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饲养动物致人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一)致害物是属于饲养动物。1.动物的法律地位。1990年的《德国民法典》第90条中"动物不是物,它们受特别的保护,法律没有另行规定时,对于动物适用有关物所确定的有效规则"的规定点燃了民法界对"动物不是物,那是什么"的讨论热情。怎样界定动物的法律地位,不仅关系到动物的保护,而且关系到动物致害后的责任归属。针对这一问题,法学界有三种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2.
政治认同资源是政治体系获得认同可信赖的依据.人作为政治认同的主体,其属性决定了政治认同资源的构成.作为特定时空坐标系中的人,历史记忆是政治认同的参照资源;作为客观存在的人,现实利益是政治认同的直接资源;作为道德空间中的意义存在的人,价值观念是政治认同的核心资源;作为区别于兽的自我解释动物的人,话语体系是政治认同的统摄性资源.  相似文献   

3.
商豫 《广东党史》2010,(7):19-21
<正>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他平时待人接物和蔼可亲,说话风趣幽默。对待有贡献于革命的人、有才能的人,他更是另眼相看,特别重用。下面说的毛泽东亲迎宋庆龄、程潜、林彪三例,足以说明在建国前夕毛泽东是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  相似文献   

4.
梁衡 《当代贵州》2014,(29):63-63
正低俗的作品是从人的物质欲望出发,刺激并满足人的贪占、享用要求;高雅的作品是从愉悦人的精神出发,满足人的审美要求。通俗则是低俗与高雅间的过渡地带。要害是"高起低落",是从高雅的标准出发落实到一个通俗的效果,从而避免了低俗。一次谈文化,有人问什么是低俗、通俗和高雅?谈这个问题先得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人是由动物变来的。  相似文献   

5.
生死之间,人们抵制着求生的本能欲望,克服了强者生存的动物规则,如此理智、有序,背后是什么样的力量?规矩的四维就是文化共识,道德要求,职业操守,组织规程。君子慎独,两人成行,三人为伍。凡是有人的地方,就需要规矩约束,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马克思把人的需要视为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区别于一般生物、动物的需要,体现人的类本质特征。比照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一是人的需要具有丰富多样性,二是人的需要具有社会交互性,三是人的需要具有历史发展性。  相似文献   

7.
杂言碎语     
◆城市人的乡村日记:第一天:这里空气真好。第二天:这里野菜真香。第三天:这里无世俗之累……第七天:这里真不是人呆的地方!◆过去的明星戴墨镜、捂口罩,生怕你认出他(她)来;现在的明星闹绯闻、频走光,生怕你忘了他(她)。◆学者明星化;明星江湖化;男人女人化;孩子大人化;动物宠物化;宠物拟人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发,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涵和及其内在关联,结合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实际,论证了“三个自信”的实践基础,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路径的正确性;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指南的科学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保障的根本性。同时,从历史主体的情感认知的层面,揭示了“三个自信”必须获得中国人民的肯定和认同,只有这样,“三个自信”才能变成中国人的一种亮剑精神,拥有既敢于正视自己又敢于正视别人的勇气和胆量;才能变成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变成生命的力量,从而实现人的自身价值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  相似文献   

9.
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实现自我。实现自我与三个问题有关 :我想做什么 ?我应该做什么 ?我能够做什么 ?与此相关的三个人生答案是 :人要活出理想 ;人要活出尊严 ;人要活出智慧  相似文献   

10.
我们每个人都有"第三只"眼,您相信吗?也许您会说:"不相信!"但是无论您相信与否,它是的确存在的!"第三只"眼动物需要的眼睛有多少,是由眼睛的质量和动物的生活方式决定的。有些现存的动物曾经有过非常好的眼睛,但由于它们到了完全黑暗的环境里生活,眼睛也就逐渐退化了。  相似文献   

11.
对于法律的认识,从法律存在的整个阶段来进行考量,可以构建出一个应然的、理想化的法律。从人性的特点出发,将其划分为动物本性、潜意识以及人类的社会性三个部分,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衡的关系。但人类的动物本性通常强于其社会性,这就会影响到以牺牲多余利益为基础而构建起的社会。法律的存在正是通过强制性的相互约定,来加强人性中的社会性,压制人的动物本性。所以,法律的本质就是制约人性的理性契约。  相似文献   

12.
证明和反驳要具有说服力,就要遵守有关的逻辑规则。证明和反驳都可以分为论题、论据和论证三个组成部分,关于证明和反驳的规则也可以分三部分来谈。关于论题的规则一、论题必须清楚明确。这里举一个论题不明确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讨论“动物有没有心理”时,有人主张“动物没有心理”,有人主张“动物有心理”。但是,持前一种意见的人所说的“心理”一词是指  相似文献   

13.
<正>陈焕春,男,1953年3月生,湖北恩施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动物医学专家、动物病毒学专家。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14.
靳言 《实践》2014,(9):27-27
<正>李维汉晚年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撰写回忆录上。他对自己的回忆录要求极严,立下三条规矩:一是以集体为主,适当联系自己;二是史料力求真实,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三是对个人活动持分析态度,重新学习和认识过去,进行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李维汉的每一篇回忆录,都对史料要深入调查、反复核实,做到人真、言真、形象真,忠于历史的真实面貌,不夸大,不缩小,更不弄虚作假。要经得起时间、后人和史料的检验。对于第一手资料,他也不轻信,认为也需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自由是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探寻其定义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他们从人的本质即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三重维度来探讨自由,分别得出的结论是:自由是指摆脱动物生存状态,摆脱自然奴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由是指消灭剥削压迫和宗教,按计划生产、按需分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由是指满足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满足快乐劳动、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的精神需要。新时代中国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智地参与社会活动实践的社会人。何谓人的思想?思想是人脑活动结果的一种理性认识。何谓情感?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情感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英勇的举动或积极性发挥的行动总是和强烈的情感相联系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讲的阶级情感、同志情感,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和成功,起着巨大的作  相似文献   

17.
在欢庆建国五十周年的大喜日子里,回顾贵州经济发展的成就,令人欢欣;总结其经验教训,使人难忘;面对现时贵州经济与全国的差距,引人深思;展望未来的前景,催人奋进。 历史成就与经验教训 解放前“人无三分银”的贵州,经建国五十年的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以下几组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人性,多数同志认为,所谓人性,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换言之,人性即人的本质,是整个人类的共同的本性或特性。  相似文献   

19.
从周公的"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士";到曹操的广纳贤才,写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对人才的思慕;到刘备三顾茅庐,成就礼贤下士、三分天下的佳话;再到诗人龚自珍痛感人才匮乏,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可见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一个人能走多远是取决于和什么样的人同行  相似文献   

20.
霞飞 《党史天地》2006,(2):4-10
王力、关锋、戚本禹,“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其知名度已是家喻户晓。但后来三位的人生结局,却鲜为人知。他们三人,不是什么“走资派”,也谈不上什么“阴谋家”。他们的沉浮,都是因为“笔杆子”。早年他们都曾以笔杆子立言立功,“文革”时期,他们先以“笔杆子”而获重用,后以“笔杆子”为他人利用,以至于后来铸错犯罪。当年人,当年事,令人扼腕,使人叹息! 霞飞之文,不仅揭示了王、关、戚的人生结局,而且给人以深刻的警示:文以载道,莫以营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