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格局与亚太地区秩序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美国不断推行"印太战略"的背景下,受中美竞争加剧影响,曾经奉行"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众多中小国家或将面临选边站队。对于中美而言,像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这样的地区大国或中等国家将成为双方争夺的关键,其中只有印度尚不是美国的正式盟友。而印度根据自身利益,在"印太战略"中更注重印度洋与东南亚地区,更强调战略自主和大国平衡。对中国而言,妥善处理中印关系将成为缓和"印太战略"压力的关键。虽然中印双边分歧在短期内难以完全解决,但在两国领导人的努力推动下,中印关系将在相互调适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力 《当代世界》2013,(9):18-21
印度与日本同为亚洲主要大国和中国的重要邻国,均与中国存在领土主权的争端。近年来,印日关系在战略层面不断提升,双边战略伙伴关系由虚转实,渐行渐近,两国在安全、防务领域的合作有向三边或多边方向发展的趋势。从总体上看,印日关系的发展,尤其是两国安全合作的增强,明显有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大背景,势必将对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产生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根海 《当代世界》2010,(10):43-45
冷战后,美国为填补苏联解体后南亚地区形成的政治真空,竭力同南亚地区进行政治合作,实行军事渗透和民主扩展战略。同时,出于反恐需要,美国一直在拉拢巴基斯坦、印度等南亚国家进行军事合作。作为南亚地区最有影响的大国,印度也欲借助美国势力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实现"入常"目标,努力成为世界体系中新的一极。为达到双方相近的地缘战略目标和国家利益,美印在冷战后进行了战略调整,实现了历史性的关系转向。  相似文献   

4.
印度是中国西南周边最重要的近邻,其对中国周边战略的身份是综合性的,进而也是中国周边地区战略形势演变的一个常量,这既是由印度的巨大体量所决定,也源于中印整体关系特别是可能长期存在的边界纠纷,还体现在印度对中国与南亚次大陆国家间关系的影响上。但更重要的是,随着印度的快速崛起,其对中国周边战略产生的不可预测的影响正在迅速上升。印度作为中国周边战略形势演变的变量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即中国对印度力量的评估、美国等大国对印度地位与作用的看法以及印度的自我定位都处于变动之中。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大变量的最终驱动力主要来自印度的发展及印度由此增加的力量将用于何种战略目标。因此,印度的何种身份以及在哪些领域对中国而言更为重要,是中国对印度战略的重要决定因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印度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大可能具有助力中国的正面意义,但中国仍需要从大局出发制定促进稳定的策略,同时也需要做两手准备。一方面印度应该被视为潜在的合作伙伴,中国应致力于促进和塑造与印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亦有必要应对印度将中国视作主要对手而来的各种消极现象,全力遏制将中印关系导向对抗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美两国在经历一场具有世纪性意义的经济权势转移的同时,各自都通过在亚洲建立各种联盟和加入贸易集团而实施着自身的再平衡战略。但不同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轨迹和战略目标使得中美这两个大国在亚洲的再平衡方式截然不同:美国加强了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合作,而中国继续深化国内改革并在东南亚和南亚实施再平衡战略。需要指出的是,对新型"欧亚挑战者"的担忧已经过时。尽管中美都试图在亚洲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贸易和投资集团,但建构新型大国关系在中国和美国都既有其国内动力,也有其国际动力。中美两国的政策方法表面上看是相互排斥的,美国政策大致是归纳式的,而中国的政策则总体是演绎式的,但两者在某些领域的确存在交集。为了务实地发展两国关系,中美必须学会在某些领域携手合作,虽然在另外一些领域可能是竞争对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构需要创新、务实、有力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印度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切身感受和独到观察.在印度政策界和战略界看来,冷战结束后形成的世界秩序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极化是必然趋势,中美将进入较长时期的战略竞争博弈阶段,大变局下的机遇要远远多于挑战.为此,印度深度调整外交战略,摒弃部分传统外交思维和原则,锚定领导型大国的国家定位,追求带有"印度印记"的国际秩序,构建具有"亲西方"倾向的大国关系,并维护地区"门罗主义",以实现"新印度"愿景.印度的这一外交战略调整将给国际格局及中印关系带来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7.
