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路 《前沿》2006,(4):181-184
本文从政治与行政分离理论的起源出发,论述了政治与行政分离理论的发展及其局限性,并说明了20世纪40年代以后,这一理论在行政学理论研究与行政实务上的发展情形。通过对新公共管理决策与执行分离理论的借鉴,提出了在我国实行行政体制改革,即实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县政运作的权力悖论及其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县级政权在政治运作中,存在着有限权力与无限责任的结构性矛盾.为了破解县政运作的权力悖论,各地进行了许多改革探索.但在没有解决县委书记授权来源这一根本问题的情况下,这次改革能走多远、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还要拭目以待.中国县政改革的方向,应是建立在行政分权和政治分权基础上的民主自治.  相似文献   

3.
哈特法律实证主义是法律实证主义的最完善版本,正是在哈特这里,现代法律实证主义形成了自己的三大命题.分离命题意味着法律与道德之间不存在概念上的必然关联;系谱命题意味着承认规则只是一种形式性规则,它在道德上是任意的;社会事实命题意味着承认规则本身只是作为一种社会事实而存在,从而避免了法律效力链的无穷追溯.  相似文献   

4.
政治与行政在实务上相互缠绕,但在理论上却充满了反复的澄清、争论和考证,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政治与行政关系的学术讨论逻辑与公共行政的实践活动不符;由分离到融合再到大而化之的修正不能给我国解决政治与行政关系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也不能对我国政治与行政关系在理论上的厘清作出合理回答。在"一分为三"的哲学视野里,我国政治与行政关系应该摒弃分离或者融合的两极道路,选择"中和"关系,探索"交越式"政治与行政形态,从而塑造"有分有合,分合有度;良性互动,相互贯通,协调并进"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5.
责任政府既是一种人民主权的政治理念,也是一种对政府进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更是一种有明确的社会实体对政府的政策过程进行问责的状态。宪政支持、问责制度、权力分立制衡与法治约束是责任政府建构的政治基础,而社会领域的适当分离则是责任政府建构的社会基础。领域分离一方面分担了部分政府职能与责任,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其领域划分与守护方面的职能与责任。通过推动政经、政社、政事和政治与行政领域的适当分离有助于我国建立起真正的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6.
张郃 《求索》2007,(1):67-69
对行政权力为什么要进行监督和制约,这既是一个经验性的命题,更应当是一个思辨性的命题。需要在伦理上进行追问和解释。本文拟从行政管理者道德缺失、认知局限和行政权力的特质三个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阐明行政监督的伦理根据,并为监督、制约行政权力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提供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与正义"问题是当代正义理论中的重要论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研究的基础命题。自"伍德-塔克"命题之争进入中国学界视野以来,"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研究不断丰富。为了对近年来"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梳理与评价,有必要从政治话语分析的视角将该论题的政治语境、文献状况、特征解释、问题呈现与发展趋势等要素置于一种相对客观的分析理路中。在这里,政治语境变化是分析"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研究的前提与基础,主题比较中的概念性与学科差异中的归属性是分析的基本框架,而在文献自身显示的趋势批判中则可以发现"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研究应该增强语境作用、强化主题维度以及侧重实践价值,从而凸显"政治性语篇"、"经济正义"与"社会制度的可接受性"在"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研究中的结构性要素地位。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经济结构角度来讲,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政权面临的是低度整合的前现代化社会结构,这一结构构成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结构性制约因素。新中国政权建立初期主动把握这一社会结构所蕴含的政治趋向,实现了近代以来所有政治力量都无力可及的目标: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得以确立,新的政治运行机制诞生,基本达到了国家政权建设的目的。但是这一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政治现象诸如机构的精简—膨胀循环,强化行政管理体制与实施政治动员的交叠、体制条块间的权力消长、“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反复等等,都成为今后中国更长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从社会经济角度着手分析其原因,可以对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征有一个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9.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是《淮南子》最具进步意义的政治命题,作者围绕这一命题提出的爱民、利民、顺民、安民等一系列施政观点,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趋善求治的政治文化,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发展不仅是一种数量的增长,更是一种结构性的突破,逐渐形成了需要从政治哲学角度分析和把握的东西.本文在阐明对中国发展进行政治哲学思考的基本理据的基础上,从当代中国面临的政治范式转换的角度对中国发展的理想政治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与中国发展的经济起飞相匹配的政治起飞模式和政治文明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1.
行政服务中心的出现是中国地方政府改革的有益尝试,是在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为了应对中国加入"世贸"而进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本文以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行政服务中心为案例,通过对该中心管理体制、服务方式以及运行绩效的深入剖析,展开对行政服务中心的理论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产生了公域和私域中两种不同类型的行政主体,这是行政分权理论的必然结果。然而,由于政治国家存在扩张的天然倾向,原本应当由社会组织行使的行政权力被国家吞噬。随着市民社会的成熟与完善,被吞噬的行政权力又逐渐回归到市民社会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从而,“行政还权”理论成为了认识行政主体多样化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陈晓春  章卓然 《求索》2010,(5):154-155
本文试图以行政程序及其法制化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其理论来源与历史脉络,把豚中国行政程序立法实践的历程与现实中存在的不足,探讨这一命题对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与构建地方服务型政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新光 《岭南学刊》2007,2(5):40-42,56
地方政治生态环境变化是一种"隐蔽的秩序",社会能见度低,难以观测和判断。皖北地区发生"全方位的政治生态灾难",固然与一大批贪官腐败有关联,但它实质是一种整体性和结构性的"官场内生腐败",究其根源就在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互相脱节,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互相脱节,实行党内民主与扩大基层民主互相脱节。  相似文献   

