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法律监督的单向思维导致监督权缺乏权力制约机制,因此也增加了其被滥用的可能。需要从"谁来监督监督者?"命题走向"法律监督限度"命题,需要从法律监督的本质及监督与制约的关系出发,探讨法律监督权能否有更清晰的边界。一方面,法律监督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对监督权本质的正确认知;另一方面,鉴于监督的单向思维性,需要权力制约机制予以补充;法律监督权需要边界制约,而非仅靠自律和自觉就足够了的。  相似文献   

2.
目前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领导体制不顺,导致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关系扭曲;监督机制不畅,纪检委依附于党委会,导致监督权与执行权被扭曲;党内权力监督和分权制衡机制不完善,导致权力失去监督。本文提出要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必须理顺权力关系以实现党内授权主体对客体行使权力的监督;建立健全党内权力监督和分权制衡机制;理顺纪检委和党委会的关系;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内监督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权力需要制约。历史的事实证明,权力失去制约就会被滥用,导致腐败和专横,这在当今社会已成为常识。问题在于我们用什么来制约权力?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大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大,人大监督的作用逐步得到发挥,人大监督在遏制权力腐败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看好。人们看好人大监督,是因为人大监督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对权力的制约来自两种力量,一是权力,一是权利。权力意味着一种支配力量,对于来自权力的制约,被制约方应当服从。由于权力具有强制性,因此,用权力来制约权力,对于及时处理和纠正权力行使中的违法行为是很有效的。但是,这种制约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权力失去制约会导致腐败和专横,这是权力的共同特性,对被制约的权力适用,对制约的权力也适用。为了防止一种权力被滥用,必须有另一种权力对其进行制约,而要使制约发挥作用,制约权力必须优于被制约权力;这种占优的权力一旦失控,也会导致腐败和专横,必须有更优的权力来制约,而更优的权力也是需要制约的。如此推导下去,必然形成一个无法穷尽的权力链条,国家机构的设置也将永无休止。这不仅在实际上不可能,而  相似文献   

4.
影响党内监督实效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艳 《理论月刊》2007,43(10):75-77
党内监督条例的出台,表明我们在构建党内监督体系时,把制度建设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但是任何一项有效的监督制度的设计,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之间的责权分离程度;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之间的权力对等程度;监督者的能力,特别是获取被监督行为信息能力的强弱。这三个条件的缺失或者说是不太完备必然会影响到监督的实效。  相似文献   

5.
梅丽红 《岭南学刊》2004,9(4):58-62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纪检领导体制探索的焦点是,如何强化纪检监督权的行使,如何提高纪检监督的效能和力度。历史实践证明,权力结构对党的纪检领导体制模式的选择具有根本性的影响,而避免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处于同一个利益体,是党的纪检领导体制改革的方向。改革和完善纪检领导体制,需要中央的统一部署,但更需要各地各部门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6.
腐败生成、腐败传染与腐败遏制:一种博弈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腐败问题一直是政治学、行政学研究的热点话题 ,本文力求用博弈论作为一种解释途径。文章认为 ,腐败实际上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单个权力拥有者的行为 ,而往往是公共权力的授予者 (以监督者为代表 )与权力执行者 (以官员为代表 )之间 ,以及权力执行者 (官员 )之间的一次或多次博弈的结果。要遏制腐败 ,一方面要强化对监督者的监督以免使监督者“打盹” ,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上加大对各博弈方的奖惩力度 ,改变官员策略选择的收益值 ,形成新的“纳什均衡”解 ,这样就从腐败生成与腐败传染两个源头上遏制了腐败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谁来监督监督者"是权力运行领域的永恒话题。任何公权力的行使都必须依据法定程序和规范,必须受到监督和制约,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职务是一种国家职务,应当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的监督。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与资本主义选举制度的重要区别。只有把人大代表的权力置于人民的严格监督和控制之下,让选民、原选举单位和社会舆论等群起监督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才不会懈怠,才  相似文献   

8.
司法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为了防止司法权的滥用。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制权。目前在我国,虽然并未有明确的分权机制,但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还是有明确界限的。应当承认,在当前的国情和制度下,不仅司法权力,也包括我国的国家权力,在如何被监督与制约方面都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因此,对司法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的完善,应首先完善其他权力机关对司法权力的监督与制约,规范其他形式的监督与制约。完善人大对司法权力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题中之义。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司法权力源于国家权力机关的授权。人大监督与制约司法权力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力度都在加大,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加强对权力进行监督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权力本身的制约。监督能起到制约的作用,但不能代替制约,有了监督并不等于有了制约。山东省泰安市原市委书记、腐败分子胡建学就曾公开叫嚣:“官当到我们这一级,就没人能监督  相似文献   