宋德星 《国际展望》2015,(2):1-18,146
作为大国权势政治的内在逻辑之一,地缘政治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权势转移进程的加快,主要大国的首要地缘战略关切和基本战略取向既有其历史传承的一面,同时变化的趋势也十分明显。毫无疑问,大国间的地缘角逐和战略博弈,一方面牵引着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又在整体上塑造着当今国际政治的基本风貌。此外,全球地缘政治大图景,不仅直接作用于主要大国的内政外交,而且影响着它们的首要地缘战略关切,进而也影响其基本战略取向。本文重点探讨了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印度等大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地缘战略关切。同时在此基础上,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明确中国的首要地缘战略关切,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言,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美日实力对比的继续演进,亚太秩序正在经历一个大变局。中国通过向世界开放、加强东亚地区合作,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拉近与美国的差距,引起美日的极大担忧。美国推行"重返亚洲"、"再平衡"战略,  相似文献   

9.
3月初,布什对印度的3天访问让新德里兴奋异常,双方就民用核能合作达成的突破性协议被印度总理辛格形容为:“我们今天已经创造了历史,我感谢你。”中国的崛起态势为印度赢得美国的青睐与厚爱争得了机会。面对亚洲两个崛起中的大国,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的印度,在制度与预期上令美国更加“放心”。这不仅是本次印度在强行引爆核弹之后再次取得美国在核问题上的支持的原因,也是印度今后在中美印大三角关系和大中东民主进程中屡试不爽的王牌。美国在印度核问题上的妥协反映了美国对待大国崛起态度的差别。美国虽不欢迎核俱乐部的扩大,但…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印度莫迪政府对其大国外交战略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印太战略"推进上,莫迪政府同美国及其盟友打造海上战略"准同盟"的意图日益凸显;在对外经济布局上,大幅推进同中国"经济脱钩",并希冀重塑印度同全球产业链的相互依赖关系;在价值观念上,刻意突出中印意识形态差异和对立,以所谓民主国家自居,拉近与美国的距离。印度的这些战略调整,一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给印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则由于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使印度认为其战略投机空间加大。印度大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与未来发展,主要取决于莫迪政府在国内经济发展及疫情管控上的成效以及中美战略竞争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1.
周琪 《当代世界》2024,(2):38-44
美国与印度的接近始于21世纪初。小布什总统对印度豁免了本应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核不扩散规则,从而消除了美印关系发展的关键障碍。美国对印度的重视主要是出于战略需要,特别是看重印度在平衡中国力量方面的作用。美印关系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以战略合作为中心,其发展最快的方面是防务合作、科技合作、武器销售和联合军演。从目前情况看,美印关系的强化呈现加快趋势且难以发生逆转。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印美积极发展军事合作,频繁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双方的关系似乎已经十分亲密,但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美印在各种联合军演中实际上也是各有所图。美要实现其领导世界的目的,必然要求控制欧亚大陆。印度是南亚地区的最大国家,又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因此美国认为有必要通过加强与印度的合作来扩大对该地区的政治和安全影响,巩固其对欧亚大陆的战略控制。同时,与印加强军事合作也是美国反恐战争的需要。而印度为谋取大国地位,达到称雄南亚的目的,同样也需要得到美国的支持。通过与美国加强军事合作,将为印美战略关系奠定更为可靠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同美国的军事合作有利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西方和印度媒体对我南海基地大加指责,炒作"中国挺进印度洋"的"珍珠链战略"。"中国威胁论"一时更加甚嚣尘上,给中国外交政策造成新的冲击和挑战。这一现象深刻反映出相关国家,尤其是美印两国在印度洋地区利益博弈的战略意图以及对中国崛起的悲观认知。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17年底至2018年初,美国特朗普政府连续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防务战略报告》《国情咨文》和《核态势评估》报告,基调一脉相承,即强调"美国第一",把中国和俄罗斯定义为"修正主义者",并要与之进行"战略性竞争"。在特朗普政府看来,恐怖主义、地区核问题构成对美国直接、现实挑战,但未来真正威胁其霸权地位的则是中国和俄罗斯,美国必须把国家战略重心转向大国战略竞争。美国新一轮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必将对未来的大国关系和国际局势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被广泛解读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工具,主要用来制衡中国在亚太的影响,同时也在战略上牵制印度和俄罗斯。事实上,TPP本质上是一项互利多赢的自由贸易协定,本身并不存在排他性。同时,TPP虽是美国构建新的国际贸易体系的重要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6.
