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德育的主体是人,德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德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真义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冯友兰)。即在于促进个体“成人”。德育与学生生命成长相伴相生。故德育必须体现生命的特征.反映生命的价值.彰显生命的本来意义。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发展生命,只有“激发生命,充实生命”(蒙台梭利).德育才能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2.
姚迎春 《理论月刊》2005,(2):142-144
大众文化成为当代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文化构造力量,与传统的高校德育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本文视高校德育为一种文化传播活动,从文化的角度反思了大众文化条件下高校德育实效性弱化的多重原因及影响,并提出了大众文化条件下高校德育文化建构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德育本质的人性化转向看情感在德育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德育的问题不是德育规范或观念本身的不完善与不合理,也不是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是由于它远离人的生存和生活,尤其是个体生命的生存与生活。因此,当代德育本质发生了人性化转向。这种人性化转向的核心是对人的理解方式的转向,具体表现为情感成为了生命的存在形式。当情感成为生命的存在形式时,改变了情感作为德育的工具和手段而存在的状态,使情感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元素,尤其是幸福和快乐的情感成为德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人只有凭借现实、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马克思近些年的文学创作中,有相当多的作者热烈地呼唤着一种叫做“生命体验”的东西,奉行着“体验生命”这“一种新的创作论观点”,追求着、甚至可以说是狂热地追求着表现人的“生命意识”。他们相信,文学作品“仅仅是不可重复的个体生命的”“那些无法直接感受到的内在生命的一切骚动”的“转化”和“审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趋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我国高校德育体系中生命关怀教育的严重缺失。高校德育面临价值取向偏离、内容口号化等困境,亟待将生命关怀充分融入到高校德育中。生命关怀乃高校德育之本质要求,重构以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的高校德育体系,既要建构以生命关怀为主体的现代德育制度,又要构建生命关怀教育的课程实践方式,此外还要营造以生命关怀为基本价值取向的高校德育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6.
张岩  刘越 《前沿》2012,(20):177-179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培养现代化人”这一新型教育目标的提出,原来德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传统德育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已显露出疲惫与缺陷,德育的方法和内容不能满足学生主体素质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德育的实效性得到无法进一步提高,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人性化教育,是适应于现代社会、现代人发展的趋势与发展需要,是现代德育深化发展、成效提升、持久生命力获取的必然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德育人本是基于"人学理论"指导下以帮助学生成人为目的的一种新的德育理念。目前高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德育目标的定位问题、德育内容的无根性问题和德育手段的反人本问题。高校德育人本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为目标,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以实现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增强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并构建高校德育评价新体系为实现路径,以实现学生德性的完满发展,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德育工作的真善美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新 《前沿》2010,(14):197-200
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高校德育之追求。高校德育体现真,即追求德育工作的规律性:德育目标合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德育内容体现时代精神;德育方法适应新人类的特点。高校德育体现善,即追求德育工作的学生性:德育工作为了全体大学生,德育工作依靠全体大学生,德育成果惠及全体大学生。高校德育体现美,即追求德育工作的和谐性:高校和谐发展,教师和谐发展,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尹剑 《传承》2012,(14):60-61,77
在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和情感的矛盾及冲突,具体体现在择业、消费、恋爱等方面。因此,高校的德育必须重视情感教育,使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和社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最终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大学生情感教育应为德育导向之基。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社会的关注,德育的低效甚至是失效问题更是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思考的重心之一。尽管我们一直高度重视高等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是高校的德育功效偏低,主要现状是学生对德育表现出若即若离的态度,有一种疏离、冷漠,甚至逆反的心理,德育要求不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质。认真对德育低效的根源进行深刻的反思,剖开层层现象,深入研究问题的核心,我们认为:对德育理想的片面坚守和对理想德育的迷失是高校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同时存在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关系之中。德育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的,是一种人对人的活动,但却并不孤立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外。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制约、决定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德育是"使人成为人"的实践活动,人与自然关系的状态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投射到德育活动中,规定着德育活动的价值诉求。历史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迄今大致经历了敬畏自然、征服自然与和谐自然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契合,德育的价值取向也经历了"神性化德育"、"物性化德育"和"人性化德育"的重大变迁。  相似文献   

12.
刘强 《前沿》2010,(3):167-170
和谐在心理上、伦理上乃至人类的终极追求上有共通的生命伦理价值。内在的心理感受是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铸就的和谐秩序的始点和生发动力源头,所以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首先必须确立完整的人强。社会生活的和谐美必然影响、感染、激励、充实社会个体的心理活动,个体又会把这种心理感受传染、渗透、传播为群体的心理场境。和谐的社会与主体人的和谐能将主客体相融相一。如此,人减轻了压力,让和谐成为生命的动力,社会减少了对立性冲突,必然减少大量无端的、耗费资源的、毁灭人性的、丑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将为理想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目标的定位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首要问题。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素质化德育目标的定位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它具有同一性与独特性相结合、突出培养人的主体性精神、充分体现个体发展的层次性,以及适应性、超越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特征,可以在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实现有赖于各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民主式德育有力地促进未成年人的道德发展。第一,民主式德育注重教育主客体、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以互动促进个体道德发展。第二,民主式德育通过各种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的活动来对其进行潜移默化、显隐性结合的道德教育,以活动促进个体道德发展。第三,民主式德育采取以平等、尊重、互动、参与、体验、对话为原则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在受善待中发展德性。  相似文献   

15.
人的生命存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作为一项抽象的、渗透着丰富生命意义的生命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应将生命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将生命教育作为自己的核心工作来抓,把生命教育渗透于自己日常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之中,努力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推动校园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大学活动德育模式是在反思传统德育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特点在于突出了受教育者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我们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认识的主体,更要将其培养成为实践的主体。这既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自身提出的要求,也是现代德育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德育是指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活动。我国主体性德育理论的研究经历了初探、繁荣和平稳三个阶段,研究内容涉及对传统德育的反思、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和特征、主体性德育模式、目标和内容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研究中尚存在着理论化、范围局限化、模式探讨欠清晰化、忽视我国国情及传统文化的影响等问题。通过实证研究、个案研究,构建主题鲜明的德育模式以及策略实施具体化等途径,来落实主体性德育活动。  相似文献   

18.
在素质教育视野中,我国高校德育概念有了新的内涵:高校德育在素质教育中仍然居于首要地位;高校德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与个体发展价值功能在新的角度得到了统一。我们要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处理好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关系,整合各育功能,以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9.
陈卓 《传承》2013,(13)
高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高校德育中存在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的“急功近利”倾向。我们必须摒弃功利化德育观,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的德育理念。全面推进高校德育在理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王易 《人民论坛》2015,(2):30-33
当前中国德育以大德育为特色,以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为核心,注重个体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的统一。当前中国德育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虚拟空间的壮大和市场经济逻辑与德育逻辑之间的张力。回应当代中国德育面临的挑战,需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确保中国德育的发展方向;兼顾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德育工作;在社会整体发展中推进德育工作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