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正>在三师四十五团十三连,有一个职工叫张波,他在连队承包了1600亩土地。2016年很多职工都减少了棉花种植规模,连队又出现了大量的弃耕地,连队领导找到张波,他二话没说就接管了800亩的弃耕地,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底气从哪里来?张波的回答很质朴,就是兵团的改革不断深化,大农机推广应用,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是兵团党委的好政策让他涨了胆,有了充足的底气。15年来,他累计向团场交售棉花1100余吨,承包连队  相似文献   

2.
<正>他在农业生产一线默默耕耘,吸取着丰富的营养,体会着基层劳动者的辛苦,不断在成长着;他热爱这块土地,辛勤劳作,自我发展,短短几年,已从一个"门外汉"成为了农业种植"土专家";他不计个人得失,帮扶职工,垫付资金30余万元,带领10余户职工走出连队,发展域外经济,实现增收致富目标;他修炼自身能力,强身健体,只想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他就是十师一八二团十二连工会主席王瑞锋。2002年,王瑞锋从河南来到新疆,  相似文献   

3.
四师七十团三连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单位,连队总人口862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4亩,连队在册职工179人,有30%的职工外出打工,剩余的70%职工种植着3000余亩土地,造成了劳动力的剩余。三连妇代会把"巾帼劳务创收协会"作为妇代会主体工作的一个目标,列入妇代会重点工作之一,在开展巾帼劳务创收活动中,带领妇女们在家门口务工创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农五师八十四团六连青年贫困职工张建国,2002年种植150亩制种玉米获利4万余元,一举摘掉了连续多年亏损的帽子,成为连队青年职工中的致富能手。 张建国在六连种地多年,累计连续亏损3万元,被连队列为贫困户。他想:作为一名年轻人,老是被连队列为贫困户,脸上也是很不光彩的。  相似文献   

5.
张江华是一位身高只有1.6米,身材瘦小的男人。1992年春天从河南老家来到农四师七十团九连打工,他每天帮助连队的职工们间苗、除草等,每天的工钱也只有8元。当时该连有许多职工因为种地亏损,纷纷将土地退还给连队。他看到团场连队的土地面积大,犁地、播种、中耕等主要的农活都是靠机械化作业,要比自己在老家种上几亩地,靠人拉肩扛省力得多。他就在连队承包了30余亩连队职工不愿种的地。  相似文献   

6.
<正>王中华,农十师一八八团八连一名普通的职工。近几年来,他和妻子陈素芳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辛勤耕耘,依靠党的好政策,运用科学技术,走种养结合之路,在团场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率先脱贫致富,过上了"和谐小康"生活。1991年王中华初到连队承包土地种植水稻,由于没有种植经验,年底亏损,但  相似文献   

7.
正在农二师二十七团四连汪贵军的辣椒地块,笔者看到夫妻俩正忙着除草、打药等田管工作,去年他承包的75亩辣椒纯收入19.8万元,被连队职工群众亲切地称为"辣椒手"。据了解,今年48岁的汪贵军,是农二师二十七团四连老军垦的后代,1981年4月他沿着父辈们的足迹,积极响应团场安排,参加了工作,当过砖厂工人、干过机务、植保,最后在四连当一名普通的种植职工。2003年到2006年,汪贵军在连队承包了30亩甜菜,夫妻俩起早贪黑,不怕吃苦,勤劳肯干,注重科学管理。他们承包的30亩土地从未亏损过,年收入都在2.8万元以上。2007年,连队4支条田中有一块45  相似文献   

8.
正上世纪60年代初,他出生在肖尔布拉克这片神奇的土地,成为了四师七十二团的一员,父亲稍加思索,说道:"这孩子就叫建新吧!就让他为建设新中国尽点力吧!"就这样,他有了自己的名字:李建新。1982年,李建新高中毕业,组织安排他到连队工作。在连队,李建新虚心学习,吃苦耐劳,尽一己之力帮助他人,最终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后来,团场选派职工去参加专  相似文献   

9.
今年45岁的牟才年,1992年从内地来农十师一八八团一连投奔亲戚,依靠亲戚在连队种植土地.当时为了养家糊口,他拼命在地里出大力气,由于没有经验,到了年底,出了不少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连续几年中,他不断向连队有经验的职工请教,向有经验的亲戚学习,还积极参加团场和连队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不断充实自己.种植实践中,有时候为了一棵得病的农作物,他会把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请到地里为其指导.1996年4月,他正式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兵团职工.经过几年的磨练,他有了一套自己的管理和技术经验,收入年年递增.  相似文献   

10.
正"男人能干的农活,她不仅样样会,而且样样做得好,是个不简单的女人哦。"在八师一三六团十三连,连里的职工群众都这样形容祁连环。今年45岁的祁连环是甘肃礼县人,1987年3月来到兵团参加工作。作为连队一名女工,无论是在棉田管理还是个人素质方面,都走在了全连职工的前列,为连队树立了榜样。2011年,祁连环种植了100亩棉花,单产达到390公斤以上,加上猪、鸡养殖,纯收入十几万元。"有这样好的收入,不仅靠团场的好政策,靠自己辛勤的劳动,还得掌握日益发展的农业科技知识。"这是祁连环向问及她致富秘诀的连队干部职工时常答复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1.
<正>36岁的维吾尔族青年艾克然木.吾斯曼,是农四师六十四团十二连一名普通职工。他1989年开始在连队承包土地,从1992年开始就在霍尔果斯口岸进行进出口贸易,目前已拥有资产800余万元;累计上缴关税商税等300余万元;13年来扶贫人数达500余人(次),扶贫金额30万余元;为社会公益活动捐款10余万元。2007年艾克然木.吾斯曼被农四师授予"农四师劳模"荣誉称号。情撒田野痴心不渝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48岁的乔汉是十师一八二团十一连一名普通职工。自1999年开始单一种植食葵,之后发展种植、养殖和农机,短短十几年的光景,乔汉成了年收入百万元的致富能手。致富后的乔汉没有忘记周围的贫困职工,他通过传帮带使十一连10余户职工靠多元创收叩开了致富的大门。1999年4月,乔汉第一次承包连队的80亩土地,从那时起,为了尽快掌握食葵、打瓜作物技术措施,他每天总  相似文献   

