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心阳在2008年10月27目的《北京日报》上著文《中国人缺乏“话语力”吗》说,中国在世界热议话题上往往处于“话语弱势”的境地,在成为全球媒体批评的对象时,常常不能据理力争。中国为何如此缺乏“话语力”呢?  相似文献   

2.
邦尼 《政府法制》2008,(6):50-51
2004年的圣诞节,美国人萨拉·邦焦尔尼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25件。家里的DVD、玩具、台灯……也统统来自中国。她不禁想到: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生存下去?于是萨拉决定从2005年元旦起,带领全家尝试一年不买中国产品的日子,从而诞生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下面摘编书中部分章节,让我们看看一个美国普通家庭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邀约(上)     
<正>“你要杀的人是谁?”我问。“我自己。”米切尔回答道。又来了,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我没有大惊小怪,也没有犹豫,说:“我没必要非得清楚你为什么要死。不过,也许你可以考虑满足一下我些微的好奇心。”“我欠了一屁股债,只好用保险费来偿还。剩下的钱,或许还能让我太太和两个孩子过上好日子。”“你确信这是唯一的办法了吗?”我问道。他毫无表情,点了点头。  相似文献   

4.
近日,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下乡考察对,一张部下为其撑伞的照片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批评道:“出门随行打伞开道,领导不是没有手举伞,而是习惯被人伺候!”面对批评,廖新波其后在博客《为领导打伞对吗?》一文中原文照录了网友的批评帖子。  相似文献   

5.
时下要想出名,可真不费吹灰之力,只要你有钱,想捞个什么华贵的称号,如什么著名书法家、画家、艺术家等等,都可如愿以偿。当一个具有知名度的律师也居然身如反掌!你不相信吗?摆在我案头的一张“中国当汽律师大辞典”入选通知,初看时直叫我喜上眉梢:“×××,十分高兴地通知您,鉴于您工作的实绩和社会知名度,《中国当代律师大辞典》已决定将您列入辞条。”自己的工作实绩被人家看上了,你不希望出名也有让你出名的希望。这能不令人高兴吗?但继而一想,却纳问起来;我的工作实绩,他们怎么会知道?既没有人向他们汇报过,自己又极…  相似文献   

6.
《公民与法治》2010,(16):26-26
越来越多的人去海外高校读书,越来越多的富人去海外定居。这说明了什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7月27日在《联合早报》上发表《中国的知识和财富“退出”潮说明了什么?》一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该文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7.
赵琛 《政府法制》2014,(23):49-49
马克思《资本论》中,只提到过一位中国人。现行中译本《资本论》第1卷第3章谈“货币或商品流通”时,在注释[83]说:“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那么,万里之外的马克思究竟是怎样知道这位中国人都未必知道的王茂荫呢?  相似文献   

8.
韩长代 《政府法制》2014,(26):61-61
钱钟书无论是日常谈话还是平时写作,他那机智风趣的幽默话语总是脱口而出.无怪乎当年一位外国记者动情地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我还迷信钱吗? 1991年,内地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钟书时,被他婉拒了。有人告诉他,拍了会得到一笔酬金的。钱钟书淡淡一笑说:“我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这东西吗?”  相似文献   

9.
2013年7月9日,德国《明镜》周刊刊登该刊旅游编辑斯戴凡·奥尔特的亲历文章,题为《旅馆的中国人警告》。据奥尔特称,他最近在德国巴伐利亚一家酒店办理入住手续时,当面收到一张“中国人警告”,上面写道,“其他客人请不要受到中国人吧嗒吧嗒地吃东西声和打嗝声影响,因为这是中国吃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想静悄悄地吃早餐,请在8点以后来”。与此同时,奥尔特在文中称,第二天早上6点半,他来到餐厅,看到中国游客用勺子拍打小面包,拿了椒盐脆饼后又放回去,蹩脚的英语让人很难理解,也没有对服务员说“请”和“谢谢”。一位厨房员工偷偷地对一名德国客人说:“他们走时,我会很高兴。”  相似文献   

10.
南京军区总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留法博士王秋萍教授在2006年11月27日的《健康报》上撰文说,人文精神是中国医院管理最需要重视的问题。医生在看病时,应当把病人当做一个富有人性尊严,完整的、有感情的人。可是现在,医生已经不太习惯用关切的语气去和病人交流了。在门诊,由于病人太多,我们看到的是医生机械的表情和“三句半式”的提问,在病人面前多一个字也不愿说。刚从法国回国时,我惊讶地发现,一些年轻医生甚至不知道怎么和病人说话。病人坐在对面,医生还在不停地打手机,完全忽略病人的存在,你说病人怎么不生气?医生不能眼里不见病人,没有关怀,没有交流,没有同情。  相似文献   

