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叫姜月兰,是六师一0一团六连职工。2008年9月6日午夜12点,我丈夫在帮连队运送西红柿的途中出了车祸,医院全力抢救也没留住他的生命,撂下我和3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当时两个孩子读高三,一个孩子读高二,大女儿还有先天性的腰部残疾。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痛不欲生,望着三个痛失父亲的孩子,想想往后的生计,我可怎么过呀?地我一个女人家是种不了了,孩子们的学费,生活费从哪儿来呀?一想到这些和刚失  相似文献   

2.
我读小学那几年,父亲病重,三个姐妹同时上学。有一年,家里实在凑不齐学费了,怎么办?我想,作为老大,我还是不读算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把我的想法跟妈妈说了,没想到妈妈一口就答应了。听到妈妈真的让我退学,我又舍不得了,想到我真的就要离开可爱的学校,离开那些敬爱的老师,心里空落落的。我托一个同学搭信给老师,说我不能读书了。  相似文献   

3.
麦子 《当代党员》2006,(9):65-66
到今天,妈妈离开我们已整整4年了。想念妈妈,想起许多事。 还记得,刚满6岁,我就闹着要上学。爸爸说我太小,过一年再说,可妈妈经不住我吵闹,翻箱倒柜找出一块素色花布,缝制了一个书包,我抢在手里就往学校跑,妈妈气喘吁吁在后面追。当时入学的方式很奇怪,除了问年龄,还有一个条件是,用自己的右手越过头顶摸左耳。不知是紧张还是我的手短,反正摸不着,急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一旁的妈妈又急又忍不住要笑,陪着校长说好话,校长笑了,就算通过了。尽管我到现在都纳闷,上学报名跟摸耳朵有什么关系,但妈妈当时焦急又忍俊不禁的样子,却留在了心里,总在我遇到难关时出现。  相似文献   

4.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  这首歌勾起了我对母亲的怀念。歌中唱到“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过去,我最怕听母亲唠叨,而现在我多么想听听妈妈唠叨啊,可是母亲已经在前年冬天就因心脏病突发,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再也听不到妈妈唠叨了。“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工作的事情我可以和爸爸谈谈,可我生活的烦恼怎么去跟妈妈说说?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奔个平平安安。”  这首歌的歌词写得真好,尤其是母亲这…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幸福     
正读了文学家胡适的《我的母亲》这本书,让我感受深刻,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回忆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性性格。这让我不由想起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地主家的女儿,我的姥爷是一个拥有百亩良田和几十名长工、短工的大地主,母亲的亲戚全是当地有钱的人。家乡的土地给过她温暖的童年,地主出身和大小姐的身份,也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为了摆脱自  相似文献   

6.
<正>我出生在新疆农六师109团,在那里上学,在那里成长,在那里考上新疆大学,并在新疆昌吉工作达21年之久。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离开新疆来到了北京。但是,不管我离开多久,新疆都是我的故乡,是滋养我成长的母亲。特别是这次援疆,这是母亲的期冀与呼唤,我怎能不回来?但是没想到,到了新疆,我也收获到了一个有关母亲的新名字——“内高妈妈”。这是我支  相似文献   

7.
出生在酒泉市肃州区金佛寺镇二坝村的茹晓燕,3岁时父亲就撒手人寰,留给她的是患病多年的母亲和一贫如洗的家。晓燕7岁时,母亲因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恶化,关节变形,再也无法下地干活儿,从此,懂事的她承担起了家里所有的家务。2008年8月,学校布局调整后,茹晓燕决定背起妈妈上学。在亲戚的帮助下,她在酒泉三中附近租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子,和妈妈开始了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1921年,我出生于当时叫马来亚的马来西亚,早年我祖父从广东花县由水客带到马来亚谋生。父亲青年时代学裁缝,自己开店,逐渐发达,家境小康。我于1935年回国,1938年夏季去延安,同年秋加入共产党。"我去延安就是为了要抗日,不当亡国奴"1935年,在我15岁时,母亲带我回国,到广东花县大东浦村看望生病的外婆。过了春节,外婆去世,母亲准备带我返回马来亚。可是我向妈妈要求留在国内上学,于是她将我托付给舅舅,入了花县中学读书。1936年发生"西安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件后燃起了抗  相似文献   

9.
<正>2022年2月21日,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沈阳召开。两位科学家荣获2020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其中一位便是被誉为“一流学者、一流校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原校长程耿东。坎坷求知路两进大学立志要当科学家1941年9月,程耿东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一个普通家庭。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拿出所有积蓄,并变卖了一些家产,凑足学费,将他送进学校。程耿东知道母亲的良苦用心,因此学习很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58年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子女求学谁解其中味“妈妈,我要上学”。“妈妈,我自己去挣钱上学行不行?”每每听到13岁的女儿用近乎哭泣的口气跟自己商量上学的事时,40岁的农民工王合妹都会泪流满面。“我实在是无任何能力支持孩子继续上学了,我没有能力交纳那近千元的跨地区借读费呀?”抹着眼泪,王合妹一脸的无奈。2001年,王合妹听说许多在外打工的老乡都发了家,她便动员丈夫和她一起来到了博乐。在外打工,虽然苦点、累点,但能吃苦的王合妹很快就和丈夫有了一点积蓄。2002年新年过后,王合妹便将自己的女儿郑玲玲从四川老家接了过来,准备在市内上学。可上天却跟她…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毛衣     
正每年的母亲节我都会送妈妈一件当年最流行款的毛衣,虽然4月的天气穿毛衣已显得有点热了,可我还是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送着,这缘于我对母亲的一个承诺……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母亲总是穿着一件已分不清颜色且打满补丁的毛衣。那时家里人口多,父母微薄的工资除了供养我们四兄妹吃穿、上学、给年老多病的爷爷抓药外,每月还要给远在河南的外公寄去15元钱的生活费。因此在  相似文献   

