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毅 《今日上海》2008,(11):54-55
“设计”的含义十分丰富。中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诠释道:“设”乃“陈设”,“计”乃“会”。在现代汉语中,“设计”一词的主要含义是“设想”、“构思”、“计划”等。在英语中,“design”也是“意图”、“计划”、“目的”之意。  相似文献   

2.
肖永明  戴书宏 《求索》2013,(8):113-115
在理学视域中,“中”可以从“时中”与“在中”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中”指的是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内心情感尚未表现于外在行为,能够恰如其分。无所偏倚.这是“未发之中”,或称“在中”;另一方面,“中”指的是喜怒哀乐已发之后,表现于具体行事过程中,恰到好处,各得其宜,这是“在事之中”或称“时中”。二者之中,“在中”为体,“时中”为用。“和”实质上指的是“时中”的状态.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中”与“和”的关系中,“中”是“和”的本体,“和”是“中”的发用。“和”的修养功夫必须落脚在“中”.不能仅仅关注“中”的显发状态而不从根本上下功夫。其基本思路是“由中而和”。由于“中”并非实体.没有具体的实指的内容,需要通过“诚”,才能达到“中”的状态。“诚”是“中”的根本,而“中”是“诚”的外在显发。简言之.即“诚”能达“中”,由“诚”而“中”。  相似文献   

3.
陈海波 《今日海南》2006,(11):29-30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财政扮演重要角色。公共财政和“三农”问题的性质要求公共财政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承担“补缺”和“引导”职能。此外,我国“三农”问题的历史变迁还要求公共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承担“补偿”  相似文献   

4.
吕冲 《前沿》2006,(4):117-118
高职院校在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做到“做学统一”,在“做”的过程中“学”,在“学”的过程中强调“做”,通过“做”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论“三个代表“的实践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这一品格贯穿于“三个代表”之每一代表中,蕴含在“发展要求”、“前进方向”和“根本利益”这些具有动态内涵的理论表述中,并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的实践要求中。  相似文献   

6.
黄建正 《政策瞭望》2016,(11):28-31
2014年3月以来,临安立足传承千年的《钱氏家训》,依托“耕读传家”“忠孝诚信”等优秀传统,用好“家风”这老百姓心底里的共同认知,创建开展“好家风”建设,通过“访、评、晒、传”四步曲,紧紧抓住家庭“小细胞”,用好家风“老家底”,优化“人文大环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好家训在口口相传中广泛传播,好家风在见贤思齐中蔚然成风,争做“好家风”家庭成为临安的新风尚.  相似文献   

7.
人类一直在追求“理想国”。近现代中国,始终在为建设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拼搏,不甘屈辱,不甘落伍,一直在落后中反思,在苦难中求索,在屈辱中奋起,在曲折中前行。今天之中国,终于走在了通向“中国梦”之峰的“山坡上”。这是建设现代化理想的“半山坡”,  相似文献   

8.
“无”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玄奥而精深,本 文试图通过对《道德经》中“无”的形而上含义的分析,结合 “无”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在与西方关于“存在”及“本原” 思想的比较中,揭示老子的“无”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用 《今日浙江》2006,(24):17-17
在最近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强调抓落实时,要求全省领导干部“要在博学新知中提高能力”,这引起了许多干部的共鸣。在会议讨论中,好多位县市领导谈到,当今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博学新知,提高能力,对领导干部来说,实在太重要了。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贤们就很崇尚“博学”《。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把“博学”,放在“审问”“、明辨”“、笃行”的前面;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这里则把“博学”当作了“智明行无过”前提条件。两句名言颇有异曲同…  相似文献   

10.
王用兵 《当代广西》2005,(17):36-36
现实生活中,有极少数干部思维独特,个性凸出,言辞出挑,在常人眼里属于直言不讳,特立独行的“另类干部”。在考察过程中,如何慎重地对待“另类干部”,取得考察工作的实际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见其人。考察中,被考察单位往往安排那些“听话”的同志参加“座谈”,而对那些常会“言差语错”的“另类干部”则尽量“靠后排”,甚至有意支开。作为考察组同  相似文献   