13.
正从中专毕业到种植能手,再到全团收草经纪人、多元增收路上的的带头人,这些年凭借"农业种植、农资经营、草业经纪人"的多元增收途径,37岁的骆强成为团场远近闻名的多元增收致富典型。骆强是第九师一六八团北区四连的一名职工。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军垦第二代,他的梦想是不仅自已拥有私家车住楼房过上好日子,还要让连队的职工和他一样利用多元增收去致富。1991年,不满20岁的骆强中专毕业后,带着梦想回到了连队,想在连队大干一场,但因为刚参加工作,没有种植  相似文献   

14.
<正>在五师八十六团十连,有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职工:他是连队承包大户,每年种植收入超过10万元;他又是农机大亨,农机作业上万亩;他还是企业老板,年利润上百万元,是什么样的农垦职工如此的"任性"呢?这位与众不同的农垦人就是该团十连职工李超敬。1989年,21岁的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从安徽阜阳来到八十六团种地。刚开始种地的前三年,由于他缺乏经验,连年亏损,但  相似文献   

15.
<正>现年48岁的赵俊霞,是一师阿拉尔市十三团十五连职工。从一名团场农业一线普通女职工成长为拥有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果品保鲜库容量6000吨、实现年产值3000余万元,可带动150余名职工群众就业增收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她为团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谱写出兵团儿女巾帼不让须眉,追逐梦想、奉献社会的美丽篇章。迎难而上勤劳致富勇争先2006年,十三团新建连队十五连接收移交土地1.5万余亩,连队职工人数少,承包能力不足。眼见连队近万亩土地无人承包,时任连长姚景和心急火燎地找到赵俊霞说:“小赵,现在连队土地承包确有很大困难。  相似文献   

16.
正纸上的号码,是杨建中最后的希望,一旁的妻子屏住呼吸看着他,杨建中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拨通了电话。杨建中居住在资阳市安岳县天马乡铁盔村,他和妻子在家承包20余亩土地,种植柠檬等农作物。2017年大旱,让杨建中叫苦不迭,每天从早到晚和妻子去山下挑水来浇地,可是对于20亩农田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这样下去怎么行,需要解决,但是找谁解决成了问题。"杨建中苦思无门,妻子在旁提醒他,两个月前村里下发的联系群众服务卡,上面有电话。  相似文献   

17.
正一师二团二十一连职工杨序团夫妇每人承包了40亩棉花,由于土地盐碱大,每年棉花产量不高,收入较低。当他看到部分职工走"田+园"种植模式走上致富路后,他就萌生了也种植红枣的想法。于是,他就在团党委成员和机关干部来连队召开的座谈会上提出了职工走"田+园"种植模式的建议。二团党委采取职工提、党委议、代表定的"三堂会诊"方式,解决职工群众反映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是连队合作社圆了我的养鸽致富梦,没有合作社的帮扶,就没有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面对二师三十一团电视台采访的镜头,"小石头"大声地说出了心里话。今年37岁的"小石头"名叫石文勇,从小他就有一个爱好——养鸽子,他喂养的鸽子还经常参加库尔勒地区鸽子协会组织的信鸽比赛活动,还小有收获。随着长时间在外地奔波的见识,玩鸽子的"小石头"发现了商机,于是从2013年起,他在三十一团三连种植好220亩棉花地的同  相似文献   

19.
漫漫致富路     
今年36岁的王兰华是农二师二十七团五连的一名承包职工。他承包了20亩地,又是一个大田班长。由于他父亲过早去世,母亲又是个家属,家中兄弟姐妹5个,排行老三的他14岁初中毕业后,就开始给别人放羊、打工,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那时,他放一年羊,别人给他两只羊作为一年的工钱,依靠放羊和打工挣来的钱减轻过重的家庭负担。1994年元旦结婚后,王兰华夫妇开始参加连队的土地承包。由于连队土地紧张,加上没有种地经验,承包了20亩地种甜菜,当年纯收入只有3000多元。领到钱后,他立即买了10只羊,从此走上了种养结合的道路。王兰华虽然文化不高,但他特别爱学习、好钻研,经常买科技书刊和科技光碟,认真学习,并用于自己的种植和养殖实践。每年连队办的科技之冬他总是一天不漏地认真听、用心记。  相似文献   

20.
正"他只是我们连队的一名普通职工,靠辛勤的双手和精明的头脑,通过大田种植和农机服务,实现了致富梦想,但他不忘连队其他职工的帮助,带领大家一同致富,就这一点,值得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的敬佩和学习......"6月20日,十师一八二团一连党支部书记印辉在全连大会上郑重地说道。说起职工刘松林,大家对他敬重之至,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连队职工,在平凡的农业种植中,却用执著与追求,谱写出一曲感人的乐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