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生产力跨越理论是相对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论而谈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不仅论述了历史发展规律理论,也论述了生产力跨越发展理论。马克思生产力跨越发展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冀维纳 《世纪桥》2011,(9):37-39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具有历史局限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提供了实践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深刻反映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本质内涵、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对巴黎公社政权建设的实践所作的理论概括,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际,联系到我国当前进行的机构改革,认真学习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巴黎公社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在她存在的短短七十二天中,尽管处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然是满腔热忱地致力于新政权的建设,进行了一系  相似文献   

4.
《世纪桥》2017,(1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建立在人类实践基础之上,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是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世界观。通过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理论特质的分析,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中国式现代化既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本质要求,又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化实践。中国式现代化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发展、丰富和拓展,开辟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的中国叙事。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认知经过总结、拓展和升华,从道路的创造凝练为理论的建构。内生于中国而具有普遍世界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极大地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理论图景,在发展路径、方式、策略等方面为世界历史的进步作出了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6.
霍其辉 《世纪桥》2010,(1):81-82
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文章主要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产生、发展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的发展研究为主线,具体运用历史与现实统一的分析方法,探讨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创造性的把按劳分配的方式与其他分配方式相结合,从而丰富了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而且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重要理论根源。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和深厚的理论渊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放在新的现实条件中加以认识和运用,不仅证实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而且赋予了劳动价值论新的生命力,增强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价值尺度和历史尺度相统一、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这是马克思始终坚持的关于"跨越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科学发展理论、执政党建设理论等,集中体现着马克思关于"跨越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立足于当代世界局势和基本国情,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科学论断;基于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科学认识;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立足国情,在对外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资本-劳动"的二元对立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理论成果,而马克思严格定义的雇佣劳动概念是这一理论模型的逻辑基础.学术界对雇佣劳动概念的历史性质和理论建构性质的忽视是导致对马克思经济学产生诸多误解与质疑的主要原因.在现代科技劳动日益普遍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新型的资本-劳动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要求.现实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由掌握精神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为首的崭新的人类发展阶段.因此,马克思"资本-劳动"二元对立理论应该在历史发展运动中加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1.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马克思用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批判了黑格尔以抽象理性思辨为基础的主体性、以历史生成的主体性批判了黑格尔超历史的主体性,凸显了主体性批判的哲学之维.通过对资本形而上学的批判,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本质和起源,揭露资本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资本对整个世界的支配力,而且表现为资本逻辑运作的实质在于异化劳动对人的统治,凸显了主体性批判的经济学之维.通过对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分析了私有财产的两个对立面和双重本质,阐述了人类获得解放的政治组织形式——真正的共产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凸显了主体性批判的政治学之维.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三重维度之间相互映现、内在贯通,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独特范式.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制理论涉及不到所有制“结构”的问题。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提出了一些设想。邓小平认为公有制为主体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公有制也要探索多种实现形式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江泽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基本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念,它首先是与传统科学社会主义相比较意义上的发展与创新.传统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它是无产阶级的解放的科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凸显它是现实的人的解放学;传统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只有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强调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形式包括:改革开放是动力基础,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基本途径,各阶级、阶层的和谐与和睦是社会阶级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存发展和全民共同富裕是社会经济基础,制度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指的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社会所有制)。"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不同于"过渡时期的公有制"。只有到了马克思讲的消灭了阶级差别的社会主义社会,全社会的劳动者才能作为无阶级差别的个人联合为"社会个人",实现"社会个人所有制"(社会所有制),即"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现实社会主义中的公有制,实际上是"过渡时期的公有制",因而用重建个人所有制或社会所有制思想指导过渡时期公有制的改革在理论上是不适当的,由此而论证股份制是公有制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研究王造时的政治思想——其有关国家的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可以加深了解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轨迹。在英国师从拉斯基对费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研究之后,王造时形成了一些费边社会主义式的想法:中国革命的当务之急是反帝反封建,需要的是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待民主革命成功后,才能逐渐实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上,建立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在政府组织方面,实行责任内阁制;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方面,实行单一制;应该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来领导民主革命。本文以其早期国家理论中的“费边社会主义式的想法”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6.
关于如何认识现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上还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特别是存在着同马克思、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在逻辑上保持一致的问题。多年来,许多研究者把凡是不能一致起来的说法都看作是理论上的"发展",结果引出更多的麻烦。斯大林以来的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式上都是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框架内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却存在着混淆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的变化,就其中的"麻烦"而言,多源于这个"混淆"。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叙述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变化,论证了斯大林以来的现实社会主义,是没有完成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任务的社会主义,并未进入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本文第二部分,是对由于上述混淆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主要是理论上的麻烦,作举要分析和简明解释,这是本文的主题内容。最后是一点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主要运用内在批判即内在矛盾的视角分析国民经济学的核心经济范畴,以批判私有制进而揭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虚伪性.所谓内在矛盾的分析视角,就是从国民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出发,通过揭示私有制条件下经济范畴本身所引起的难以克服的矛盾,指明消灭私有制是扬弃矛盾的前提,因而具有历史必然性.以这样的一个视角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批判,表明恩格斯唯物主义转向的基本完成和其共产主义思想的日益成熟.青年恩格斯开启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批判路径,对于解决市场经济中的突出矛盾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方建国 《理论学刊》2004,1(12):51-56
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个人发展主义 ,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伦理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边沁主义有着共同的功利主义伦理观和方法论渊源 ,前者是以集体为利益结构中心 ,后者是以个人的物质占有最大化为目的。以马克思主义的理性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理性资源为伦理来源 ,社会主义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建构了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市场经济伦理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人的能力看作本质力量的表征,并从个体能力的实现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马克思认为,人只有通过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自身能力,确证本质力量。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能力和需要能力发生了全面异化。一方面,劳动异化造成主体压抑,引致自由自觉劳动能力的丧失和全面发挥个体潜能条件的匮乏;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仅仅以物为中介的社会关系带来需要的异化,并由此产生货币崇拜,即货币成为人外化的能力。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从扬弃私有财产出发,旨在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实现人对主体能力的重新占有和个体才能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公正观是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在形式公正掩盖之下的极端社会不公正为逻辑起点,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公正的局限性为指向,主张全体社会成员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社会公正观。在当代中国,邓小平、江泽民及胡锦涛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公正观,认为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正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公正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