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庭前证言在法庭上的运用几乎不受限制,这导致"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的裁判怪象,并有伤庭审实质化的改革进程。庭前证言的运用实际上涉及证据资格问题,直接言词原则和传闻证据规则都要求原则上否定庭前证言的证据资格,仅在例外条件下肯定其在法庭上的运用。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应当严格限制庭前证言在法庭上的运用,让法官主要依靠当庭证言而非案卷笔录进行裁判。  相似文献   

2.
当庭宣判制度既有研究成果主要关注五大基本问题,分别是当庭宣判概念的界定、当庭宣判的价值与意义、当庭宣判的条件与案件范围、当庭宣判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当庭宣判制度的完善。此外还有关于当庭宣判与送达的关系、当庭宣判的历史考察等研究成果。已有成果从不同侧面对当庭宣判制度进行了研究,但仍然存在理论创新度不够,对司法实践的指导意义有限等方面的不足,还需要在此方面加大研究的力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3.
自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一开始,当庭认证便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被提出来。我们把当庭认证理解为:一切证据必须在庭审中举证、质证、并由法官当庭确定是否采信,把当庭认证片面地理解为在法庭调查阶段完成。这一观念集中反映在我们制  相似文献   

4.
当庭宣判率的高低从侧面反映了庭审模式运转的状况。当庭宣判率高,说明庭审功能较强,公开审判落实较好;反之别说明审判活动主要在庭下、庭外。当庭审判率低的弊端及成因,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刑事审判中当庭确证之于程序公正和法官自治的价值.指出当庭确证必须在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规则环境中才能获得理性地实现.并就与当庭确证有关的具体问题如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到庭作证问题、当庭确证的形式、性质以及复议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我国审判仪式化问题不仅来源于案卷移送制度造成的法官预断或后断,而且源于法庭对案卷笔录的不规范采纳上。因此,若要还原审判的实质功能,让当庭审判成为形成裁判结论的真正途径,一方面要建立有庭前准备程序的起诉状一本主义制度,形式上克服法官对案件的预断,另一方面要在刑事证据问题上采行严格证明法则,克服法官对案卷笔录证据能力的天然推定和证明力的优先接受。  相似文献   

7.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已有多年,但实践中对刑诉法的贯彻落实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认为,对忽视合议庭职责的现象,应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逐步改变;对于庭审调查和辩论阶段层次不明的问题,应由法官对控辩双方予以正确引导和主持加以解决。实践中应正确认识当庭认证的作用,处理好当庭认证与庭下认证、当庭认证与定案的关系;同时对保证证人出庭作证、庭前证据交换和审查、告知被害人诉讼权利和当庭宣判制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关于公诉案件一审当庭认证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刑事诉讼法初步确立了控辩式庭审方式,关于控辩双方庭上举证、质证、各界已形成共识。但是,对于合议庭是否应当当庭认证,学界众说纷纭,司法实务操作也不拘一格,本文拟就当庭认证的界定及规则设计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之功效。一当庭认证的界定笔者认为,当庭认证是指合议庭在开庭审理中,基于控辩双方提供的经过当庭质证的所有证据,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分析、审查、核实、判断,鉴别其真伪,在法庭上确认其证明力有无或大小,进而认定案件事实的一项诉讼活动。当庭认证强调庭上中心,不是庭外认证,它…  相似文献   

9.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均实行刑事当庭宣判,同时规定了严格的宣判时限。通过对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对宣判的立法的比较研究发现,当庭宣判不仅与现代刑事诉讼的根本理念相连,更是集中审理原则、陪审制度、定罪量刑分离等刑事程序的延伸,只有采用陪审制,实现定罪量刑分离,刑事当庭宣判方可得到完整意义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论民事诉讼中的当庭认证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在进行审判方式改革 ,当庭认证制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当庭认证制度与民事诉讼相关环节等出了有益见解  相似文献   

11.
检查机关作为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部门对刑事庭审活动承担着法律监督职责 ,基于当庭监督会妨碍司法权威 ,并且为防止检察官控诉职能与监督职能的冲突 ,六部委的司法解释将庭审监督由当庭监督改为庭后监督。事实上其修改理由并不是客观、明智的 ,而且该修改也不利于诉讼公正和效率的实现 ,通过质疑我们发现当庭监督才是符合诉讼规律的  相似文献   

