相径庭的修正。而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改造行为做出合理定位,厘清其正确与失误之处,对于推进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国外重构历史唯物主义思潮中,英国学者乔治·莱尔因1986年出版的《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富有特色并引起了国内学者重视,不少学者发表评论。有人肯定他对正统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批判和依据实践观点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尝试,也有人指出其重构含义存在歧义甚至相互矛盾,由于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误以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存在"困境"。这些评论有可取之处,也有进一步展开的余地。该书对重构之必要性的分析包含对历史唯物主义当代价值的肯定和对其他多种重构尝试的评介;在概述正统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对之作出了较深入的批判,并点评了正统理论之捍卫者和一些反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特征和适用范围也作出了可取的理解。但关于困境的表述含糊多义,对两个重构含义的关系阐释不清,用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思想来摆脱其思想困境的做法显得自相矛盾,把摆脱这种困境当作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目的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世情、国情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为什么依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指导思想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指导思想多元化的观点会带来哪些危害?本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当前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指导地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