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有一个著名 的硅谷高科技园区(简称为硅谷),每年都有 数以万计的高科技人才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 地涌向硅谷,盼望能在那里一圆自己的创业 梦,或期望能见识一下硅谷的真实面目,取得 硅谷的“真经”。 今年夏天,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国务院台 办组织对台经济工作干部赴美国学习考察, 我有幸作为其中一员前往。 硅谷的由来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中半 岛地区,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东至旧金山 湾,西至圣塔克鲁斯山脉,东南至海岸边,之 所以被称为硅谷,是因为这里生产各种各样 的半导体产品,半导体是由…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硅谷”的人才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科技工业园的兴建,拉开了中国“硅谷”建设的序幕。“硅谷”的发展,必须以人才资源为支撑,人才资源管理是“硅谷”发展的关键。政府、企业、高校三方面应从引才、选才、用才、培训开发、文化建设等多角度努力,共同对中国“硅谷”的人才资源进行开发管理。  相似文献   

3.
法国人仿佛是在无人注意的时候拥到硅谷来的,因为他们被这里的高薪就业机会、事业上飞黄腾达的前景,以及硅谷的创业精神等法国国内没有的东西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大批拥入硅谷的原因未必在于法国的经济———法国经济最近已走出长期的低迷状态———而在于硅谷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4.
为借鉴美国高科技园区人才管理的经验,2002年六七月间,我和几位同志一起到美国进行了为期28天的培训考察活动。在美期间,我们先后拜访了硅谷经济贸易发展中心、硅谷小企业发展中心、洛杉矶郡人力资源部、中关村驻硅谷联络处等机构,就机构职能,特别是硅谷地区与其他高科技园区及其入驻企业人才管理的现状、经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考察了硅谷英特尔公司总部、思科公司、加州大学北岭分校、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波士顿128公路园区内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接待方安排了有关大学的教授就高科技园区人事人才管理、公司…  相似文献   

5.
闻名世界的硅谷,是美国保密等级最高、技术最先进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外国产业间谍云集之所。据美国联邦调查局估计,大约有力几个国家的近万名情报人员徘徊在硅谷周围,他们在寻找各种机会,以猎取这里的计算机技术情报。日本公司在美国共部署了约3500名电脑间谍,他们大都是计算机软件专家,每年的活动经费达上亿美元。日本各大电脑公司在硅谷附近都设有办事处,这些以贸易为名的办事处可以说是进行情报活动的“窝”。他们还面硅谷附近设立监听站,搜集美国软件技术情报。俄罗斯也是美国电脑界重点防范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微软市场上,俄…  相似文献   

6.
《小康》2008,(1):13-13
对硅谷的风险投资家们正在真正走向世界是否仍心存怀疑?那么再看看这个例证:硅谷资历最长的科技投资家之一迪克.克拉姆里克(Dick Kramlich)正要打点行装,到上海呆上一年。除NEA之外,硅谷还有多家知名风险投资公司也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如Sequoia Capital和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等等。因近年来美国国内的风险投资回报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掀起了一股“硅谷热”,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合肥、武汉、西安等十几个城市都提出了在“十五”期间发展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规划。然而,究竟什么是“硅谷”?“硅谷”模式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复制”硅谷能否成功?在不久前举行的“首都高新技术产业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硅谷”是指从美国旧金山向南到圣何塞,纵深约100公里的一块面临太平洋的平坦谷地,著名的斯坦福大学位于“硅谷”的中心。硅谷1998年的产值大约相当于当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学者们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8.
封面     
《人民公安》2015,(5):5
硅谷的女性观《新闻周刊》2015年2月硅谷是全球性别战争的前线,这种说法并不夸张,硅谷从未诞生过女盖茨或女扎克伯格。尽管有几个备受关注的女高管,但她们都是在腾飞后才加入现在的企业。从这个角度看,硅谷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华尔街类似。如果华尔街有所收敛,硅谷的厌女症依然故我。正因为太了解这个问题,部分硅谷女性开始创办打破"玻璃天花板"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人与硅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硅谷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华人精英,为美国的经济、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华人精英崛起与战后美国经济、科技的发展,美国政府对华移民政策的改变,硅谷的风险投资和独特的硅谷精神以及华人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因素有关。虽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但美国华人在硅谷中的突出表现,必将对21世纪的高新科技产业和全球华人圈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创造》2011,(12):84-85
就在人生的顶峰,就在他成为硅谷英雄,又一个美国梦的那一刻,他被确诊患脑瘤。一个喜欢对抗无聊、一路奔跑的华裔创业者——  相似文献   

