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史发翠 《政策》2002,(2):43-43
2001年以来,全国文化先进市宜城市在农村建起了1000个文化中心户,积极引导农民远离酒桌、牌桌、“神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文化中心户,成为农民求知求乐的课堂,了解政策的窗口,沟通思想的阵地,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唐尚进 《当代广西》2004,(23):64-64
报刊是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各类致富信息、科学文化知识,指导和弘扬两个文明建设,反映群众呼声的重要宣传媒体,是每个公民不可缺少的、其它物质无法替代的精神食粮。然而,笔者在农村调查中发现,一些数百人的村民小组,多年来一直只订过一份报纸或一种刊物,村民们茶余饭后的空余时间,大部分都是在扑克、骨牌、麻将桌上度过,有时为寻找刺激——玩赌两文,还会衍生各种社会矛盾和恶性事件,给农村稳定带来不利影响。这与今天不断丰富的现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3.
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对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丁国琰 《政策》2009,(5):41-42
近几年来,孝感市文化体育系统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新途径、新形式,面向基层开展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长期以农为本的农民阶层发生了流动性、多元化分化.这种分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建设和发展,而且对农民精神生活正产生深刻的解构与重构作用.探讨其解构带来的消极影响便于在破旧立新中重新构建农民的精神生活,这对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型农民形象和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霞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各地对农村文化工作日益重视,各级文化部门积极探索有效载体,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趋丰富,呈现出几个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针对农村文化资源分散、内容单一、利用率低等问题,从2013年起,在农村大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目前,全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705家,年内将建成3000家以上。计划到2017年实现全省中心村全覆盖,5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文化礼堂,覆盖80%以上农村人口。  相似文献   

8.
农民幸福感与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密切相关.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并没有成正比同向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薄弱,消解了因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给农民带来的幸福感.重建现代农民的幸福感,需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农村传统文化为载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着力强化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历来为党和国家所高度重视。要解决江汉平原地区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须着重从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二、三产业、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全州县力促乡村文化建设,结合荣辱观宣传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形成了积极向上、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乡村文明新风。  相似文献   

11.
何雁 《今日海南》2009,(1):30-31
"打竹板,走上台,高高兴兴唱起来!唱什么呀?木色湖畔好风光,屯昌百业正兴旺,建设文明生态村,生活天天在变样……"  相似文献   

12.
农民呼唤文化小康--襄樊市农民文化需求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襄樊市辖区的四个县(市)区农民文化的需求的调查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日益追求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健身、卫生为一体的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农村文化存在政府投入不足、市场配置乏力,老阵地萎缩、新阵地难催生,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引导乏力、畸形消费发展漫延等等问题。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党委和政府必须端正政绩观,改善服务方式,创新服务载体,传承优秀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农村信教的人数有增无减,许多教堂、寺庙盖得越来越豪华,有些农民为了信教误了农事、误了工作。如何正确引导农民的宗教信仰问题,不但关系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的和谐稳定,影响到乡风文明的建设,更关系到社会书义新农村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厦门市岛内外一体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厦门市集美区三大平台建设突飞猛进,每年征地上万亩。在跨越式发展中,厦门市集美区千方百计解决被征地农民生活出路问题。一、多项优惠政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该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程,健全区、镇(街)、村(居)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出台多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优惠政策。"十一五"期间,累计开展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约6000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约3万人。该区的主要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夜幕降临,平度市大泽山镇东岳石村新落成的文体广场上又响起了锣鼓家什有节奏的敲击声,村民们兴奋地扭起了欢快的大秧歌。俺村这个广场比城里的都好。一位扭得起劲的大妈高兴地说。该村去年投入12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为群众健身娱乐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这是平度市人大重视群众呼声,关注全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6.
俞育民 《创造》2001,(11):22-24
根据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对40个县2400户农户家庭抽样调查资料,2000年平均每个农民纯收入达1479元,比建国初期的195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0元,增长36倍,平均年递增7.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递增5.5%左右;每个农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1270.8元,比建国初期的39元,增长32.5倍,年平均递增7.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年递增5.6%左右。从各个时期的收入状况看,1978年以前的29年间,农民生活提高缓慢,存在着曲折和反复,属于低消费型维持阶段。“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农村经济停滞,l97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9.32元,比l966年的103.…  相似文献   

17.
《今日浙江》2008,(1):64-64,F0003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近年来,金华市婺城区通过树立项目化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将各类文经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求乐、求健和基本需求和求知、求富的现实需求,开展了以“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成立了8支农民文化引导团。  相似文献   

18.
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这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水平,创造一个积极健康,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格局。然而改善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从传统的社会保障需求向和谐发展的保障需求转变存在较多困难和问题,值得思考。提高残疾人收入,使之拥有用于精神消费的  相似文献   

19.
马建新  杨丽坤 《理论月刊》2007,(12):173-17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农民培训工作,要紧密结合农民的培训需求,构建起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和要求相适应的,以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主体,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机构为骨干,以企业和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培训基地为基础的,培训方式方法先进、机制灵活高效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20.
浩浩中原,一场"山乡巨变"正在风生水起。在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上,"新型社区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逐渐成为今天中原大地活生生的现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如何搞?房子怎么建?钱从哪里来?就业怎么保障?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始终牵挂着社旗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心。2012年5月20日下午3点,两辆中巴车满载着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县人大代表驶向饶良镇,拉开了该县人大常委会视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活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