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世纪桥》2011,(12):62-64
抗联战士艰苦奋斗的精神,给人民增强了抗日的信心和勇气,令敌人胆寒和畏惧留给了人们永不泯灭的英雄业绩。敌人无法理解,这些抗联将士并不是因生活所迫去参军的,他们为什么舍去安逸的生活,而到深山老林中去打游击。  相似文献   

2.
最近有人告诉我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没有什么了不起!现在有许多工人、农民、青年以及外国人都去走长征路,到雪山草地去旅游。”我听到这个话很震惊,这个想法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我说:“我已80多岁,现在我也能去雪山草地旅游。”过去红军爬雪山过草  相似文献   

3.
卢德峰 《世纪桥》2010,(2):51-54
<正>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曾有一支抗联部队从东北抗日战场辗转来到西部边陲——新疆。这支来自白山黑水的部队主要由原东北抗联第3军1师、9师和第6军4师28团、保安团组成,总数约500余人。1938年2月肇兴镇战斗失利后,他们暂时转移到苏联境内。苏联政府没有同意他们继续回到东北抗日战场的  相似文献   

4.
马莉亚 《世纪桥》2012,(18):18-24
周保中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率领抗联部队在白山黑水间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独立立下了不朽功勋。他是抗联高级将领中少数历经十四年斗争全过程,最终看到新中国诞生的领导人之一,是东北抗日斗争的亲历者,也是记录者。战争岁月里他一面指挥部队,一面写下了长达百万字的《抗联日记》,是反映抗联历史最直接真实的一手资料;新中国成立后他不顾病体,  相似文献   

5.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辽阔东北大地的崇山峻岭、荒原水畔,一支新型的人民抗日武装、一支顽强的雄师劲旅——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诞生了。在此后的14年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联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英勇战斗,前仆后继,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为光复东北、取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从1940年底到1945年8月,东北抗联却转入苏联远东地区,被编入苏联远东方面军。东北抗联缘何离开中国进入苏联?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历史秘密呢?  相似文献   

6.
周保中是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来到东北从事抗日斗争。在此后的14年间,周保中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带领东北抗联战士英勇战斗,前仆后继,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特别是当东北抗日斗争进入到最艰苦的阶段,他坚持苦斗,粉碎了敌人全歼抗联的阴谋,带领部队入苏整训,保存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许多骨干力量,为光复东北、取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1934年10月,由于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历经一年多苦战未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大“围剿”,被迫走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决定红军长征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一份神秘而十万火急的绝密情报,也促使党的临时中央作出实行战略大转移的决策,它使中央红军及时摆脱了险境,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鲜为人知的一笔。极为险恶的军事态势1933年秋,发动“剿共”战争连遭失败的蒋介石成立南昌行营,从各地调集了100万大军和200架飞机,自任总司令亲自坐镇指挥,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大“围剿”。其中直接用于中央苏区的兵力…  相似文献   

8.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这是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话虽简单,但却突出说明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超乎寻常的干辛万苦,而我们的红军更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钢铁战士。70年前,千千万万红军战士,为了拯救处于危难中的祖国和人民,凭着一种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了十分凶恶的敌人,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冯亦同 《世纪风采》2007,(2):23-24,25,26
“远看一条索,近看鸭池河,敌人拼命堵,老子硬要过。要过,要过,这就过!李觉送行蛮不错,你在对面站岗哨,我在这里洗个脚。”——陈靖:《过乌江》 这是1935年2月红军长征路上强渡乌江天险时,一个年仅十七岁的红小鬼创作的一首宣传鼓动诗。该诗曾经传遍军中,产生了很大影响。诗里提到的“鸭池河”系乌江上游的别称,为红军“送行”的李觉是国民党军纵队司令。豪迈的诗句生动地表现了长征英雄们的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辛辣地嘲笑了敌人“围追堵截”的失败。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为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播放的纪录片《长征文学风采录》中,还介绍过这个不朽的经典之作和它的创作者——已故著名军旅诗人、小说和电影《金沙江畔》的作者,解放后曾任华北特种兵部队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炮兵政委的陈靖将军。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1,(13):116-117
2011年的遵义古城,一座二层建筑前人来人往,但嗜杂的人流声依然掩盖不住里面那穿越70多年时空传出的争论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命运,就在此发生了改变。我们转移到哪里去!934年10月10日,中央苏区的红军在丧失了大部分根据地后,最终决定放弃中央苏区,进行军事转移。许多红军战士心中充满了悲壮:他们不知道,这条路会通向哪儿?他们也不知道,此行将成为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相似文献   

