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卓文 《人大论坛》2008,(12):25-25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改革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相互连结在一起的。因而,“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鹤峰经验”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英 《新重庆》2006,(3):41-44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可以说,没有农业产业化, 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难以建成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黔江-作为渝东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其"三农"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发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对整个“三农”问题的深化。我国作为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旗(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作为旗县工作的同志,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理解和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重大意义,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统领旗(县)域“…  相似文献   

4.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今年的“三农”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要保护好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处在新农村建设的前沿阵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垦利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督促解决“三农”问题摆上重要议程,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宋土生 《协商论坛》2006,(11):23-23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其关键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尽快摆脱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定势,通过工业化、城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做好“三农”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必须积极稳妥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开发表。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意见》全面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加强“三农”工作、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扎实贯彻《意见》,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今日浙江》2006,(2):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最近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认真总结“十五”时期我省的“三农”工作,全面筹划“十一五”时期我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研究部署了新一年我省的“三农”工作。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努力使我省新农村建设走在前列。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我省的经济实力、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快速推进“,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论及“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时,用两句话概括,即“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工业反哺农业是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问题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这一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泰安市人大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采取各种措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问题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这一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常 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广西》2006,(2):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强“三农”工作,推动我区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  相似文献   

16.
白毅 《传承》2013,(9):58-5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等基本理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依据。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我国初步具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力,但"三农"问题依旧长期困扰,我们要抓好理论和现实迎难而上。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中央根据我国城乡关系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九个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珍 《江西政报》2007,(21):41-43
农业丰则基础稳,农民富则国家强,农村稳定则社会安。“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我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难点。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的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优化农村的资源配置,培育和完善农村的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金融业如何立足自身行业特点,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陈亮 《江西政报》2007,(16):39-4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而赣州市在全国率先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与全市的“十大体系”建设相互辉映、相辅相成,为构建和谐平安新赣州书写出了浓重一笔。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问题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这一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