11.
刘思 《中州统战》2001,(4):32-32
秦牧在《语林采英》那本书里,谈到“委婉语词和隐语”,说在英语中,“死”的委婉说法有 102种,汉语虽然没有那么多,“但是前前后后加起来,恐怕也有好几十种”。他列举了“大行”、“晏驾”、“崩”、“升遐”、“薨”以及“夭”、“殇”、“长眠”、“弃世”、“逝世”、“作古”、“归西”、“撒手人寰”、“与世长辞”直至“不在了”、“过去了”、“翘辫子”……他却忘了说那最为“委婉”的说法:“见马克思”——这“见马克思”,肯定是英语中所没有的,古汉语当然也没有,在现代汉语中流行开来,也不过五六十年,但在中国却尽人皆…  相似文献   

12.
陈江玲 《岭南学刊》2004,3(6):37-40
在“一国两制”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全面把握“一国两制”的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要认识到“一个国家”是“一国两制”的核心,“两制”是在“一国”的前提下的“两制”,“港人治港”是爱国爱港者治港,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  相似文献   

13.
在上古夏商时期,奴隶没有“民”的资格,没有接受刑罚的资格。“民”的概念中开始包容进奴隶,是在周代。春秋时期,农工商民与士民可以相提并论,“民”的概念扩大,“天赋君权”的观念动摇。战国时期,“民”的利益在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中得到某种承认,“民”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民本思想在法典中也有体现。这些都有利于当时新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的确立,有利于庶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鲍德里亚是后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理论、以及有关当代媒体、艺术和社会的话语”。“仿真”、“类像”与“超真实”理论在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理论图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鲍德里亚以“仿真”替代传统真实观中的“摹仿”,以“仿真”的物化结果——“类像”取代传统的“摹本”,最终在“类像先行”中实现“超真实”对传统“真实”的颠覆。其理论对后现代社会的文化逻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掉进了技术决定论和悲观主义的陷阱。  相似文献   

15.
《:论语·公冶长》中的“性与天道”问题,由于子贡的“不可得而闻”,而成为千古聚讼的问题。在玄学视野中,何晏把“性”与“天道”解释成“自然天性”“,天之自然之道”,在“自然者,道也”的道家思想的判断框架中,使道家形而上学与儒家礼乐教化结合起来,实现儒道会通。在理学视野中,朱熹用一个“天理”,去贯通“性”与“天道”两个思想维度,把孔子的思想纳入理学范畴之内。而清代的刘宝楠则以经史证经,把《易》与“性与天道”结合起来,以《易》解“性与天道”。  相似文献   

16.
2000年最高院司法解释中把交通肇事案件中的“责任认定”与“危害结果”联系起来作为交通肇事罪的认定标准,这借鉴了德日刑法理论上的“信赖原则”及“危险分配理论”,而我国在借鉴上述理论的过程中却并没有在司法实践中真正贯彻,这与我们对“责任认定”误解有关,因此有必要对“责任认定”的内涵进行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重要论点,并在其《用间篇》中着重论述了“先知”是在战略上取得主动的首要条件,“用间”则是获得“先知”的重要途径。通过用间获取敌情,已成为历代兵家“以智谋取胜” 的重要谋略之一。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民族交流,促进民族团结的高度,推动建立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这是深层建构民族团结工作新模式,探索新时代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根本指针。贵阳市观山湖区作为省会城区中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典型样本,以“发展中治理”“治理中发展”的视角,真正实现各民族的“生活嵌入”“情感嵌入”“事业嵌入”、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治理样本。治理主体根据治理辖区的基本特点,因势利导、有序建构,孕育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良性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整个治理过程中,“党建引领”贯穿始终,既“有形”又“无形”,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中内生动力激发提供了“新解”。  相似文献   

19.
她热爱科学,设计了“北斗园丁”,并在中国科技馆“航天科技小课堂”活动中讲解北斗在“防洪、防火”方面的应用。他践行环保,是北京市垃圾分类形象代言人“分小萌”卡通形象的设计者。他在学校建立了“分小萌”基地,带动更多的同学践行环保公益,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相似文献   

20.
宋香庆  ;郑志发 《求索》2008,(6):51-53
人类社会是一个“意义”观世界,人类正是在“意义”世界下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民族国家的“意义”世界其实质就是从民族国家内部各个不同个体的“意义”世界中,提炼出共同的“意义”,并使之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意义”世界中最基本的内容是明是非,辨荣辱,共同的荣辱观是“意义”世界的基础。共同荣辱观“意义”的形成需要我们不断“灌输”各自的“意义”,并在“灌输”的同时,加强主体自身建设而自觉地使之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