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革”样板戏故事情节大多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但《龙江颂》却是个例外,这部以抗旱“让水”,歌颂共产主义风格为主线的戏一出台,便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农村长大的毛主席对农村题材的作品非常关注,在调看了《龙江颂》的电视录播后,对该片大为赞赏:“这个戏很好,让水,不争水!龙江精神,这是共产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2.
徐树雄 《共产党人》2010,(17):14-16
8月27日晚,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10全国儿童歌曲大奖赛”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广播电视总台选送的歌曲《心中有朵马兰花》和《司马光砸缸》分获全国大赛金、银奖,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少儿频道获得大赛优秀组织奖,其中《心中有朵马兰花》作为“十大金曲”之一脱颖而出,填补了宁夏少儿合唱歌曲没有金奖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乡村爱情》“三部曲”是近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中最火爆、最有特色、最逗人看的作品。从2007年开始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乡村爱情Ⅰ》,到近期热播完《乡村爱情Ⅲ》(又名《乡村爱情故事》),赵本山的《乡村爱情》系列以其高收视率、高关注率、高影响力雄居农村题材电视剧之首。  相似文献   

4.
短篇小说《吉它的朋友》发表以来,在读者中曾引起过争论。有人认为它歌颂了人性,歌颂了“黄金般美好的灵魂”;有人却认为它缺乏真实性。我以为,这篇作品的问题并不在于它的真实性,也不在于这样的题材是否能写。高尔基就写过流浪汉,鲁迅也写过阿 Q,受“四人帮”残害的青年又为什么不应该同情呢?那么,《吉它的朋友》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我以为,是作品的思想倾向,是  相似文献   

5.
《当代党员》2007,(10):19-19
一、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推进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本刊在“特别策划”栏目里,组织了《机制新要素流城乡活》系列文章;在“理论与实践”栏目里,发表了《两头走双向转多渠道》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文章;在“心灵沟通”栏目里,发表了《农村人,让我说你什么好呢?》和《让城里人、农村人成为“一家人”》这两篇具有针对性的文章:在“改革视点”栏目里刊发了《西南证券的“重组之舞”》、《汇丰银行重庆拼图》、《公交车“链接”城乡》和《当红苕尖贴上商标……》等经济改革的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6.
4月24日,龙山县委党史办召开了县城《湖南党史月刊》读者联系点座谈会,邀请了10个读者参加。他们认为:《月刊》越办越好。表现在1.题材更加广泛,现实题材方面的稿子发得越来越多,如湘潭棉纺厂、涟源钢铁厂发展的历史,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教育作用更大。2.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如“博览窗”、“明镜篇”中刊载的《毛泽东的补丁观》、《岂敢私用公款?》、《我做的是人民的官》等文章,短小精悍,生动感人,沁人肺腑,令人难忘。3.真实可信,给人以启迪。如《王震刀下留人》、《李光庆的人生之路》和  相似文献   

7.
建设诚信,首先得立信。政府、企业、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规则,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也都有自己的自信心。但是,自信必须建立在与社会共信,与下属、同事、亲朋互信的基础上。没有共信和互信的依托,自信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里,依托的依托,基础的基础,便是诚信。缺失诚信,共信和互信就无一为建,自信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要以诚为本,建立“共信心”和“互信心”,建立“信仰心”和“信任心”,才能立信。我自信,还得让人们信我,让社会信我,靠什么?靠诚信。“推诚人自服”(唐·刘禹锡)。立信于人,立信于事,就立信于天下。政府、企业和个人,尽管…  相似文献   

8.
董莎莎 《当代党员》2014,(12):60-62
电影《私人订制》中,范伟饰演的一名“清官”把钱一捆捆砸向行贿人员。 在享受把钱砸别人脸上的快感时,他也捎带把自己的秘书砸了。 “我们的领导,就是被你们这种人带坏了……”  相似文献   

9.
在贵阳市的知青文学爱好者中,王亚光是少数能坚持写作到底的作家之一。因为都是老知青的关系,笔者与之神交多年,钦佩有加。亚光有农村生活的深厚基础,各类作品多取材于农村,影响较大的小说主要有《骚动》、《野猫冲旧事》、《遭遇暴雨》等。《野猫冲旧事》是一部反映农村改革题材的重要作品,2007年获贵州省第二届“乌江文学奖”。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村支书,读完《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09年6月号“党风与廉政”专栏登载的《广西三起农村低保金腐败事件追踪》一文,让我深有感触。推行农村低保制度,旨在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基本生活,让困难群众分享发展成果。落实好这一关乎农村困难群体利益的民生政策,做好农村低保工作,村干部责任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11.
《党建》2001,(5)
翻开报纸、杂志,收听收看广播影视,反映农村题材的新闻报道或文艺作品中,时常能看到听到“村长”一词。有的是从题到文都称“村长”,让读者观众以为农村行政村“一村之长”就是“村长”;有的则是“村长”、“村委会主任”交替使用,让人莫衷一是。根据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该法第九条规定,“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由此,依据法律,“一…  相似文献   

