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王道政治思想关怀的焦点是民众的生死存亡,起始点是保障老百姓的"养生送死无憾",目的是要达到"天下之民举安"。为此,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经济政策、抚恤鳏寡孤独的社会福利政策和"与民同乐"的资源共享政策,反对战争和暴政对生命的戕害。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强调要教化民众,来达到"天下之民举安"的理想,并在行政策略上提出了"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的理念。孟子王道政治中这些关怀民众生死、保障生存权利的思想,成为历代政治家追求的伟大政治理念,对于当今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仍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孟子一生提倡王道,提倡和平,反对霸道,反对攻城略地的不义战争。他对于推翻暴政、解民倒悬的正义战争,对于平定内乱,恢复和平秩序的吊民伐罪的战争表示赞同,并认为“仁者无敌”,表现出可贵的理想主义精神。但孟子只考虑战争的正义性,忽略国家规模、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使王道仁政理想难以真正实现。即使实现,可能也要付出沉重代价。总结孟子战争与和平的思维教训,为王道战胜霸道提供可行的途径,对现代国家确立正义的战争观、捍卫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钱达理 《世纪桥》2013,(14):75-76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传承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经济思想与理论,诸如义利观,公平分配,恒产论,井田制等。这些经济思想既有对夏商周三代经济制度的追述,亦有其独自的见解,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志国 《世纪桥》2013,(10):75-76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传承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经济思想与理论,诸如义利观,公平分配,恒产论,井田制等。这些经济思想既有对夏商周三代经济制度的追述,亦有其独自的见解,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本"思想是儒学中的一大优良传统,孟子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代表了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那一派地主阶级的利益,对人民的力量、"民心"的向背有一定的认识。其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民贵君轻"为重要命题的一系列内容,将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民本"思想是儒学中的一大优良传统,孟子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代表了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那一派地主阶级的利益,对人民的力量、"民心"的向背有一定的认识。其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民贵君轻"为重要命题的一系列内容,将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试论孟子的独立人格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淑明 《理论学刊》2001,(3):105-107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历来以所谓缺少独立人格意识而为人所诟责 ,但这种诟责太嫌笼统 ,它没有分清先秦儒家与秦以后儒家的区别。若说秦以后儒家文化缺少独立人格意识则可 ,但说先秦儒家文化缺少独立人格意识则未免失之以偏概全。起码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而言 ,在他身上就具有极强的独立人格意识。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 ,是封建专制制度正在建立的时代 ,伴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 ,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独立意识也日益为封建专制主义的幽灵所吞噬。面对这种对人的尊严、人的独立意识的扼杀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一种崇尚自然、…  相似文献   

8.
论孟子的社会和谐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子以"人和"为中心价值观,提出了一个系统的"仁政"型社会和谐理论,这一社会和谐理论以经济和谐为基础,以道德和谐为核心,以上下和谐为主干,以善政善教为两翼.孟子的社会和谐思想理论是中国古代社会和谐理论的代表,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孟子思想与邹城发展房立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近些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面对现代社会遇到的社会问题无法根本解决时,转而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孔孟思想的...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领导学思想中的智慧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对现代的领导活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孟子认为领导活动产生的前提是绝对被领导者的自愿追随,而绝对被领导者自愿追随的前提是民生问题的妥善解决;强调领导者要处理好与绝对被领导者、相对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强调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强调领导者的政绩观应该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1.
正儒家重视修身,他们把修身看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大学》开篇即提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中庸》云:"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孟子则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继承和发扬了早期儒家修身为本的思想,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创建了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和谐建设主张,包括“仁民爱物”的自然和谐观、“人和”的社会和谐观以及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和谐思想,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所处的时代性出发,孟子在继承孔子"王道""德政""仁"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王道仁政"政治理想,作出了拒霸道而推王道、批暴政而倡仁政、轻善政而重教化、行井田而求恒产的价值选择。不仅如此,孟子借助于性善论的哲学基础、生存论的利益基础、目的论的民本立场和德性论的实现路径,构建了论证其思想及价值选择的阐释逻辑。从历史看,王道仁政思想从未真正实行过,但其影响却不容忽视。王道仁政思想的价值选择及其阐释逻辑和历史影响启示我们: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意识形态建设中,应当强调民生的价值理念、重视理论的知性特点、凸显道德的实践品格、讲好中国的发展故事。  相似文献   

14.
孟子德性伦理思想是系统的,并且其理论是自洽的。人伦出于天道是生命的德性本质形成的前提,因而,孟子以天道作为其德性伦理思想的形上根据。"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天所赋予,先天于人的心中,它们不仅共同构成了人性中的本然之善,代表了四种道德能力,而且也为孟子的德性伦理思想提供了人性根据。因为有了四心,有了人性善的基础,五伦说规约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伦理和伦理实体的基本格局,为孟子德性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伦理上的缘由。  相似文献   

15.
《前线》2014,(4):110-111
  相似文献   

16.
肖雁 《理论学刊》2006,(6):111-112
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中,“德”往往被视为一个伦理范畴,它所具有的形上意蕴乃至最高本体方面的哲学内涵,往往为论者所忽略。就孟子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明确提出“德教”概念并对之进行较为详尽之论证的第一人,他所主张的性天统一的德性论,是道德形上学建构的逻辑前提;他的内外双修  相似文献   

17.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诸侯战乱不已,社会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诸侯国的战争和发展都需要民众的支持,因此,对“民”的态度问题,就成了当时社会的中心问题。在这一方面孟子提出了许多进步的观点,其中“民贵君轻”、“王道治国”等,便是较为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民贵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孟子民贵思想中的"富民"、"乐民"、"保民"、"尊民"、"用贤"及"限制君权"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9.
在孟子哲学中,恻隐之心作为“仁之端”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普遍的“仁”奠定了基础。但是同时,孟子又继承了儒家哲学的血亲亲情关系,将事父从兄作为“仁之实”,并提出了爱有差等原则。如果孟子在儒家血亲至上性的前提下,推崇爱幼差等的话,孟子所提出的仁爱思想的实现可能性就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