10.
监督与反监督永远是一对矛盾,这种矛盾在任何社会都存在。尤其在我国法制还不够健全,权大于法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的今天,矛盾的主导方面,肯定是有权的被监督者。从总体上讲,我认为监督的有效性必须从三方面解决: 1.被监督者——有实权的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干部,首先必须树立公仆意识,强化法律高于一切、权力是人民给的这一观念,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监督者,又都是监督对象。只是由于社会分工不同,有些人手中的权力更大一些。但越是权力大,越要接受监督,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对国家的损失更大,对人民的危害也更大。因此,在今天,我们要特别强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党章、政规、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强化公仆意识,自觉接受监督。只有  相似文献   

11.
权力与腐败相伴而生,有权力就可能滋生腐败,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就必然走向腐败。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必须重在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要以权力制约监督权力,以民主制约监督权力,以法制制约监督权力,规范领导干部的权力运作行为。  相似文献   

12.
哲边 《辽宁人大》2007,(10):24-24
监督与支持的关系。在法律地位上,人大与同级政府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人大的监督,是对其他国家机关权力的一种制约,这种制约是监督的本质内涵,但权力机关监督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政府的工作,而不是唱对台戏。从这个意义上讲,监督同时也是一种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地方人大监督工作实践中,监督者提出监督意见后,被监督者有时却是搪塞敷衍,甚至置之不.理,监督者有时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致使监督意见不能具体落实,流于形式,使人大监督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4.
监督,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制约。有监督,就有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人大监督的主体,“一府两院”及其组成人员是人大监督的对象。搞好人大监督工作离不开二者的配合。从监督的主体——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方面来说,首先,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法律规定,熟知人大工作的有关知识、原则和程序。《湖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条例》对我省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的主体、原则、范围、程序、方法和责任作了详细的  相似文献   

15.
人大监督要产生实效,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两院"之间相互沟通十分必要。沟通能使监督者的主动性与被监督者的自觉性有机结合,能推动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在解决问题上相互联动,能促使监督与支持有  相似文献   

16.
《公安研究》2010,(12):88-88
闫召华在《理论探索》2010年第3期撰文认为,职务犯罪侦查异体监督,就是利用外在于自侦部门的力量,对职务犯罪侦查全过程进行监察、督促和制控。我国职务犯罪侦查异体监督面临实践上的困局: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易形成利益关系,监督方式选择上的矛盾,监督效力大打折扣,谁来监督监督者的问题难以解决。破解职务犯罪侦查异体监督困局的思路是:更新职务犯罪侦查异体监督理念,  相似文献   

17.
许从付  陈琳 《前沿》2004,(8):180-182
在当今社会中 ,权力的所有者和权力的行使者没有达到和谐统一。因而 ,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成为防止腐败和滥用权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权力监督和制约遵循法制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和外在的权力监督和制约与内在的道德约束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要扩大和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 ;完善党内监督体系 ,不留“监督盲点” ;加强对权力主体的产生的监督和制约 ;加强对权力运行后果的监督和制约 ;将监督机构独立化、权威化  相似文献   

18.
信息公开是法律监督的前提,没有信息公开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监督。然而,对法律监督者来说,被监督者拥有某种信息优势:把哪些信息拿出来公开,在多大程度上公开,往往由被监督者说了算,而监督者只能根据有限的信息行使法律监督权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要说重大法律决策的背景信息,就连纳税人本该有权公开获取的政府信息、裁判文书,都缺乏全面正常的公开渠道。  相似文献   

19.
目前 ,地方人大监督力度不大系普遍现象 ,而且强调的理由颇多。有的说 ,加大了监督力度会涉及党委 ,反被说成与党委不保持一致 ;有的说 ,加大了监督力度会影响与“一府两院”的关系 ,事后工作上难打交道 ;有的埋怨法律规定较原则 ,加大监督力度难以着手等。其实 ,以上说的都不是真正理由 ,这里的关键还在于监督者的精神状态。可以说 ,精神状态振作 ,监督力度就大 ;反之 ,必然软弱无力。从现状分析 ,有些地方存在的四种精神状态严重影响监督力度的增强。一是求安不求拼。认为工作上的拼是党委、政府的事 ,人大工作有“弹性” ,无须这么提 ;过…  相似文献   

20.
论行政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细荣 《求索》2008,(12):143-144
有了权力,就同时产生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我国对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还存在许多问题,法律监督制度尚不完善,而法律监督体制构建的关键,在于形成权力的制约机制和充分考虑并确保法律监督的权威和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