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论增加农民收入李传志,朱庆华18年来的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和体制,椎动了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且有力地支撑着国民经济持续16年的快速增长。但自1989年以来,伴随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农...  相似文献   

2.
刘伟 《时事报告》2007,(2):55-57
中国的经济改革已进行了29年,在这段历程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全球影响力大大提升。2006年,中国GDP比1978年增长12.3倍,年均增速达g.67%,人均GDP已达2010美元。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改革的主线与思路唐仁健,黄其正我国农村改革走过了16年历程.在改革的推动下,1978—199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5.9%,而同期世界农业年均增速仅为1.8%,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奇迹般的发展。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  相似文献   

4.
对几个经济学概念的重新认识吴怀连中国16年的改革,最大的成果是确立最终目的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并初步形成了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改革理论。随着邓小平同志设计的改革蓝图进一步展开.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5.
韩康 《台声》1997,(11)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就是在一个不断总结经验,又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中国的改革与开放已历经ZO年的时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社会经济生活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近一个时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当代所有后发工业国家、地区在进入起飞阶段时普遍遇到的一个难题——高速增长与通货膨胀的矛盾,中国在1995年以后的经济运作中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探索,开始做到了持续高增长和连续低通胀并存。根据统计预测,1997年中国经济完全有把握实现增长率9——10%和物…  相似文献   

6.
据1999年1月29日《经济消息报》报道,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经济学家樊纲最近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第三次会议上说,1998年1一11月,我国银行贷款余额的增长率为17%,略高于1997的16.7%,但仍大大低于1996年的ZIZ%和1995年的24.l%。如果扣除1998年大量增加的对国家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贷款,贷款总额的增长率可以说是下降的。这种“信贷萎缩”正是中国经济在1998年难以快速回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樊纲认为,引起信贷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一个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7.
一、民智民资是地方经济健康发展的现实动力在目前经济增长相对减速、通货紧缩初露端倪的状况下,寻求并有效地激发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成为十分迫切的而现实的重大课题。中国二十年改革的成果表明:任何时候,广大民众的创业激情是实现经济增长的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在农村改革之前我国农业生产曾长期徘徊不前,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人,由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资源潜力因之得到充分解放。与之相佐证的是,中国近二十年城市和工业方面的高速增长,也是以审批经济的不断减少和民间力量的不断亢进为基础的。到…  相似文献   

8.
明晰产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于邑生纵观我国16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革始终放在重要的位置.从改革伊始的扩大企业自主权、放权让利、给企业“松绑”,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把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常态之下,中国仍然有能力也有信心领航世界经济继续向前稳步发展。2014年,"新常态"一词成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它不仅概括了中国经济当前阶段的特征,更预示着在全球经济复苏疲软背景下,中国新一轮全面改革的开启与逐步深化。习惯了中国经济以两位数的增长率维持高速发展,面对当前增速"七上八下"的局面,国内外许多人士内心也开始"七上八下"。对中国经济表现及改革前景的种种担  相似文献   

10.
聂磊  卢倩 《淮海论坛》2008,(4):8-11
效率、公平、正义、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其间关系的正确处理.是一个纵贯古今乃至未来的世界性难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性课题。中国经济改革是以激励机制的改变和分配制度的变化为开端的。改革开放30年来,关于公平与效率的论辩,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相似文献   

11.
形形色色假招聘杨矿招聘,作为一个改革开放后才出现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个词汇,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流动的加速,已愈来愈普遍地联系着我们的生活。可以肯定,由于招聘引发的中国人才大流动是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因为有了招聘,才有了百万外来...  相似文献   

12.
唐昊 《同舟共进》2011,(5):24-25
八、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不是威胁。现在,国际上甚至有人把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也看作一个威胁,那就更荒谬了。中国的CDP在2010年超过了日本,但GDP并没行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中国人均GDP仅占世界第105位.  相似文献   

13.
百家论萃     
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与制约因素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董辅仍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经济总的来说,还会有相当长时间(15年到20年)的高速发展。原因有:第一,中国是个后进国家,有“后发”优势。第二,中国有很多宝贵资源。第三,中国有很广大的国内市场。第四,中国建国以来通过几十年的建设,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工业基础。第五,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个改革本身,就带来了很大的效益,就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很好的作用。董辅初还谈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一是人口问题广是农业问杨;…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16,(3)
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供给侧改革后,关键是落实,而落实的关键,是凝聚社会共识,要在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阶段忍受阵痛,争取把疑难问题在"十三五"期间解决去年11月份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了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这一概念也成为了中国经济领域最火热的词汇。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奇迹”至少持续2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至少还可以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长。展望发展前景,其动力来自四个方面:规模巨大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成本,潜在的市场规模产生的内需,中国深入改革产生的制度变迁和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变化。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原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解体的对比明显。这其中的深刻政治逻辑就在于,改革开放前30年毛泽东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放权,并始终坚持以群众路线为基础的"延安道路",为改革开放后30年邓小平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邓小平的改革,正是在毛泽东时代留下的这些政治遗产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突围集》     
<正>中信出版社出版定价:58.00元中国在高速增长后,企业、产业以及市场面临很大挑战,中国经济前景和未来走向如何?突围的方向在哪里,突围的路径是什么?创新突围、改革突围,作者的这个观点引起了众多关心中国经济前景和未来走向的人的热议。改革需要穿透力,中国经济需要突围。在这本书里面,作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政策的重大影响者,作者把脉中国,解读改革的当下与中国经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市场化改革30年 1978-200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8年算起,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走过近30个年头。这近30年,非同寻常,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全球影响力大大提升。2006年,中国GDP比1978年增长12.3倍,年均增速达9.67%,比同期全球经济平均增速3.5%、发达国家平均增速3%高一倍半到两倍,人均GDP已达2000美元。  相似文献   

19.
四年前,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在世界上引起了争论。他不厌其烦地宣传自己对中国粮食供给和需求前景的观点。预测中国到2030年,人口将从12亿增加到16亿,而由于经济增长导致人均收入的迅速增长,人们的食物结构的改革也将加快,粮食需求量将大幅度提高,而与此相对应的供给潜力则不足。其依据是由于经济发展,耕地和水资源越来越多地转为非农使用,靠扩大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机会较少,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也有限。由此,他预言:从九十年代起,中国粮食产量将以每年0.5%…  相似文献   

20.
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来,在一个半世纪中中国有一个世纪是在忍辱负重中度过的。而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53—1957年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尽管当时中国面临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强大封锁,困难重重,但中国经济仍然能够取得工业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二是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正确路线以后,中国经济发生了持续时间长达2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