11.
味的古案     
《江淮法治》2009,(16):32-32
中国人化“食”的历史上,曾有一桩因“味”而发生的古案。 元代阙撰写人的《馔史》(载《学海类编》),曾开列一张名单,把元代以前中国历史上善于烹调佳味的人、精于品味的人、以及侈奢追求美味等人,划成了7个类型。何曾和他的儿子何邵就被列为了32个“侈于味者”之列。  相似文献   

12.
法律权威是法律得以施行的必要前提。没有权威的法律苍白得像一张纸。列宁曾经深刻指出:“宪法是一张写满人民权利的纸。”宪法如果没有权威人民的权利就是一纸空文。纸是一阵风可以吹掉的、一把火可以烧掉的。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张纸写的大字报就可能剥夺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甚至国家主席的基本权利。当年刘少奇面对看管他的人手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高声叫喊:“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不能剥夺我的权利。”但是,这份曾被他称为“工具”的宪法已经成了废纸,他甚至无法保护他作为一位公民的权利。有的人不仅公民的权利被剥夺,甚至连做人的权利都没有,只能做“牛鬼蛇神”,打翻在地还要再踏上一只脚,叫你永世不得翻身。这时候的纸质法律已在狂热的烈火中化为灰烬。  相似文献   

13.
云弓 《政府法制》2010,(24):23-23
“谣言”是什么?《辞源》的解释可能多少让人有些意外:“民间流传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是的,这就是谣言的本意,全然没有今天的贬义,更像是一种民间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4.
《检察风云》2010,(15):69-69
踏入20世纪,一种“到此一游”的涂鸦在欧美各地流行起来。这种涂鸦的内容像是有一个人爬上墙偷看,人们只看见他的眼和鼻。其下有一句“到此一游”或“什么?没有某物?”的字句。  相似文献   

15.
化定兴 《检察风云》2014,(22):28-28
重拳反腐无疑是本届中央政府的一张亮眼名片,在共识稀缺的当下,反腐已然成为最大共识,可谓得民心,顺民意。《检察风云》推出的策划《反腐倡廉:公众参与的力量》也正契合当下形势,指出“反腐需要动力和制度建设,而公众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反腐倡廉根本出路是鼓励全民参与”(《检察风云》新闻综合版2014年第20期)。不过,就在“老虎”“苍蝇”不断被打,大家齐声为反腐凝心聚力、大声喝彩的时候,也出现了一些其他声音,比如有人称,就算把贪官都抓光了,似乎对我们而言,生活没有得到什么改善,我们要的是买得起房、看得起病、养得起孩子、读得起书……这样的声音道出了不少人的困惑:一是反腐到底与我们关系有多大?二是反腐究竟为了什么?厘清这两个问题,才能让公众积极参与到反腐倡廉上来。  相似文献   

16.
清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有一次,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两广总督张之洞,便写了一张便条让守门人传了进去。张之洞见条子上写的是:“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便问:“什么人?” 当差的答道:“一个书生。” 张之洞不大高兴,提笔在便条上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衣尚敢称兄弟?” 守门人把条子交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也在便条上写:“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 守门人把条子又传了进去。张之洞一看,“啊”了一声.连忙说:“请!”布衣也可傲王侯  相似文献   

17.
论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暂行规定》存在的主要缺陷 一、关于驰名商标的定义 驰名商标的定义.反映了驰名商标的范围、特征。我国《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第2条规定:“本规定中的驰名商标是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注册商标”。这一定义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第一,“在市场上”的说法有不严谨之处,这里的市场是“中国市场”还是“世界市场”?因为没有确定市场范围,从而使判断驰名商标的地域标准模糊。例如,假设一个商标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而在我国市场上只是一般,那么,该商标所有人能否向我国国…  相似文献   

18.
把握你自己     
如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识你自己吗?你一定会感到好笑。朋友,你先别笑,你还真的不一定认识自己。要说认识的话,那也是表象的你。 毛泽东同志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就没有自知之明,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问题的关键是你能否正确认识它。我们每一个公务员,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那就势必犯错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在评价某一个人时,人们好说:“这个人没有一点自知之明!”这就是说,这个人不能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9.
李敏 《政府法制》2008,(1):52-53
2007年10月25日,南方周末一篇《深圳“刁民”叫板:考驾照为何必须上驾校?》的报道,颇为吸引人们的眼球。该报道称,“10月8日,深圳市民樵凌以94分的成绩通过了驾照考试的笔试,成为中国驾照直考第一人”。  相似文献   

20.
由“许衡不摘梨”想到的张茂盛《元史》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当时有个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挂满果实,行人都去摘梨解渴,唯独许衡坐在树下不为所动。有人便问许衡:“为何不去摘梨?”许衡答:“吾虽口子舌燥,但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