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这个温馨、愉悦的大家庭里,省人大代表、中心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翁歆,是生活在这里的近500位老人的孝顺女儿。有事找翁书记,是中心老人的共识。只要老人找到她,她就坚持亲历亲为,把问题解决。在她看来,福利中心虽然是个养老机构,但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如果长辈们偶尔找小辈办点事,马上推给下面,就会削弱中心与老人们之间亲人般的感情。但老人们的偶尔,就成了翁歆的经常了。一次,一位老人为挂蚊帐找到翁歆,问题马上解决。老人为此写了一封感谢信,他说一件小事能看出翁歆的一种服务精神,他感到住在中心非常舒心。汤之硕老人…  相似文献   

2.
报载,某地一老人在公园散步时,遇到一个自称是他老乡的人,并通过提及老人的几个熟人取得了老人的信任。该“老乡”称自己正在买车,但钱没地方放,要求放在老人家中,老人便信以为真。这时过来一个“傻子”,拿着一沓钱在老人面前晃  相似文献   

3.
参访名古屋的一家养老院时,正赶上几位坐轮椅的老人从城里购物回来。只见中巴慢慢地停下来,车后门打开,一部小型内置式升降机上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被缓缓地放到地面上,然后老人自己按动轮椅把手上的一个按钮,平稳地从升降机移动到了地面,接着升降机又回去接下一位老人。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一名护工帮忙,护工把在车内的老人推到升降机的平台上,升降机的操作是由司机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一位老人带着一个孩子横过马路,这时一辆大货车快速地驶过来,一切都来不及了。老人带着孩子直直地倒了下去,而驾驶员想刹车也迟了。待车停下来后,驾驶员赶紧过去查看老人与孩子的情况,只见孩子没事似的从地上站了起来,而老人却直挺挺地躺在那儿,死了。在医院里,医生怎么也查不出老人是因何而致死的。因为老人身上一点伤痕都没有,  相似文献   

5.
泣血之诉     
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谓天经地义。可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老人被赡养问题困扰着。枣阳市一位九旬老人,面对子女不尽赡养义务,在自己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来到法庭,提起泣血之诉。法律最终为这位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讨回了说法。  相似文献   

6.
今年初,我在上海办案时,听到这样一桩奇事: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费尽周折地替自己老伴找到了失散40余载的前夫,然后又含泪来到民政局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我迫切渴望知晓。循着地址,我在上海南汇县城一座整齐的庭院内找到了秦正业老人。  相似文献   

7.
会心茶座     
□尹玉生爱在心间那是一个忙碌的早晨。大约8点半,医院来了一位老人,看上去80多岁,是来给拇指拆线的。他急切地对我说,他原本应在一个小时后去找另外一位大夫拆线,但因9点钟他有一个重要的约会,希望我能照顾一下。出于对老人的尊重,正好我当时又有一点空闲时间,我就为老人拆起线来。在治疗过程中,我和老人攀谈了几句。我好奇地问:“来这么早干什么?”老人不好意思地笑道:“我要在9点钟到康复室和我的妻子共进早餐。”这一定是一对恩爱老夫妻,我心里猜想。话题便转到老人妻子的健康上。老人告诉我,妻子已患了老年痴呆症。我问道:“如果你去迟…  相似文献   

8.
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这位名叫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疾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呼吸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这一活,就是整整十二年。莫里老人在与病魔顽强的较量中,活到了八十六岁。老人临终时,许多媒体的记者都闻讯赶来,团团围在老人的病床边,都巴望着莫里老人能够慷慨激昂地对媒体受众说点什么。那老人到底说了些什么呢?如果你认为老人…  相似文献   

9.
凌君 《台声》2001,(11)
我去台湾采访的日子里,在晨光里看着老人翩翩起舞,在公园里看着老人缓缓散步,在茶馆里看着老人悠悠地品茗,尤其是在马路旁看着老人骑着摩托车飞驰,使我产生了解台湾老人的愿望:他们如何面对人生的晚年?台湾新闻界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把老人称作“银发族”。多好的比喻啊,这是辉映着雪山之光的群体,因为岁月的积累而饱含着聪慧。尽管儿女成人,颐养天年,许多老人的银发之下,仍然有一颗年轻的心。“活出快乐健康的余生”成为众多老人的信条。乐观是无价之宝在台北的一个老人协会里,有一个“银发族”的宣言,颇有启示性:“银发族”…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段毫无血缘关系的亲情故事,这是一段长达22载至诚至爱的谎言。22年前,她冒名顶替,自称外孙女,认下一位洛阳老人做外婆。而那个真实的外孙女已不在人世。她不为名、不为利,只想一心照顾多病的老人。22年后,老人已九十高龄,只剩孤身一人。她依然保守秘密,将老人接到身边赡养。为让老人愉快地度过晚年,今天,她还要将这场骗局演下去。  相似文献   

