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蒋励 《学习导报》2011,(24):9-10
她没有双腿,却一路坚强前行:她是一名孤儿,却成了138个孩子的母亲;37年来,她用板凳当腿走出了一条特殊的人生路,她就是“板凳妈妈”许月华。  相似文献   

2.
近日,读到一则彭德怀元帅的轶事:有一次,彭老总到基层连队参加一个班的讨论会,一位干部搬来一把椅子,战士们又垫上一床被子请他坐,他却坐到了战士的矮凳上。在分析一些新独立国家老是闹政变时,他认为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领导不愿意和大家一样坐矮板凳、硬板凳,可能原先他们也是坐矮板凳  相似文献   

3.
楚奇 《党课》2012,(22):72-73
一个人从小到大,可能都坐过小板凳。小板凳在农村更是普遍,是老百姓家中必备的,也是大家经常用的。因为常拿常见常用,人们不仅都认识小板凳,而且都喜欢用板凳来打比方。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更应该增强“板凳”意识,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用好用活用准“板凳”思想,坐正坐好“小板凳”。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3,(22):53-54
人们通常把不在重要岗位工作说成坐“冷板凳”,这种比喻是否恰当姑且不论,但这个话题值得一议。“板凳”何为冷热?  相似文献   

5.
冯梦龙编纂的《古今谭概》专愚部中有一段故事:从前有个迂公,听见别人说马肝有毒,他思考了一番之后便据理反驳挽:"如果禹腹中,周为什么不会死呢  相似文献   

6.
郭庆晨 《党课》2014,(3):78-80
子罕,春秋时期宋国的大臣,以为官清廉著称于世、彪炳于史。子罕的为官清廉,最为著名的是关于他“以不贪为宝”的故事。《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述了这个故事: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却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它拿给玉匠看过,玉匠认为它是块宝玉,所以我才敢把它呈献给你。”  相似文献   

7.
凌河 《学习导报》2011,(6):17-17
群众工作,原是共产党的基本功,然而随着执政已久,“条件”变化,这门“武功”,在我们不少同志手里,是否已经荒废了呢?于是有了“讲本地话”和“坐灰板凳”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8.
柳河县第九中学校长曲长秋,是全国、省、市、县命名的优秀人民教师,市、县两级优秀共产党员。他忠诚敬业,治校有方,可是却被人称为"愚人"校长。这是咋回事?一"愚"──甘当孩子王曲长秋的"愚"始于踏上三尺讲台之日,当时流行着一种说法:"先从政后经商,就是不当孩子王。"亲朋好友为他办妥了改行手续,就在将去新单位报到时,他又犹豫了:教育战线虽然清苦、无权,但它是一块圣洁的土壤,播下的是知识的种子,培育的是祖国的未来。这是一个神圣而崇高的事业。他下定决心,这辈子就当"孩子王"了!此后,他又有过几次改行从政的机会,都被…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2,(10):35-42
有一组以“缺席者”为主题的照片,发人深省:田间水渠边,老人独坐,旁边是两张空椅子,留给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农家小院中,老两口带着孙子,全家十余口人出外打工或上学,留下一地空板凳……照片反映的是劳动力流失后的农村空心化现象,而这一现象正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忧心忡忡:青壮年劳力、有文化的劳力都进城打工了,将来谁来种地?  相似文献   

10.
干部“走读”现象由来已久。近年来,这股风在一些地方更是日见盛行,似乎成了一种“常态”。许多县、乡干部工作在基层,家住县里、市里,每到周末就回去,有的甚至是天天这样“上下班”,节假日更是不见身影、找不着人。有的还热衷于往外跑、往上走,板凳坐不热,精力不集中,心思不在岗。  相似文献   

11.
东东枪 《廉政瞭望》2012,(22):70-70
最近,与一位朋友在街边小吃店吃了顿饭。店内客人稀少,老板娘便也坐下来闲聊了几句。聊到家人时,老板娘拿出手机,给我们看一张照片:“看,我儿子!身高1米82!当兵的!在××省委!”  相似文献   

12.
要把“头条”切实摆到“自位”郝湛秋无论哪个单位,每制订新的年度工作计划时,都将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在第一条,这无疑是对理论的重视,是十分必要的。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单位并没有把这个“头条”认真落实,而是束之高阁,使它成了应景...  相似文献   

13.
北宋时期,博州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马上命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 命令差人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 己买来的蜡烛点上,才继续往下 看感到纳闷的公差后来才知道, 那封信里有一小半内容是关于州 官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 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阅读 为了半封信,竟然换蜡烛再 读,这在许多人看来有几分迂腐, 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用 根蜡烛不过是件再一小一不过的事 了,可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州官却 看得很重。可见,在他头脑中!“公” 与“私”的界限…  相似文献   

14.
中国第一个亿元村江苏省华西村成功的秘诀,可以总结出很多条,但华西人独特的人才观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条,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同志把它概括为“大才小用,基本无用;小才大用,基本有用”。此话闪烁着人才辩证法的光辉,颇有道理。一般而言,“大才小用”与“小才大用”是...  相似文献   

15.
赵畅 《前线》2009,(4):59-59
读史看到一则故事:战国名将吴起,有一次见一名士卒腿上生了毒疮,二话不说,亲自用嘴给他吸出脓血。知道此事的人无不称颂。  相似文献   

16.
据史载:元世祖忽必烈年间,曾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的许衡一日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行进间,路遇一棵梨树,果实煞是诱人,行人纷纷上前去摘梨,唯独许衡不为所动。“何不摘梨以解渴?”有人问他。许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行人均笑他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而我心中有主。”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元帅曾多次给部属讲过家乡的一个民间故事。他说:“成都有条坡路,一只狼经常隐蔽在坡路附近。每当推平板车的人将车推到半坡时,邪只狼就一下子跳出来,照准推车人的腿上咬去。因为是在坡路上。推车人如果一撒把,平板车就会滑下去,满车的东西就会摔毁,这时候,推车人放也放不下,跑也跑不掉.最后十有八九都会被狼吃掉。”  相似文献   

18.
黎作凤 《新湘评论》2014,(18):28-28
践行群众路线,各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为民宗旨,在群众"最急"上改作风,在群众"最难"上见真情,在群众"最盼"上聚民心,努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在光大"传家宝"中密切"鱼水情"。把与民交心当作最大的快乐。中央电视台有一段广告词:"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老百姓最质朴,也最讲感情。你与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对你有多亲;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  相似文献   

19.
杨维波 《当代贵州》2014,(21):60-61
正"走近巴结乡,先听八音昂。欲知八音底,得问梁秀江。"为传承"八音坐唱"技艺,梁秀江(中)倾其家底、尽其精力。对他而言,这句在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就是最大的满足。有一条江,日夜奔腾,驰骋万里,它叫南盘江。有一个人,痴迷"八音",一生追寻,他叫梁秀江。南盘江畔,布依古寨,"八音坐唱"的说唱艺术千年传承。梁秀江生长于斯,沉醉于此,他把传承传统  相似文献   

20.
季音 《廉政瞭望》2003,(6):36-37
抬轿子,它的潜台词,就是阿谀逢迎,拍马屁。在有些单位里,总会有那么少数几个人热衷于此首。本来,领导与被领导只是职务分工的不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可是这些人则不然,他们在上级面前低三下四,露出一副权仆相;整天围着领导团团转,专找领导爱听的话来说。一个朋友告诉我,他所在的单位里,就有这样一个人:每当开会,领导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