12.
刑事自诉案件的审理历来是刑事审判的难点。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立案审查不细不严;强制措施运用不当;证人出庭作证少;法官对当庭认证环节把握不好;随意调解,重调轻判。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采用以下对策予以解决:第一,做好立案前的审查把关;第二,正确运用强制措施;第三,依法贯彻证人当庭作证制度;第四,正确把握当庭认证;第五,正确、灵活运用调解、判决及撒诉方式处理案件。  相似文献   

13.
提高当庭宣判率是人民法院深化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几年来,我省各级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司法改革措施,但当庭宣判率仍然偏低,这项改革的力度不是很大,成效也不够明显。当庭宣判率的偏低,一方面制约着司法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降低了审判工作的透明度,进而影响了人  相似文献   

14.
公诉人当庭宣读起诉书是我国刑事诉讼审判的必经程序,也在大陆法系传统国家或地区颇为常见。而这一制度未必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诉讼效率低下、庭审效果不佳、无法与法庭辩论形成呼应等弊端。作为控方证明行为体系中的开场行为,改革思路应当是将公诉人当庭宣读起诉书改造为为公诉证明构造清晰提纲的开庭陈述。  相似文献   

15.
当前刑事审判中的认证,已成为贯彻执行刑诉法中遇到的热点问题。为了正确把握庭审中的认证。本文针对法定调查阶段,即时表态确认证据的作法,是对当庭认证的曲解,是当前庭审中当庭认证的误区,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最后呼吁最高司法机关尽快制定出认证的具体规则和程序,规范审判活动。  相似文献   

16.
裁判要旨具有归纳、总结裁判规则的价值,是指导性案例具备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具有说服力的依托,展示了法官处理案件过程中衍生的裁判规则,因此示范了案件的指导性意义.裁判要旨是否存在,决定着指导性案例是否具有指导性.审判实践中,法官通过参照,并类型化比较适用指导性案例及其裁判要旨,向指导性案例学习裁判规则、裁判方法、司法理念、说理论证,达到同案同判.  相似文献   

17.
迫于司法现实的需要,法律原则在必要时作为裁判的依据,已经成为司法界的共识.但原则裁判对法治的威胁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避免原则裁判沦为恣意裁判,是学界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拟从司法程序的角度探讨对原则裁判的规制,主要从加强原则裁判时的协商机制、强化裁判文书的论证说理、借鉴“法院之友”制度以及提高原则裁判的审判级别等四个方面进行展开.  相似文献   

18.
裁判思维模块化是指运用模块化理论对裁判思维进行"分解"和"集中"处理的过程,旨在通过各个模块的优化,促进整个裁判思维系统的科学、规范、灵活化运行。裁判思维模块化的可能性在于裁判思维的复杂可分性:形式上,潜思维与显思维交织并且显思维呈现阶段性差异;内容上,有明确的定性和模糊的范围之区分;过程上,具有输入、加工、输出的不同运行机制。模块化的目标和内容包括,认识裁判思维的特点和多元化构成;根据不同标准对裁判思维进行分级、分层的模块化设计与划分;制定裁判思维模块化的目标和基本规则。其制度性延展将会促成审判过程的模块化、裁判主体的模块化、错案责任的模块化等。裁判思维模块化迫切而现实的意义在于:克服单一裁判思维方式的局限,整合各种思维方式的效用;防止裁判思维的"泛模糊性"混乱;合理张扬司法自由裁量权,增强司法应对社会生活的便宜性。  相似文献   

19.
民事裁判思考是一个分阶段的理性论证过程.一般认为,民事裁判思考过程分为发现事实、寻找法律和适用法律三个阶段.从认识科学和裁判实践来看,民事裁判思考过程应分为浏览式思考和实证性思考(包括发现事实、寻找法律和适用法律)两阶段.两阶段裁判思考路径作为一种法学方法论,具有域内的普适性,对裁判效益的提高、司法公正的实现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20.
司法裁判是法律适用的核心问题。司法裁判应积极回应立法目的与社会利益,达到规则之治与纠纷解决的衡平。司法裁判的正当性与合理性需要证成,法律推理、法律论证、法律解释等法律方法是司法裁判的理性路径,其中司法裁判的有效性证成标准是核心。法官自由裁量权要给予一定规则,对于裁判的正当性而言,社会通行的价值观则更显重要。裁判评价标准在形式证成和实质证成的基础上,还应与社会价值衡量相结合,保证结论的可接受性,以增强司法裁判的社会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