15.
行政民主理论视角下的政务透明和公众参与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公共行政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行政民主理论迅猛发展,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而政务透明和公众参与作为行政民主理论的两翼,都是政治民主发展的必然产物。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因此,基于行政民主理论这一视角,结合我国政治和行政改革的实际,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就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如其人”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命题,早就在美学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对此曾经有过林林总总的论述。近几年来,仍有不少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围绕这一命题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得出的仍然是各各不同的结论。无论是其者,还是非其者,个个都是言之凿凿。那么,今天,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再次审视这一命题,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命题呢?笔者通过对该命题的理论内涵、文学创作活动的特质和文学实践状况进行考察。一“文如其人”的理论内涵“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正式提出,从现存的文献查阅,最早应见于苏轼《答张文潜书》。该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子由…  相似文献   

17.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政治中立"原则:嬗变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春华  蔡燕 《前沿》2006,(2):161-163
受政治与行政二分理念影响,也是适应西方国家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这种政党体制运作的需要,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之初就确立了"政治中立"原则.但政治与行政二分只是不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理想类型的理论假设,也由于现实因素的推动,近几十年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政治中立"原则出现淡化趋向.但这一原则不能被完全摈弃,因为在其依据的政治与行政二分的理念那里,人们不懈追求的民主和效率有望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一)有一个命题,称“当前,经济建设就是最大的政治”。这一命题见诸于一些论文,尤其还见诸于一些重要的政论文章,例如有些报纸的社论。还有更简单的说法:经济就是最大的政治。笔者认为,上述命题是不妥的。经济与政治是密切联系着的,但都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的相互关系、相互联系正是以两者并不相同为前提的,如果是同一回事,也就不是什么联系的问题了。因此说“经济就是政治”或者“经济就是最大的政治”,这是基本概念的混淆。我们不能因为它们关系密切而混淆它们。  相似文献   

19.
行政诉权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项宪法性权利。我国现行行政诉讼立法以及当下法学理论界仅仅关注行政相对人一方.一定程度上相对压制甚至剥夺以行政机关为代表的行政主体一方行政诉权,这并不利于行政机关服务于社会之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无助于官民平等关系的打造。应在“平衡论”原则指导下,在监督制约行政机关行政权力的同时,适当放宽对行政机关诉权的限制,以达致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间权利义务的结构性平衡。  相似文献   

20.
坚持进行理论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政治信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原则.只有澄清在这一问题上的种种误解,按教育规律办事,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