印度对美国“阿巴战略”的评估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对美国"阿巴战略"强调用政治手段解决阿富汗问题、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加大反恐力度、通过地区经济合作改善阿富汗经济状况等内容表示支持,反对美国将克什米尔问题与阿富汗问题挂钩、过于仓促地从阿富汗撤离以及过度依靠巴基斯坦。印度的应对手段包括继续争取获得美国在反恐问题上的支持、加大对阿富汗的进一步投入、加强同地区国家的协调等。未来印度的阿富汗政策将主要围绕四大主轴展开,即继续发展与阿富汗政府的良好关系、继续发展与美国的战略伙伴关系、稳定印巴关系和与地区国家、地区组织协调立场等。  相似文献   

17.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双边关系。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战略效应、剖析美国对华日趋强硬的战略态势可以看出,中美关系正在进入以战略竞争为突出特征的新时代。但中美关系的战略走向尚有待塑造,避免"新冷战"应是双方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中国要保持战略定力,抱持战略远见,稳住阵脚,沉着应对。在夯实中国全面崛起的基础上,坚持和斗相兼、斗而不破的对美战略原则,加强双边战略管控,深化复合相互依赖;在经贸冲突上善加应对,同时要继续在全球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在安全问题上要善于守拙,防止东亚和印太地区冲突频现;共同推进新型全球化,抓住机遇拓展国家利益;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建设,形成平衡和制衡美国战略对冲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布什政府实施对印度新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布什担任总统美国后,逐步制定了对印度的新战略;明确表示要从质量上提升美印关系,实质上承认印度的核国家地位,将印度视为美国改变亚洲大国力量对比,遏制中国崛起,推动全球民主化,反恐和反扩散的战略伙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缘安全环境中的“安全困境”问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听昌 《国际展望》2012,(3):41-58,140
"安全困境"是国际安全领域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构成国际紧张、对立乃至冲突的动因之一。在现实的国际社会中,"安全困境"现象很难完全消除。中国在崛起的进程中,其地缘安全环境中的"安全困境"问题尤为突出。美国把中国列为主要的地缘战略对手,认为中国的崛起挑战美国的霸权甚至威胁美国的安全;日本面对中国崛起,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千方百计强化日美同盟,增强军事实力以牵制中国;中俄互有需求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中俄地理上的邻近使发展动力有限,也存在若隐若现的"安全困境"问题;印度作为拥有核武器的军事大国的崛起,肯定会分散中国的精力,使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更趋复杂。  相似文献   

20.
从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很大程度上由于美国同中国关系的"解冻",美国的冷战战略及战略态势发生了深刻转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起,美国便一直推行对新中国的全面敌对政策,并造成了美国全球战略的严重错位。尼克松和基辛格作出同中国改善关系的努力,目的在于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态势带来新的平衡。中美"解冻"的涵义,远远超出了双边关系的范围。它给冷战带来了新的意义;使华盛顿得以对美国全球战略进行基本调整;造成了美国冷战中对手阵营的深刻分化;为美国,也为自由资本主义在与社会主义阵营及激进民族主义的实际对抗及"话语对峙"中占据上风,开创了新的空间。导致冷战走向终结的一些最重要的因素也因此而成形,并对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仍然发生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