11.
张秀梅 《党史纵横》2006,(12):46-47
他,11岁亲历长征;50年后,他时刻心系那条地球上的红飘带,用心来重新走过长征路,充盈其间的足迹都凝聚在纸页上,成为一行行深沉而又灵动的诗句;他以一个红军战士的名义,在为后人打捞那沉淀于岁月深处的真实的历史,传承着长征精神。他就是沈阳军区原文化部部长张云晓,一位离休后笔耕不辍,用诗再次亲历长征的老红军战士。有好的土壤,便生出诗的幼芽桌上,是一本新诗集——《诗的红飘带》,油墨飘香。“启开通往记忆的闸门,便看见一条红飘带似的征途。”就是这条红飘带,牵引着一个已经84岁的老人,至今还走在长征的路上……这是他的履历:1933年11岁…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11,(10):60-63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东北的抗日斗争出现一个短暂的高潮。青年踊跃参加抗日联军,伪军起义形成潮流,出现了伪军第二十九团整团、第三十八团两个连那样整团整连投奔抗日联军的事件。  相似文献   

13.
贺捷生,贺龙元帅的大女儿。1935年11月19日,她在故乡桑植出生刚18天,就被当时担任红二、六军团军团长的父亲和同为红军战士的母亲背在身上或放在马背上的摇篮里,带着去长征,是跟随父母长征的四个孩子之一。几十年后,这个也成为将军的"走完长征的婴儿"动情地回忆:初次来到这个世界,恐怕没有谁比我听到了更多的马蹄声;没有谁像我那样整日整夜地枕着马蹄声入眠。更没有谁像我那样,每天等待着那串马蹄声的响起,就像等待日出和日落。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2005年8月15日,哈尔滨市东北烈士纪念馆举办了反映东北抗联斗争历史《黑土英魂》大型图片展。首次展出1945年4月6日通河反  相似文献   

15.
东北抗联精神是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李志军 《世纪桥》2000,(6):15-17
由赵尚志同志领导的东北抗联三军和由李延禄同志(后为李延平)领导的东北抗联四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深受广大群众拥护和爱戴的两支英勇顽强的战斗队伍,是北满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力量.抗联三军、四军都创建于1993年初.三军经过1938年极端艰苦时期,坚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四军坚持到1938年12月.1995年9月至1937年秋,三军、四军经常在一起配合作战,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为争取民族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两军联合作战有如下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7.
何伟志 《世纪桥》2020,(3):4-8,29
东北抗日联军用献血和生命铸就的"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东北抗联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恒久的动力源泉。新时代,东北抗联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启人心智、涤人心泉、催人奋进。弘扬和传承东北抗联精神,激荡爱国主义炽热情怀,汲取实现中国梦的前行力量,练就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领,吸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营养,必将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进一步彰显党的政治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晓燕 《世纪桥》2011,(22):17-22
自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不甘当亡国奴的东北民众就开始了前赴后继的抗日斗争。由最初各地自发的揭竿而起的抗日队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在广袤的白山黑水中间打击日本侵略者,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相似文献   

19.
王永春 《党史文苑》2006,(10):52-53
奇袭青龙关之战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然而红军英雄--二七四团作战参谋周学义生前给我讲过的他亲身经历的这次惊险战斗,依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相似文献   

20.
1934年10月,贵州镇远教堂的英国传教士勃沙特与妻子罗达在回镇远途中与肖克率领的红六军团不期而遇.红军长征经过的湘、鄂、川、黔边,早在19世纪末就有外国教会涉足其间.因基督教义被认为与共产主义信念相悖,麻痹人民的精神,红军在转战中对所经之处的外国教会采取了坚决取缔的措施.因此,勃沙特夫妇自然遭到扣押,并由此经历了不平凡的长征历程.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这个俘虏对红军有了愈来愈深刻的认识,红军的作为,使他非常感动,他最终抛弃了抱怨和偏见,积极为红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