12.
妈妈的信     
不知为何,妈妈的这封信被我保存了整整八年。——是自责吗?妈妈去世前的确如此,每读一遍万箭穿心。是忏悔吗?妈妈去世后,每读一遍泪如泉涌。这封信写于2004年的10月25日,这一年妈妈已是86岁的高龄。我能想象妈妈伏案疾书时的情景——她的手在颤抖,她的眼在流泪。为什么同住一个城市却非要写信?难道不能面谈?不能在电话里讲述?她的目的只有一个:"道歉"!——母亲向女儿道歉!那天的情景我记忆犹新:又是一个周末,到了我例行回家看望妈妈的  相似文献   

13.
《湘潮》1991,(6)
毛岸青不知去向,警卫员们急得团团转,毛泽东却不慌不忙地说:去李立三同志家找找看毛岸青来到双清别墅后,我经常同他在一起,时间长了,我们之间也就熟悉起来,相互之间无拘无束。我问毛岸青:“你亲妈妈牺牲了,现在这两个妈妈(即贺子珍和江青),哪一个好?”毛岸青很动感情地说:“我贺妈妈好!我和哥哥到了苏联以后,贺妈妈一面工作,一面供给我们上学  相似文献   

14.
我从16岁就离开香港,去了美国上学。当时我是学校里面最年轻的大学生。去美国是我自己要求父母亲让我去的。当时我真的胆子很大,在美国我一个亲属都没有。我爸爸妈妈给了我机票以后,我以后再没有向他们要过任何钱。  相似文献   

15.
我出生在津南区葛沽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是个土生土长的村娃子。小时候听母亲说:母亲嫁给父亲是因为父亲有力气、会开车,在生产队是劳动能手。母亲说,“你爸不仅比别人多挣几个工,就是看他会开车,以后日子也穷不了。”就是因为这个,母亲嫁给了“没车没房”的父亲,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之后有了我。2002年我考上了天津财经大学。当时,我成了村里的骄傲,很多亲戚朋友都来我家祝贺,父亲、母亲更是为我高兴,送我上学的头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还捞了喜面庆祝了一番。  相似文献   

16.
正5月8日,北新路桥集团北新投资公司工会举办"感恩母亲节我对妈妈说句心里话"活动。作为一线建设者,职工们因工作常年不能陪伴母亲身边,北新投资公司工会以"母亲节"为契机,为职工准备了干花礼盒和贺卡为职工们与母亲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职工们把对母亲说的心里话写在贺卡上,向母亲送去祝福。  相似文献   

17.
永恒的母爱     
<正>母亲的爱是天下最无私而神圣的爱。孩童时,不管是在电影里、还是在生活中,都会经常听到《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这几首歌。在我成长的历程中,时常从大人们的口中听到:"谁家的母亲如何如何对待孩子,宁可自己吃糠咽菜,穿着补了又补的衣服,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受一些委屈。"  相似文献   

18.
正那年夏天,我初中毕业后,为了能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能够有出息,父母经过一番商量后,决定让我到县城去上高中。父亲经过一个假期的奔波后,终于给我凑够了一个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母亲则日夜为我赶制了两双布鞋,一双是天热时穿的,一双是天冷了穿的。在我去学校报到的那天,母亲用塑料袋将鞋包好,装在我的包中,在与母亲的泪水相送中,我坐  相似文献   

19.
徐文钦 《学习导报》2012,(12):26-26
1914年,6岁的陶铸随全家迁居武汉就读于私塾。后在父亲陶铁铮创办并自任校长的潘家埠镇文昌阁小学就读。少年陶铸天资聪颖,接受力强,记忆过人,善独立思考,深得老师喜爱。陶铁铮因反对北洋军阀被杀害。母亲董唐姑留下血衣要儿女长大为父报仇。当时,陶铸只有10岁。家庭生计虽然十分艰难,但母亲千方百计让他去上学。次年春,在办新学的乡村进步教师申喧的关怀下,免除学费、膳食费,让陶铸去清水塘申氏小学读书。有一点空闲,陶铸就孜孜不倦地读书。他把父亲的书读完了,又找亲友、师长借。  相似文献   

20.
哭穷与示弱     
我有一个陕北农村亲戚进城打工,他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家里老人有病,两个娃正在上学,欠了不少债,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可是问他过得咋样?他却既未哭穷,也未示弱,反倒颇为满足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