12.
现在,无论是文艺晚会,还是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几乎都离不开小品近年来,许多小品越来越不耐看了,除了题材单一,主题挖掘不深,演技落于俗套等因素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少小品总是拿农民寻开心,抓住农民或农民出身的小商贩“涮”过来“涮”过去《拜年》、《送礼》、《承包合同》、《洋妞与农夫》、《时装表演队》、《找焦点》等一批以反映农村和农民生活题材为主的小品,剧中的农民形象,不是土里土气、衣帽不整,就是怪腔怪调,甚至是言语粗俗,举止失措。殊不知,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很…  相似文献   

13.
霞飞 《党史博览》2011,(2):34-37
人们对浩然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出身于农民家庭,一生以写农民和农村题材为己任。他创作的《艳阳天》、《金光大道》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尤其是中国农民喜欢他,称他为“农民作家”。  相似文献   

14.
程虹 《世纪桥》2005,(12):44-46
“我们的王成,是毛泽东的战士, 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他的豪迈气概从哪里来, 因为他,对朝鲜人民无限的爱, 对侵略者切齿的恨,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 有千千万万个王成, 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和光荣” 这首《歌唱英雄王成》的朗诵诗,出自于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故事片《英雄儿女》。由此,让几代人牢牢记住了那个喊出“……再近一点, 向我这儿打,别顾我,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英雄战士——“王成”。 “王成”是谁?“王成”的原型在哪里?  相似文献   

15.
五十年代便以反映农村题材的小说登上文坛的中年作家牟崇光,近几年又驾驭起报告文学这一“轻骑”,先后为《站起来的农民》(《人民文学》1984.6)谱写了激昂的《农民进行曲》(《当代企业家》1986.3),并伴奏着高亢欢快的《农家乐》(《大众日报》1984.7.21)。同时,还热情地向广大读者捧出了一串在农村大地上《闪光的珍  相似文献   

16.
声音     
《廉政瞭望》2013,(18):4-4
如果有的领导干部,自己都不相信所选道路,如何让群众认同?把配偶子女移民国外、钱存在国外,随时准备“跳船”,如何让群众树立“三个自信”?——《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7.
贾程秀男 《奋斗》2013,(12):64-64
每当看到“理论自信”这个词,总会让我想起晚年的丁玲,她用生命中最后的光阴向我们诠释了“理论自信”的真谛。  相似文献   

18.
梁林 《红岩春秋》2006,(4):35-35
共青团云南省委主办的《青年与社会》杂志的最前身,是《云南青年报》。2002年12月16日,《青年与社会》杂志社举行该刊创刊50周年文艺晚会。我应邀在这次文艺晚会上讲述了一段幸福的回忆。那是1957年春天。共青团云南省委的机关报——《云南青年报》,经共青团云南省委同意,并报经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批准,决定改名为《边疆青年报》,于1957年6月1日正式创刊。当时,我担任《云南青年报》总编辑。《云南青年报》原来是分别编辑出版农村版和城市版两个版(两个版实际是读者对象不同的两张四开小报);由副总编辑林烛平同志分管农村版,副总编辑刘增羽同志分管城市版。原《云南青年报》的报头,“云南”两个字是从《云南日报》报头复制来的,“青年报”三个字是从《中国青年报》报头复制来的。《云南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的报头字,都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我和编辑部的同志正在发愁:改名后,请谁为我们报纸题写报头?要是能请一位中央领导同志为我们题写报头,让中央能听到我们边疆民族青年的心声,那该多好啊!我们真幸运。就在那个时候,恰逢周恩来总理在昆明停留。前几天,周总理在北京机场送别了以部长会议主席西伦凯维兹同志为首的波兰政府代表团,没有返...  相似文献   

19.
《乡村爱情交响曲》作为“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的第四部,无论是电视台还是网络,收视率和点击率都一路走高。同时,对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评论也随着剧目的热播一直没有停息。一方面,赵本山的农村电视剧关注当下农村、农民现状,在农村题材的开掘上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赵本山电视剧也存在着重复、拖沓,笑点太过浅薄,商业味太浓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圆了作家梦     
曾经有人用“土”来形容周同宾的作品。他是土生土长的南阳人;他的文章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反映农村的沧桑变革、农民的心路历程,有深沉的历史感和浓烈的泥土气息;他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的系列纪实散文《皇天后土——99个农民谈人生》,在散文的题材、形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突破,在读者中有广泛影响。就是这样的“土”作品,被《读者》、《散文选刊》、《书摘》转载;就是这样的“土”作品,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等20余家出版单位编选的全国性散文选集、鉴赏文库中;就是这样的“土”作品,被译为西班牙文、英文,介绍到海外;就是这样的“土”作品,让周同宾成为南阳作家群的骨干作家之一,河南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 也许对周同宾来说,“土”就是他的根,就是他的魂,就是他的个性,他的人格。那“土”,是农村、农民之厚实的土,是大地之厚重的土。读周同宾的文章,你会觉得他土得质朴可爱,土得厚重可敬,土得顽强执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