11.
中国得天独厚的“硅谷”──记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孙莉中国改革开放的势头,造就了一批“硅谷”式的高新技术园区。1991年,经国家科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信息产业基地──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它位于北京西北郊的海淀区上地村,方圆1.8平方...  相似文献   

12.
陈平 《群众》2011,(11):92-93
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是南京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关键是实现的路径。笔者去年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三个月时间,耳濡目染了硅谷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感到硅谷成功的经验对南京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永彪 《群众》2007,(1):41-43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目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地方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和中国台湾的新竹作为分析对象,并从中寻找对我国高新区发展有益的启示。美国硅谷——世界高新区之母硅谷(Silicon Valley)是世界上最大的微电子产业基地,集中分布着8000多家电子科技公司和软件公司,年产值高达3000多亿美元。目前全美前500家高科技公司中有61家在硅谷,全球100大电脑公司中有1/5来自硅谷。是哪些因素导致了硅谷的成功呢…  相似文献   

14.
正在移动时代,北京还是深圳会成为中国的硅谷,正在成为产业界和投资圈里面热议的话题,一旦未来重心转移,影响的会是整个产业的资金和人才的转移和分流。5至10年前,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互联网科技创新中心,是因为有上万家的科技创新企业。但是现在,硅谷的资金、人才正向Facebook、Apple、Google这样的公司回流,一些核心人才的首选择业目标,不再是创业公司,而是行业巨头。硅谷经验回顾硅谷的发展历史,无论PC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时代,都在重复着这样一个循环——资金和人才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我读到过一篇题为《不眠的硅谷》的文章,令人感慨。大家知道,硅谷是位于美国加州的高科技工业园,目前已成为美国高科技的代名词,而在硅谷中从事高科技工作的20万劳动大军,无疑已是世界上最先进科技的发明和应用者。然而,就是这些人,他们视睡眠为一种奢侈。文章说,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你很难看到有人在外面闲逛,也很难看到有人在午夜之前上床睡觉。他们坚守“睡着了,就会失败”的信条,借助大杯大杯的咖啡,坐在显示屏前一直工作到凌晨四五点钟,有时甚至到六点,而不是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他们认为睡眠是无产出的时间耗费,抵挡睡意是必要的生活方式。这是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辩证观。他们从睡眠中借时间来满足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16.
离开郫县,我们又来到了被称为成都“中关村”的武侯区硅谷园。  相似文献   

17.
新竹──台湾的“硅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竹──台湾的“硅谷”榕叶从台北沿高速公路南行一个小时就可抵达新竹市。这里的科学工业园区被台湾自豪地称为“硅谷”。进入园区,一尊造型奇特的铜雕──“掰开太极”扑面而来,以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造型,隐喻着科学园区创业的历程和开天辟地的志向。公路两侧绿树成...  相似文献   

18.
当硅谷的名头热遍大江南北,成为各类高新园区争抢的标签时,20岁的高新区(滨江)选择放下它那张声名远扬的"天堂硅谷"名片。"智慧e谷"是高新区(滨江)正在着手打造的一个新品牌。在智能化时代来临时,高新区(滨江)提出了加快从"天堂硅谷"向"智慧e谷"迈进,打造产业、创新、新城三大功能,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快速融合发展和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择优发展就是投资未来  相似文献   

19.
浅析美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世界上科技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美国在人才的培养、吸纳和使用方面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一、多视野、多角度、全方位地搜索和发现人才美国用人单位在发现人才方面有着突出的特点:一是眼界开阔。在美国,公司的老板们、大学的校长们寻找人才的目光,已是不分民族、不分种族,面向全球广揽优秀人才。在硅谷地区高科技公司的IT人才中,来自印度的占44%,来自中国的达9%。又如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争夺、吸引人才在美国,一般中等科研人员的年收入可达5万美元以上,在硅谷地区则高达78万美元,比我国平均高出10-20倍。除此…  相似文献   

20.
一直到现在,美国硅谷无疑是坚持创新驱动的典范。然而,有过硅谷创业经历的盛美半导体设备公司首席执行官王晖看到的事实是:在硅谷创业的每100家企业中,有90家要死掉,7家被卖掉,最终只有3家成功。虽然硅谷显示出来的成功率只有3%,可这一点也没有影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创新的追求热情。谁都知道创新的重要性过去两年,国际油价经历了过山车的行情,从最高点100多美元跌到最低点不足50美元。国内油价也经历了十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