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揭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在此后的百年历史发展中,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历史性事件标注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座里程碑。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回眸五四运动百年风云、展望民族复兴新的征程,三大历史性事件、三座里程碑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教益。  相似文献   

2.
同甘共苦,相知甚深。为党为民,相辅相成。邓小平和周恩来这两位20世纪的伟人,他们不朽的名字永远连在一起,镶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相似文献   

3.
正邓小平诞生于1904年,1997年离世,几乎与20世纪相始终,与孙中山、毛泽东一起被人们尊称为20世纪中国的三位伟人。他一生曲折坎坷,初衷不改,愈挫愈强,铸就辉煌,而最为国内外称赞的还是倡导并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伟业,是当之无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业绩和贡献,留存于炎黄子孙的集体记忆之中,载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相似文献   

4.
王霞林  ;曹宝明 《唯实》2014,(8):27-30
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同志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经验,运用中国古代“小康”一词,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出发提出的光辉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苏南地区践行邓小平同志的小康社会思想,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渐行渐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了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5.
2014年8月22日,是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生动阐释、宣传和弘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特邀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薛庆超同志撰写了这篇文章,以表达中原人民对邓小平同志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6.
<正>一、"伟大觉醒"矗起巍峨丰碑习近平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三大里程碑也是三座巍峨的历史丰碑。近一个世纪前,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49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  相似文献   

7.
实现国家现代化、复兴中华文化、贡献人类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三个重要维度。近代以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只有在现代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国家现代化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目标。国家的繁荣富强只是奠定民族复兴的基础,文化复兴才是民族复兴的标志,只有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是中华民族真正伟大的复兴,复兴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维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天下意识和人类关怀的伟大民族。近代以来,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的先进中国人仍然高度关注人类的命运和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的责任,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也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事业不仅仅局限于本国与本民族的发展,也以贡献人类社会为责任和追求。  相似文献   

8.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任务,是由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承担着新世纪三大历史任务,在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中,努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增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始终保持“实干兴邦”的务实精神,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9.
欧阳兵  易文彬 《求实》2003,(8):32-34
党的十六大再次提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意义深远。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世界意义 :一、从根本上构成了中国的世界社会主义新战略 ;二、对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三、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与时俱进地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创新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战略思维 ,是本文的主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从屈辱中崛起,从贫穷步入小康的奋斗史。百年沧桑,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追寻历史的轨迹,我们看到,20世纪在世界和中国的政治舞台上,邓小平是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伟人。在长达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强盛,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