11.
一些国家为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开办了各种有趣的老年服务项目。老人乘车帽 :匈牙利海泽士尔市向每位年迈的老人颁发了一顶精制的老人帽。老人们外出时戴上这种帽子 ,可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老年“幼儿园” :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出现了专为65岁以上的老人准备的“第三年龄幼儿园”。“入托”的老人分早班和下午班 ,由工作人员负责接送 ,每天早晨上课前 ,老人们在一起吃“团结饭” ,上课时学习老人身体保健操。老人大学 :瑞士纳沙泰尔大学应老人的要求开办了一所老人大学。前来学习的老人最“年轻”的60岁 ,最老的80岁。学员自…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间特殊的“教室”。不到20平方米的地方坐着30来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师”是讲台上的一台电视机,电视机旁还坐着一位老人。当电视里的“空中老年大学”节目开始后。所有老人的目光都投向电视机旁老人的手,他快速地打着手语,将节目主持人的话翻译给大家“听”。  相似文献   

13.
刘爱萍 《世纪行》2014,(11):37-38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人口流动性加大,以及人均寿命增加,空巢老人家庭数目持续、快速增多,空巢老人总数和占比快速增长,这给我国传统养老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探索和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使空巢老人安度晚年,是具有广泛意义的现实要求。一、空巢老人面临的困境一是经济上"困"。大多数空巢老人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储蓄较少,只能维持最基本的温饱。有的老人还要依靠种田、打工或经营小生意才能解决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百岁,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福气,也是生命的追求……当记者见到刘惠成的时候,老人正闲适地坐在藤椅上跟孙女儿聊天。仅从外貌和神态上,刘惠成和其他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一样,丝毫没什么特殊之处,让人感觉不到这是一位已经虚龄百岁的老人,更让人感觉不到,这是一位退休后志愿服务社会四十多年,被评价为“草根圣贤”的老人。  相似文献   

15.
正"挟老人险"片面夸大了扶老人被讹的意外事件,是对社会公德的片面消费。支付宝推出的"扶老人险"看似弘扬美德,实则助长对立。此险种看似在保护和救助扶老爱幼者,弘扬扶老爱幼社会公德、美德。然而,这是否夸大了扶老人反被讹这一极少数意外事件呢?"扶老人险"提倡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和解决纠纷,固然不错;但一旦出现老人摔倒或碰倒被扶起的纠纷,却助长了扶老人者非打官司不可的意思,使当事人双方再也没有调解、调和的余地。我们没有必要对扶老人被讹事件夸大其词,更不应该搞一个"扶老人险"来片面消费社会公德。社会公德建设是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20,(19)
正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17.
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暴露出诸多弊端:一是供养渠道不够通畅、来源单一,且不稳固;二是供养标准偏低;三是供养方式不当,五保老人孤苦无助的状况无从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老人的生活状况应该得到更多关注,其供养方式应该得到改进,其生活质量应该得到提高。实践证明,对农村五保老人实行就地集中供养是一条好路子,值得推广。 就地集中供养的具体做法是:在五保老人较为集中的村或大的自然村,多渠道集资兴建“五保新村”,将附近的五保老人集中到“五保新村”中来供养。“就地集中供养”的  相似文献   

18.
在李立自命为“石屋”的工作间里,挂着两幅极其珍贵的照片。一幅是年轻的李立与齐白石老人的合影,一幅是他与白石大师同桌进餐的亲密镜头。今年76岁高龄的李立,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他自幼喜爱艺术,早年毕业于湖南华中美术学校,后就读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深造,颇受齐白石老人器重与青睐。在他18岁时,白石老人见到  相似文献   

19.
下满的围棋     
《创造》2016,(6)
正公园里两位老人下围棋,他们下棋的速度非常缓慢,令围观的人感到不耐烦。第一位老人说:"嘿!是你们在下棋,还是我们在下棋?我们一招棋考虑十几分钟已经是快的,你们知不知道林海峰下一颗棋子要一个多小时。"旁边的老人起哄:"拿自己比林海峰?"第二位老人看起来很有修养地说:"你们不知道,围棋要慢慢下才好,下得快则杀气腾腾,不像是朋友下棋。何况,当第一个棋子落下,一盘棋就开始走向  相似文献   

20.
谭成知  林墨 《公民导刊》2008,(11):45-46
在重庆市奉节县,杜兴发老人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因为他是一位资深老中医,一位老人大代表,更让人难忘的是他的拐杖人生——几十年来,使用过他亲自制作的拐杖的人难以用数字来精确统计。种子杜兴发老人1927年出生在奉节县青正乡。杜老说,少年时期,他就喜欢上了拐杖。追溯原由,小时侯他在当地一所公办小学——保国民小学念书时,从书本上获悉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